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清)陈■子撰,伊钦恒校注:花镜,农业出版社,1980。
[3]■裕洹:《花镜》研究,农业出版社,1959。

汪昂

余瀛鳌蔡永敏

汪昂字■庵。安徽休宁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生;约清康
熙三十七年(1698 年)卒。中医学。

汪昂出身于较富有的家庭,早年习儒,明末为县诸生。爱好诗文,涉
猎诸子百家,著有《■庵诗文集》。他本欲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因蹉跎世
变,未能如愿。在他而立之年,明亡清兴,社会动荡,平民百姓饱尝动乱
之苦,患病者甚多,而通医者少。汪氏遂放弃科举仕途,矢志习医。由于
缺乏明师指导,主要借助儒学,勤苦自励,探索学医门径。他泛览博取,
上自岐黄、仲景等医学典籍,下迄后世诸家,探研学术义理,吸取其精粹
内涵。在治学过程中,对《黄帝内经》及历代医方、本草著作,致意尤深。
经过40 余年的努力,终于成为我国医学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医药学家。他
所撰医著为祖国医药知识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汪昂在青壮年时期,因
避战乱,由休宁迁居括苍(今浙江丽水),以医药济世。生平勤于著述,
年过八十仍伏案编撰,直到晚年。编写了不少传世名著。在他的影响下,
其弟汪桓、其子汪瑞、侄女汪惟宠等,均参与校订其部分著作。可以说,
他们为汪昂医著的刊行和流传,起到辅佐作用。

汪昂在学医过程中,深感《素问》、《灵枢》“理至渊深,包举弘博”,
为医家必读之经典。然篇卷浩繁,文字古奥,病症脉候、针灸方药,错见
杂出;“又随问条答,不便观览”。虽然历代有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经》)进行整理、编次、校订或注释,但大多内
容繁杂,重点欠明,不便于掌握内容要领。他对元代滑寿于《读素问钞》
中将《素问》中不同内容分12 项予以摘抄的编撰法,较为赞赏,乃仿其方
式,选录《素问》、《灵枢》主要内容(不包括针灸)加以条析,分为脏
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9 篇,酌取各
家学说予以简注,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2 卷,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序而刊行。他认为《素问》治兼诸法,文字重于说理;《灵枢》偏重于针
灸、经络,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于术数。因此,所辑各篇原文以《素问》
为主,《灵枢》为副,但对精要内涵,大致予以赅括。为了便于读者查阅,
所引《内经》原文,均注明出处,不致相互参错。虽于《内经》原篇有所
删节,但段落依旧,前后条贯,并无割裂原文之弊,较之滑寿《读素问钞》,
别具特色。原著经过汪氏重新分类编次,增强了系统性。其中的注文多辑
自唐代王冰、明代马莳、吴昆和清代张志聪等诸家研注《内经》的著述,
并能结合个人学习《内经》的心得,畅抒己见。他在该书序言中谈他如何


编纂此书时说:“或节其繁芜,或辨其谬误,或畅其文义,或详其未悉,
或置为阙疑。”立论多较允当,力求阐发《内经》奥旨蕴义。由于他编写
过程中注意精选《内经》原文(多系学术价值较明显,或对临床具有指导
意义的内容),且分类有序,注释较为语简义明,浅显扼要,故此书在《内
经》节注本中颇有影响,后世甚至有将它作为《内经》教材者。以上大致
反映了汪氏在医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著述成就。

汪昂在普及本草学、方剂学著述方面,尤有突出的贡献,对后世的影
响相当广泛。本草学自《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汉代)问世以后,历代
著作相当丰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广收博引,论述精博、全面,载
药达1892 种,对本草学的研究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该书篇卷浩繁,
备而不要,难以尽读,不便于初学入门。而《本草蒙筌》、《药性歌赋》
等书又拘于文字对偶,阙略尚多,要而不备。再者,上述几种本草著作,
只言某药治某病,而未说明主治之所以然,即或偶有解释药性者,也大多
辨析不详,文字表述不够明晰、流畅,影响到本草学知识的普及。面对这
种现状,汪昂决心在“备”、“要”二字上下功夫,编撰一部以介绍药性、
主治为主的普及性的本草专书。他潜心研究历代本草,博采诸家学说,以
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二书为主,删繁就简,由
博返约,取常用药 400 余种,约于康熙二十年( 1681)辑成《本草备要》
一书。十年后,他又增补60 余种,名为《增补本草备要》,于康熙三十三
年( 1694)刊行于世,但后世仍沿用旧名《本草备要》。全书共分8 卷,
卷首列“药性总义”一篇,概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归经、
功用、禁忌及炮制大要。后将470 余种药物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
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和人部,分类介绍。每药先辨其气、
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经络、功能及主治。以“十剂”宣、通、补、泻
冠于首,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并对不少药物注明毒性、服法、饮
食宜忌、采药时间、异名、功效及真伪鉴别等。另有附图400 余幅。此书
体裁新颖,颇具特色,选药精要,对临床最常用药物几乎赅括无遗,并且
文字明晰流畅,便于记诵。

汪氏论药,注意引录本草名著精要之说予以综括。在学术观点方面,
师古而不泥古,并能折衷前贤论述而多有创见。如书中既有18 反、19 畏
之内容,又据临床实践提出异议,而不拘执于前人“相反相畏”之说;其
于药性,虽列百家之言,然必参以己见,判断其曲直是非。此书虽为本草
专著,为了更切于临床参考,论药之时,必参之以论证,并将药性结合病
证或病因相互阐发,亦将中医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学的理论与药物
学内容熔为一炉,以辨证论治的原则贯穿始终,使读者有规可循,遣药变
通有法,既明理义,又切合实用。因此,该书自刊行后流传甚广,刊本达
60 余种之多,其中最早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另有1729 年日刻
本等。由于此书论述浅显,释理明畅易懂,对普及本草学知识影响很大,


也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普及性本草名著。

清代以前,历代医学家编撰的方书不少。在医方分类、方剂理论等方
面亦有所阐发,但于方解方面着力不多。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对制方
之理虽有论及,但所述医方只20 首。明代吴昆著《医方考》,其注解医方
虽较成氏有所增加,但多限于个人识见,其方义述理或不够详明,收方范
围亦欠广。汪昂认为,医者知有方,亦当知方之解。否则“执死方以治活
病,其不至于误世殃人者几希。。”。有鉴于此,他在撰写《本草备要》
的同时,又仿照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吴昆《医方考》遗意,
广收博采,集录诸家之说,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著成《医方集解》一
书相辅而行,互资为用。此书共3 卷,选收方剂近700 首(包括正方与附
方),按功能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
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
痈疡、经产计21 门。各门之首,均简要阐述其功能、适应证及主治病证的
病因病机。各方名之下,简注功效及方剂出处,次列主治病证、方药组成,
再次方义解释及附方加减等,并对各方所治病证的病源、脉候、脏腑、经
络以及治法,无不备录。书后尚附“救急良方”一章,记载了20 余种意外
或暴发危证的抢救方法,以备仓猝之需。书后附《勿药元诠》1 卷,以简
要、流畅之笔叙,晓示读者防病养生之大要。汪昂所辑诸方,多为临床所
常用的历代名方,大多属于药味精炼、药性平和,方效可靠者。其选方范
围,博取于历代医书;选方宗旨,以理法精当、实用有效为原则,大多属
名医创用之方,亦有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医家效验之方,体现了其选方较为
客观、求实的态度。书中所载述的一些后世常用名方(如百合固金汤、金
锁固精丸等),由于原始文献已散佚不存,幸赖汪昂收载而得以传世。在
方剂分类上,汪氏参考“十剂”说,按功能分类并予以扩充,又揉合前贤
的见解,创立了将方剂学按病因和治法予以综合归纳的分类方法。这种方
剂分类法较为完善,便于临床应用,并使方剂学成为一门不依附于本草学
或病证学的独立学科。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同类方剂的有关内容,便于据病
选方;同时也避免了同一方剂的重复出现。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对
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汪昂以后的方剂学专著(如吴仪洛《成方切
用》、张秉成《成方便读》等),大多沿袭此法进行分类,甚至目前出版
的《方剂学》教材,也基本沿用汪昂的医方分类法。在对待各方的方解方
面,汪氏汇古今数十位医家之学术精髓,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
下迄金元四大家和明代、清初诸贤之论,均予选录,博览约取,附以己见,
阐发立方蕴旨。他释方着意于“辨证论方”,“虽名方解,而病源脉候、
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毕备”,释方与临床密切结合,从而使理、法、
方、药相应贯通,为后世方书之释方树立了规范。《医方集解》由于有以
上特点,问世之后,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
的欢迎,成为中医门径书中之重要著作。刊本多达50 余种,现存最早为康


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在《医方集解》刊行之后,通过10 余年的实践,汪昂编撰了一部使读
者能在较短时期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