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方以智出身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
是当时的官绅和名士,在医学、天算、地理、军事等领域中都有很深的家
学渊源,对于易学的研究更是数代相承。方以智少承家训,受到父祖们的
熏陶,养成了好学求进的习惯。他6 岁时就知文史,7 岁至15 岁随父宦游,
到过四川嘉定、福建霞浦、河北、北京等地,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对大
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览胜探奇,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探讨其
中奥秘,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青年时代,方以智博采众艺,纵览群书,在哲学、文学、音韵学、
训诂、历史、天文、数学、医学、美术、军事等领域都有所涉猎,而且还
接受到一定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奠定了他广博的学术基础。终其一
生,他坚持为学,并撰写有一百多种著作,其中,有《医学》、《医学会
通》、《明堂图说》、《内经经脉》、《医集》等医学著作。《医学》、
《医集》二书已佚,其余三种亦仅存手抄本。《医学会通》和《内经经脉》
为论述医理、脉理、药性以及医方的著作,反映了方以智以易学会通医学
的思想。《通雅》一书是他集大成性的代表作,从1637 年动笔至1666 年
出版,花了30 年的心血。全书55 卷,内容为“考证名物象数、训诂声音”,
包括有天文、历法、月令、农时、地理、器物、植物、动物方面的记述。
《物理小识》则是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代表作。

《物理小识》一书的书稿写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清初他流亡广
东时又重行修改。该书原附于方以智重要著作《通雅》之后,康熙三年


(1664)单独印刷行世。除卷首“总论”外,全书分为12 卷,包括天类、
历类;风雷雨■类、地类、占候类;人身类;医药类上医药;医药类下药;
饮食类、衣服类;金石类;器用类;草木类(上、下);鸟兽类(上、下);
鬼神方术类、异事类等。从上引的12 卷目录中,可以看到《物理小识》一
书内容极其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动植物、医药、人类以及人们的
日常器用等无所不包,而且古今中外兼收并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达近千条。

在西方学说的影响下,方以智在中国首先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
理”)、人文科学(“宰理”)和哲学(“物之至理”)三类。据统计,
在《物理小识》中约有5%的篇幅的资料来源于当时传教士的著述,其中有
54 处引自艾儒略(J.Aleni)的地理著作《职方外纪》。但他对西方的学
说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复述,而是持批判地吸取的态度,具有自己独立的见
解。他既注意吸取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又对西方哲学和神学进行批
判。同时,他重视整理和归纳中国传统的科学遗产,又反对泥古,认为研
究古代是为了今日所用。方以智的这一治学精神,贯穿于他的《物理小识》
一书中。

在自然观方面,方以智继承了气一元化的传统理论,认为“气”充盈
于宇宙万物之中,“充一切虚,贯一切实”,世上没有“离气之质”,一
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他还批判了西学中那种一切归于意识的唯心论自
然观。

在天文学方面,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
方天文学,介绍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
历法等知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利玛窦
(M.Ricci)等人认为,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 多倍,而太阳距地球
只有1600 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
约9 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1/3,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为此,方以智提出了“光肥影瘦”的理论,即人眼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
的发光体要大。这个理论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在物理学方面,《物理小识》中的记述涉及力、光、声、热、磁等分
支,内容包括比重、表面张力、杠杆原理、螺旋原理、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学仪器、大气光现象、透镜、声音的反射、隔音效应、磁偏角随地域的
变化、金属传热等问题。其中,有些记述在当时世界上还是先进的。如所
记述的有棱宝石、三棱水晶能把光分成五色,并指出这与五色彩虹同理,
比牛顿的分光实验早30 多年。

在人体生理学方面,方以智引用汤若望(J.A.S.von Bell)《主制
群征》的记述,介绍了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种类等知识,但剔除了汤若
望书中那些上帝造物的宗教内容。

在认识论方面,方以智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是“学而后知”的,


不可能生而知之,并提出了“学天地”,“辨物则”的认识原则。他强调
要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指出只有辨识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才能真
正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正是在这一认识论思想的指导下,方以智重视
对自然现象的探讨,重视自然规律,因而能在自然科学、哲学和人文科学
等领域中有所贡献。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商务印书馆, 1937。
'2'(明)方以智:通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
印,1986。研究文献
'3'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任道斌:方以智著述知见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5'冒怀辛、金隆德:方以智,见辛冠洁等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
评传》第3 卷下册,齐鲁书社,1981。

张履祥

曾雄生

张履祥字念夫,一字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年)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 年)卒。农学。

明王朝自万历之后国势衰颓,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终于在崇祯末年爆
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张氏家族也随之衰落。
张家原本是桐乡望族,祖父和父亲在当地都小有名气,尤其是张履祥的祖
父酷爱学问,举凡经史、传记、医卜杂家,无不通晓。因不善理家,家道
开始中衰。其父在他7 岁时就离开了人世,留下幼子弱母,守田度日,处
境艰难。在母亲沈氏的教导下,张履祥从小立志读书,15 岁即补县诸生,
做了秀才。后虽屡试举人,但终以落第作罢,遂在乡间教书。崇祯末年,
他拜致仕御史刘宗周为师,此人对他的影响很大。刘宗周的老师是吴康斋,
吴设帐授徒时,隐居乡间,率弟子亲自种田。张履祥对此欣然神往。他的
学生陈克鉴在《补农书》“引”中写道:“昔吴康斋先生讲濂、洛、关、
闽之学,而隐于农,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

1644 年,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刘宗周自杀。张履祥闻知痛哭。次年,
清兵攻陷浙江。他和徐敬可、何商隐等加入了以吕留良为代表的反清复明
的行列。到清顺治四年(1647),清王朝统治局势已定,他便与徐、何等
人决心隐居终身。

张履祥的隐居生活是以教书为主,另有40 余亩田地雇人耕种。他在教
学之余,也亲自动手干些农活,还经常向老农请教和讨论问题。农忙季节,
他或是亲自监督雇工劳动,检查成绩;或是穿草鞋、戴草帽,送饭到田间。
他最擅长的农活是修剪桑树,连有经验的老农也比不过他。实践使他在农
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在《补农书》“跋”
中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识其端。”

顺治十五年(1658)张履祥过隐居生活已整整10 年。在此期间,他得
到了一本《沈氏农书》。据张履祥说,沈氏是距桐乡不远的湖州涟川人氏,
《农书》作于崇祯末年。全书分“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
六畜附”、“家常日用”等部分。书中介绍了一整套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技术,但这并非是沈氏的首创,早在沈氏之前约半个世纪,乌镇人李乐曾
纂修过一本《乌青志》,其中就总结了当地农民干田、施肥、育秧等水稻
生产技术,这些技术为沈氏所借鉴,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正因为《沈氏
农书》记载的是当地农民长期积累起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所以张履祥对此
书大加赞赏,他在《农书》“跋”中指出:“按此书大约出于涟川沈氏,
而成于崇祯之末年,正与吾乡土宜不远。其艺谷、栽桑、育蚕、畜牧诸事,


俱有法度,甚或老农蚕妇之所未谙者。首列月令,深得授时赴功之义。以
次条列事力,纤悉委尽,心计周矣。”他亲自抄录了《沈氏农书》,与家
人共同研读,并奉为种桑治田的最高准则。

张履祥在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抄完《农书》,八月又在徐敬可的
吩咐下,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及与老农所讨论过的农事经验写了出来,
这便是《补农书》。现在通行的《补农书》一般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沈
氏农书》,下卷是张履祥的《补农书》。这是自宋代陈■《农书》之后,
又一本关于南方稻区的农书。

《补农书》和《陈■农书》的基本内容相同,也为水稻、蚕桑和家畜
饲养等3 个方面。宋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杭嘉湖地区成为全国
的蚕桑业中心,这种经济格局在《农书》中得到了反映。《陈■农书》中
水稻占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沈氏笔下水稻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仍居首位,
而张履祥《补农书》中,蚕桑已取代水稻名列前茅。家畜饲养变化虽不明
显,但经营目的却大不一样,在陈■和沈氏看来,养牛、猪、羊等,不过
是为了给种植业提供动力和肥源,充当配角而已,而张履祥饲养动物在很
大程度上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