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徐光启还曾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如
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的翻译。《几何原本》
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公元前3
世纪编成的。这部世界古代的数学名著,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形式,由公
理、公设、定义出发,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
个完备的体系。《几何原本》经过历代数学家,特别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
家们的注释,经阿拉伯数学家之手再传入欧洲,对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
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几何原本》所代表的逻辑推
理方法,再加上科学实验,是世界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换言
之,《几何原本》的近代意义不单单是数学方面的,更主要的乃是思想方
法方面的。徐光启就正确的指出:“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
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
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徐光启集·几
何原本杂议》)直到20 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内
容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实现了300 年前
徐光启“无一人不当学”的预言。
《几何原本》由公理、公设出发给出一整套定理体系的叙述方法,和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叙述方法相去甚远。徐光启作为首先接触到这一严密
逻辑体系的人,却能对此提出较明确的认识。他说:“此书有四不必:不
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
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他还说:“(此书)有三
至、三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
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
他最后说:“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其妙,在明而已。”(同上)徐光
启提出《几何原本》的突出特点在于其体系的自明性。这种认识是十分深
刻的。
3.农学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
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
设。步入仕途之后,又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
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大约完成
于1525—1528 年间,死后经陈子龙改编出版于1639 年)、(1608)、
《甘薯疏》
《农遗杂疏》(1612,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
《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12)等等。徐光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
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
用功之勤,实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农政全书》又堪称代表。此书是徐光启殁后,经陈子龙删改
(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后成书的。《农政全书》共分12 门(农
本、四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
造、荒政),60 卷,70 余万言。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
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徐光启自己撰写的文字大约有6 万字。
正如陈子龙所说,《农政全书》是“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
而时人对徐氏自著的文字评价甚高:“人间或一引先生独得之言,则皆令
人拍案叫绝。”(刘献廷《广阳杂记》)
《农政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而农政思想约
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力图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我国古代
自魏晋以来,全国的政治中心常在北方而粮食的供给、农业的中心又常在
南方,每年需耗资亿万来进行漕运,实现南粮北调。时至明末,漕运已成
为政府较大的弊政之一。徐光启主张用发展北方农业生产的方法来解决这
一问题(垦荒、水利、移民等)。与此同时,在《农政全书》中,徐光启
也用了四卷的篇幅来讲述东南(尤指太湖)地区的水利、淤淀和湖垦。他
还对棉花在东南地区的种植、推广进行了不少研究。
(2)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提出
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
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
徐光启在农业技术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1)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风”指的气候条
件,“土”指土壤等地理条件,“唯风土论”主张:作物宜于在某地种植
与否,一切决定于风土,而且一经判定则永世不变。徐光启举出不少例证,
说明通过试验可以使过去被判为不适宜的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徐光启的有
风土论但不唯风土论的思想,发展了中国古代农学的风土论思想,推进了
农业技术的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例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
增产技术。他还指出了棉、豆、油菜等旱作技术的改进意见,特别是对长
江三角洲地区棉田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了“精拣核(选种)、早下种、深
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诀。
(3)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
(4)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4.军事技术
徐光启不仅是一位天文历算学家、农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在
他幼年时期,其家乡一带屡遭倭寇蹂躏,因而从早年起即关心兵事。他在
写给焦■的一封信中说:“(光启)少尝感愤倭奴蹂践,梓里丘墟,因而
诵读之暇稍习兵家言。时时窃念国势衰弱,十倍宋季,每为人言富强之术:
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徐光启集·复太史焦师座》)以农
业为富国之本,以正兵为强国之本,徐光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贯重
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
早在刚刚被选考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徐光启便在《拟上安边御虏疏》
中提出了“设险阻、整车马、备器械、造将帅、练戎卒、严节制、信赏罚”,
但他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世俗之常谈,国家之功令”,他这篇御敌疏的中
心内容则是“于数者之中,更有两言焉。曰求精,曰责实。。。苟求其精,
则远略巧心之士相于讲求,经岁而未尽;苟责其实,则忠公忧国之臣所为
太息流涕者,十倍于贾谊而未已也”。“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
思想的核心。
徐光启还大力宣扬管仲“八无敌”(材料、工艺、武器、选兵、军队
的政教素质、练兵、情报、指挥)和晁错的“四预敌”(器械不利、选兵
不当、将不知兵、君不择将”。做到“八无敌”即可无敌于天下,如果是
“四预敌”则兵无不败。据此他提出了“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
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万年台(■
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极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徐光启集·辽
左阽危已甚疏》)。这些办法和措施,都是“八无敌”、“四预敌”思想
与“求精”、“责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在上述这些办法和措施中,徐光启尤其注重对士兵的选练,他提出了
“选需实选,练需实练”的主张。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开始,徐光
启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选练百字诀》、
《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列阵方法)、
《火攻要略》(火炮要略)、《制火药法》等等。这些“条格”,实际上
乃是徐光启撰写的各种条令和法典,也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
典。
《选练百字诀》和《选练条格》等等,体现了徐光启“实选”、“实
练”的责实精神。
除此之外,徐光启还特别注重制器,非常关心武器的制造,尤其是火
炮的制造。管状火器本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但时至明代末年,制造火器的
技术已逐渐落后,由于边防的需要,急需引进火炮制造技术。为此,徐光
启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
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探求。
实际上,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
论的第一个人。
文献
原始文献
'1'崇祯历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平露堂初刻本,1639。
'3'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李林编:徐文定公集,上海慈母堂,1896。
'5'徐允希编:徐文定公集(重订本),上海慈母堂,1909。
'6'徐宗泽编:徐文定公集(三编本),上海徐顺六印刷所,1933。
'7'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徐光启手迹,中华书局 1962。
'8'王重民辑:徐光启集,中华书局,1963。
'9'徐光启译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0'(清)张廷玉等:明史·徐光启传,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11'严敦杰:徐光启,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
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
'1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徐光启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63。
'13'梁家勉:徐光启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杜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