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牙利舞蹈家R.冯·拉班(von Laban)创作的舞谱要早300 多年。
朱载■是我国古代社会末期和近代社会出现前夜的一颗科学和艺术巨
星,是明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专业分工精细的今天,很难有一个
学者能像朱载■当年所做的那样,同时在科学和艺术两大学术领域做出那
么多居世界之首的成就。
3。在国内外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伟大的创造、悲惨的命运,比比皆是。朱载■及
其创建的十二平均律就是一例。
在十二平均律的诞生过程中朱载■确实愁过于喜。三分损益法的传统
习惯如此顽固,以致听朱载■陈述平均律的人几乎都以为是荒谬绝伦。朱
载■只好将自己的创见藏于胸,缄于口,迟迟不敢见诸文字。
朱载■将他的雕版著作呈进朝廷后,却被打入冷宫。《明史·乐志》
载,“未及实行”。这颗科学和音乐艺术的明珠,就这样被埋没在知识荒
漠的王宫殿堂里。
尽管朱载■一再强调,他的新理论“盖二千余年之所未有”,但在他
创建新理论的一个半世纪后,还招致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一场围剿。在他们
组织编纂的《御制律吕正义》及其《后编》中,以连篇累牍的文字历数十
二平均律的“十大罪状”,将它统统斥之为“臆说”,诬蔑朱载■“好为
新奇”。
在皇家权威的影响下,18 世纪的中国几乎没人敢说平均律的好处。近
代乐律家陈沣(1810—1882)是个典型,他明知十二平均律的优越,但他
主张三分损益的“古法诚不必改”。
大概只有一个乐律家是朱载■的知音知己。这就是18 世纪的江永
(1681—1762)。当他在77 岁第一次读到朱载■的《乐律全书》时,“悚
然惊,跃然喜”,“是以一见而屈服也”。此后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律
吕阐微》一书。在书中表达了对朱载■的敬仰,并对康熙、乾隆帝的谬论
予以反驳,同时,还修正了朱载■著作中的个别错误。
实际上,朱载■的平均律远不止影响了江永一人。在民间传播其理论
者大有人在。就是持反对态度的康熙帝和乾隆帝,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
朱载■的研究成果。
朱载■的理论传到欧洲后,成了智慧的启迪,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一般认为,欧洲对十二平均律作出数理阐述的有两个人:一是荷兰数
学家、工程师斯蒂文;一是法国科学家M.默森(Mer-senne)。
斯蒂文在1585—1605 年的某一年完成解等比数列的同时,也提出了十
二平均律的数学解。显然在时间上比朱载■晚几年至几十年。他将写好的
论文寄给他的一位朋友,希望听到这位有实践经验的音乐家的意见,可是
这位朋友随便浏览一遍后就把它搁置一旁,从此再不过问。而斯蒂文自己
对此论文也不十分关心。看来,这个伟大发现的发现者本人和第一个读者
都可能认为这篇论文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学术价值,他们都不像朱载■那样
了解自己发现的巨大意义。这样,斯蒂文的手稿直到1884 年被人重新发现
后才得以发表。
继斯蒂文之后,默森于1636 年对平均律作出了和朱载■完全一样的数
学表示式,比朱载■至少晚了55 年。后来,对欧洲音乐艺术起影响的是默
森的理论。直到18 世纪前半叶,德国作曲家J.S.巴赫(Bach)分别于
1722 年和1744 年创作了上下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证明十二平均律
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此后,十二平均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才被人们普遍
接受,而巴赫的钢琴曲就成了划时代的作品。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巨大地影响了当代音乐艺术的数理理论,在欧洲
近一个世纪来却被认为其“起源是模糊的”,更有人认为它是想当然的东
西。科学史家通过大量的分析考察,才找到它的起源正是在中国。李约瑟
博士说,“平心而论,在过去的三百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曾
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他以大量的文化交流史的事实,
认为斯蒂文在仿造中国帆车的同时,也得知了朱载■有关的音律理论。他
还称颂朱载■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从1582 年利玛窦(M.Ricci)来
华以后,不少传教士曾旅行河南,到过郑王封地。1629—1634 年编纂《崇
祯历书》时,参与编纂的传教士完全可能而且应当读过朱载■的《乐律全
书》,他们中不仅可以以书信形式将消息寄往欧洲,而且在其往返欧洲时
也可能将朱载■的著作带回欧洲。斯蒂文、J.开普勒(KePler)、伽利略
(Galileo)、默森都有可能得到来自中国的平均律解法的学术信息。在一
大批传教士争先恐后地向欧洲报道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讯中,朱载■的理论
一旦在欧洲广为传播,就谁也不会再去理睬这个伟大创举的真正来源了。
中国的发明、发现传到西方后,类似的遭遇是不乏前例的。
18—19 世纪时,“王子载■”的名字传遍了欧洲学术界。有人说他是
“耶稣降生前一千五百年”的人物,有人又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的七
声音阶说成是“王子载■的发明”。这些正误皆有、真假相掺的传说,表
明朱载■在欧洲已被当成“神话”人物而加以崇敬了。德国伟大的物理学
家H.von 亥姆霍兹(Helmholtz )在其《论音感》巨著中写道:“在中国
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
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
国家发明的。”
人们可以说,没有十二平均律的数理理论,就不会有今天丰富的音乐
艺术生活。现在,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在音乐文化中不时地感受到朱载
■这位400 年前诞生的科学和艺术巨星的光辉。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朱载■:乐律全书,明刻本。
研究文献
[2]刘复: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见《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
论文集》上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北平,
1933。
[3]杨荫浏:平均律算解,燕京学报, 1937,21,第 2—60 页。
[4]戴念祖:朱载■——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
[5]戴念祖:朱载■卒日考,自然科学史研究,6(1987),3,第
203--205 页。
徐贞明
程鹏举
徐贞明字伯继,号孺东(一说字孺东)。江西贵溪人。生年不详;明
万历十八年(1590 年)卒。水利。
徐贞明父徐九思,入《明史·循吏传》。曾任句容知县、工部主事。
执法严明,为人正直,有惠政。先后任句容令9 年,有人称“其纯白之行,
惠利之政,当为天下第一”。他还曾参与运河治理工程,一次因工程紧急,
没有亲自迎接视事的工部尚书赵文华,赵很不满。后来赵与吏部尚书吴鹏
合谋,趁徐九思迁为高州知州之际,以年老为名让其致仕还乡。徐九思居
家22 年,85 岁时卒。句容百姓在茅山建有徐九思祠。
徐贞明是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甫下车,即
板舆行农亩间,悉得民所疾苦”。他主持修建了长50 多里的挡潮堤,“有
益于民甚大且久”。万历三年(1575)七月征为工科给事中,离任之时,
“送者万人,自邑门而达于江”,沿途哭拜者不绝。不久,因前往狱中探
望御史傅应桢,贬为太平府(治今广西崇左)知事。后升任湖广汉阳府推
官。不久丁忧回籍。万史十一年任浙江处州知府。万历十三年(1585)又
升为兵部主事、尚宝司丞。同年九月,徐贞明以尚宝少卿兼监察御史领垦
田使的身分,主持京畿一带的农田水利开发工程。次年因浮议鹊起而罢。
不久徐贞明乞假归田,万历十八年卒。
早在初任工科给事中之时,徐贞明就曾上疏,提出开发京畿水利的建
议。他针对南粮北运的情况,指出:自古以来,西北(指今华北地区,下
同)一直是号称富强之地,难道就不能做到粮食自给并保证军队的要求?
粮食从东南地区长途运输,每运一石到京城常常要花好几石的成本。这些
都是民脂民膏,长此以往,东南势必困顿。加上运道时有不畅,更是令人
担心。而陕西、河南一带,旧渠、废堰处处可见。山东则多泉水,都可引
而成田。京城附近,河流泉源也为数不少,足以供给灌溉。关键是北方人
不习水利,而常常苦于水害。实际上,水害难除正是因为水利未兴。水聚
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现在顺天(治今北京)、真定(治今河北正定)、
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三郡大片农田半为沼泽,就是因为上游15 条河流只
有猫儿湾一处出口,泄流不畅所致。如在上游开浚渠道,引走一部分水量,
下游多开支河,畅其去路。地面最低处,留下作为蓄水之地,较高处则仿
效南方圩田制度。这样一来,水利兴,水害自除。另外永平滦州(今河北
滦县)至沧州、庆云(今河北庆云北10 公里),近海地带遍地生长芦苇,
实际都是肥沃的好地。元代虞集就曾在京东滨海地区,开垦稻田。现在如
能仿照虞集的办法,首先开垦这一地区。俟有成效后,再推广到河南、山
东、陕西等地。就可减少或者免除东南的漕运,国计就永无短绌了。
疏上后,工部尚书郭朝宾认为水田劳民,请缓议,此事被搁置。徐贞
明选派几位能干下属,历时两月,考察了永平一带滨海靠山土地,证实了
计划的可行性后,欲再上疏请求先进行试验之际,遭贬太平。贬谪期间,
他撰写了《潞水客谈》一文,全篇仅约 5700 字,以对话的方式,进一步
阐述了开发西北水利的设想。他提出13 条理由,说明开发西北水利是当时
最大最急的国家大计。主要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