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以治海。”这一思想表明,16 世纪时期的中国跨流域规划思想已具有相
当高的水平。
第四,潘季驯始终强调从河情地势出发,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科
学技术水平出发来确定治河方针和方法。他在垂暮之年,即将告别河工之
际,这样阐述了自己治河方略的实践源泉:“臣自嘉靖四十四年以河事君
父者,凡四伍矣。壮于斯,老于斯,朝于斯,暮于斯。或采之舆情,或得
之目击,或稽之以往,或验之将来、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
可;地有定形,强之不可;治有正理,凿之不可。”所谓“采之舆情”就
是作调查研究;所谓“得之目击”就是作实地考察;所谓“稽之以往”就
是吸取前人的成果;所谓“验之将来”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张和
措施。他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治河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
而不能凭空臆度,穿凿附会。
潘季驯的主要著作有《总理河漕奏疏》14 卷,《宸断大工录》10 卷,
《河防一览》14 卷等。其他河工著作还有《潘司空奏议》,《河防榷》,
《两河经略》,《两河管见》等,但内容大多重复。另有《留余堂尺牍》
等书信集,内容也有不少与治河有关。
潘季驯关于治河的理论和措施,首先直接反映在他给朝廷的河工奏疏
中。这些奏疏多达200 余道,是潘季驯四次担任总河、长期治河实践及研
究的呕心沥血的结晶。奏疏内容包罗万象,从堤工技术到治河行政,从总
体规划到一闸、一坝、一条制度的规定,几乎所有重要河工问题的解决过
程,都反映在他的奏疏中。这些奏疏被后人编辑成《总理河漕奏疏》14 卷。
万历八年,潘季驯的僚属曾把部分河工奏疏和别人给潘季驯的赠言汇编成
集共10 卷,取名《宸断大工录》,这是潘季驯的第一部治河书。后来,他
以《宸断大工录》为基础进行补充删改,辑成《河防一览》14 卷。此书最
集中、最清楚地体现了潘季驯的主要治河思想和措施,它的流传和影响也
最为广泛。清代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曾评价说:“司河者略能记诵其《河
防一览》中一二语,其所设施,便出人一头地。(潘)公之功其旷世而难
泯,公之名虽千载亦不灭矣。”《河防一览》约29 万字,精选了41 道治
河奏疏,其中首任和二任时期的奏疏一道也未收入。由此可知,潘季驯认
为三任总河以后的奏疏更能代表他的全面主张。《防河一览》全书内容包
括:皇帝给潘季驯的诏书、黄河图说、治水思想、河防工程的关键地点、
修守章程、潘季驯本人奏疏、黄河源与黄河决口、古今治河重要文献辑录
等8 个部分。它既全面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总结了潘季驯
长期治河的新经验。它既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作,又是中国16 世纪河
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此后300 年的河工实践起着指
导性作用。
潘季驯最常说的名言,就是“未经身历,不敢妄言”。这充分体现了
他尊重实际的作风。这种作风势必与天神观冲突。所以他说,把治河成败
“归天归神误事最大”。他说,所谓“神”,就是“水性”。人掌握了水
性,“天心”也会顺应人意。如果治河想靠上天保佑,神灵相助,人的力
量就无从发挥了。他还反对迷信书本和古人经验。他非常推崇孟子的一句
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潘季驯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人定胜天的思
想,是他治河能获得重大成就的思想基础。在潘季驯治河300 年之后,国
际水利界曾对治理黄河下游的方略进行过一些讨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
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所提出的种种治黄方案,并没有超出潘
季驯早已论述过的原则。20 世纪30 年代,德国著名水利专家H.恩格斯
(Engels)教授对潘季驯的双重堤防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潘氏分清
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
合理。”这说明潘季驯在世界河工史上也是一位杰出人物。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清初抄本。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水利珍本丛书本,1936。
[3](明)潘季驯:宸断大工录,清初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4](明)潘季驯:留余堂尺牍,清初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5](明)王锡爵:潘司空墓志铭,见《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
1936。
[6](清)张廷玉等:明史·河渠志,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7]岑伸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1955。
[8]沈怡:潘季驯治河,见《黄河问题讨论集》,台湾,1971。
[9]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10]郭涛:潘季驯,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杨济时
朱建平
杨济时字继洲。三衢(今浙江衢州)人。约明嘉靖元年(1522 年)生;
约泰昌元年(1620 年)卒。中医学、针灸学。
杨济时出身于医学世家。祖父曾任太医院御医,撰有《集验医方》进
呈,帝命刊行天下。济时幼年习儒,博学能文,但科举屡次挫折,遂弃文
而学医。他认真攻读许多家藏的医学秘籍,积年累月,寒暑不辍,颇有心
得。精于针灸,兼通内、外、妇、幼各科。嘉靖时(1522—1566),经选
试,至北京太医院任侍御医。隆庆二年(1568)任职于圣济殿太医院。万
历年间(1573…1619)仍任医官。40 年间,除了太医院,他还遍历福建建
宁(今建瓯)、河北磁州(今磁县)、北京通州(今通县)、江苏扬州、
河南汤阴、山东汉上及山西平阳(今临汾)等地,访贤治病,博采众长。
因医术高超而饮誊朝野。
鉴于当时古今针灸书籍众说纷纭,杨济时乃参合指归,汇同考异,编
成《玄机秘要》(又称《卫生针灸玄机秘要》)。1580 年,过扬州,治愈
黄缜庵儿子面疾,黄出资将此书刊印。书分天、地、人三卷,分图析类,
述针药调摄之法。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之疾,屡治无效,
后请杨济时,三针而愈。济时遂出其《玄机秘要》,赵欲以刊行。济时认
为诸家之说欠全,又广求群书,采录《素问》、《难经》、《神应经》、
《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小学》、《针灸经》、
《针灸聚英》、《针灸捷要》、《小儿按摩》等32 部明以前有关针灸的著
述,并按太医院针灸铜人像,绘制穴位图。晋阳人靳贤受赵文炳之托,帮
他选集校正,撰成《针灸大成》(又称《琼瑶神书》,《四库全书》作《针
灸大全》,乾隆二年会稽章延圭刊本作《针灸集成》),赵文炳作序,于
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针灸大成》共10 卷:卷一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次述针道源流,
再集录并诠释《内经》、《难经》关于针灸的经文;卷二、三为针灸歌赋,
其中有流传甚广的《标幽赋》、《金针赋》、《通玄指要赋》、《马丹阳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以及杨氏家传经验《胜玉歌》等;卷四是历代各家
补泻手法,有《内经》、《难经》、《神应经》、南丰李氏、四明高氏以
及三衢杨氏等补泻,杨氏补泻书中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苍
龙摆尾”、“赤凤摇头”等,为临床广泛采用,还记录了针灸禁歌等;卷
五为井荥俞原经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卷六、七详论脏腑、经络和
俞穴,共录359 个穴位,其中单穴51 个,双穴308 个,比宋代《铜人俞穴
针灸图经》、元代《十四经发挥》增加了5 个穴位,并对许多穴位的名称、
体表定位、取穴方法、进针深浅、主治功能等详加考订;卷八论述了诸风、
伤寒、痰喘咳嗽等23 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卷九首载治症总要,次述东垣针治、名医治法和各家灸法,后附杨氏医案
31 则;卷十录陈氏《小儿按摩经》。
杨济时认为,治学“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
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从基础理论,到辨证施治,无不本自《内经》、
《难经》。在《针灸大成》中,杨氏《玄机秘要》的内容,如《兰江赋》、
《胜玉歌》、《治症总要》、《医案》、《策》以及《标幽赋》、《通玄
指要赋》的详尽注释,反映了杨济时源自岐黄而又有创新的学术思想及其
成就。杨氏讲究辨证施治,他认为:“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
证,不随乎法;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用针之法,要在识
其通变,捷而能明”,如他治两例肩臂痛不举,一例为痰在经络,针药结
合治之;一例痰火炽盛,针灸相配治之。临床治病,立方严谨,选穴精练,
如《胜玉歌》就以60 多个穴位治疗50 多种病症。《医案》中,选穴多在
2—6 个,如许鸿宇患两腿风,日夜痛不能止,卧床经月,针环跳、绝骨穴,
随针而愈。《治症总要》例举151 种证治选穴,常有两组处方,一为主方,
一为备用方,“前穴未效,复刺后穴”。还提出针刺先后次序:“先刺主
症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诸应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
十分重视针刺手法,他在前人基础上,复加悉心研究,总结出“十二字诀”,
即爪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
针、拔针等12 种手法。后来又进一步归纳成揣、爪、搓、弹、摇、扪、循、
捻8 法,更为切合实用。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认为,“十二字诀”
简明切要,易诵易学,予以收载。透穴针法首见于金元窦汉卿《玉龙歌》,
但仅二则,杨济时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