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继续在家乡为民众诊病。在业医过程中,
薛己初为疡医(包括外科和皮肤科),后数十年于临床实践中对各科(内、
外、妇、儿、骨伤、眼、口齿等)均有较深的造诣,可以说是临床上的一
位多面手。
作为明代中叶的名医,薛己撰写或整理了较多的医著,对后世有相当
广泛的影响。其自撰者,包括《内科摘要》、《外科枢要》、《疠疡机要》
(麻风病专著),《女科撮要》、《正体类要》(骨伤科专著)及《口齿
类要》等多种临床学科著作。《内科摘要》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其中又以
脾肾亏损病证为主,兼及其他脏腑病证,附有薛氏所治二百余例医案。《外
科枢要》以介绍疮疡诊候、辨证及人体各部疮疡(共30 余种)之症状和治
疗为主,附有医案及治疗方剂。《疠疡机要》详述麻风病之本症、变症、
兼症及类似病证的辨证治疗,附有较多的医案及方药介绍。《女科撮要》
论述经、带、胎、产多种病证,并介绍部分妇科杂病及妇女常见之外科病
(乳岩、乳痈、阴疮等),结合医案阐述治法。末有附方并加注。《正体
类要》一书,薛氏列述骨伤科病证主治大法及扑伤、坠跌、金伤及汤火伤
三类共64 种病证的医案,并介绍伤科常用方剂。此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骨
伤科专著。《口齿类要》介绍茧唇、口疮、齿痛、舌证、喉痹、喉间杂症
等12 类口齿咽喉病证的辨证、验案及方剂。
此外,经薛己校订、补充、注释或改写的著作又有多种。前面提到其
父薛铠所撰之《保婴撮要》,现传本系经薛己予以补撰、整理,内容较原
著更为丰富,切于实用;另有《保婴金镜录》一书,撰者不详,内容侧重
于儿科诊法及儿科常用方,薛氏予以整理、加注后刊行。妇科则有《校注
妇人良方》。在此之前,宋代陈自明曾撰《妇人大全良方》,这是我国较
早的妇产科综合性名著,内容非常丰富。薛己将此书予以删节或增补,其
增补内容以校注和医案为主。此校注本实际上是一部新的妇科著作,刊行
后其影响竟超出陈氏原著之上。另有《外科精要》(陈自明原著)、《伤
寒全镜录》(舌诊专著,元代杜本撰),《明医杂著》(明代王纶著)、
《本草发挥》(明代徐彦纯撰)等书,薛氏均予校订后刊行。
薛氏著述影响较大,在他逝世后,明代吴■辑《薛氏医案(24 种)》,
其中以薛己著作为主,并有自宋迄明其他名医著作多种,另有《薛氏医案
(16 种)》、《薛氏医案(9 种)》等版本。必须指出的是,后人有将薛
氏内科医案予以集编出版单行本《薛氏医案》者,现有明刻本及日刻本,
此单行本与丛书本不宜混淆。
作为一位临床医学的多面手,薛氏能在前贤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博
取而不泥学;善于独立思考,并能畅抒个人的学术见解。于临床各科中,
薛氏的外科尤具特色。在明代以前,外科著作论痈疽治法,以“托里内消”
论较为盛行。薛氏认为痈疽、疮疖均有气血壅滞之病理,辨证当察其表里、
虚实及早治疗。不少患者可用内消(薛氏所谓“即托里之意”)法,若“毒
气已结,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深浅。。”,再定治法,较符
合临床实际。对于外科疮疡之“五善七恶”说,前人有见四恶即属“不治”
之论,薛己对此则持异议,并提出疮疡恶证在治疗上“法当纯补胃气”。
薛己推崇《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对于脏腑学说,尤侧重
于脾肾。他说:“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以王(旺)。”其脾胃学
说渊源于金代李东垣,调治脾胃亦以甘温益中、补土培元为主;另一方面,
薛氏十分重视肾及命门学说,以其内涵真阴、真阳,“气血阴阳,皆其所
论”。临床上善于应用张仲景之八味肾气丸和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认为
此二方是直补真阴、真阳之要剂。此说对后世之温补学派颇具影响。如明
代赵献可(《医贯》为其代表作)在薛氏重视肾与命门、擅用八味肾气丸
和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论命门学说。他将命门比喻为走马灯,
提出命门之火为“性命之火”。《医贯》一书载述“水火阴阳之辨”,也
是对薛氏理论的进一步阐发。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薛氏医案》批评赵
献可执薛氏成法,以六味、八味通治各病,未免“胶柱鼓瑟”,容易产生
流弊。清代徐大椿亦曾以此归咎于薛。《四库全书总目》明确指出:“其
实非(薛)己本旨,不能以李斯之故,归罪荀卿也。”这种观点对学医者
如何学习前人学术经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薛已等:薛氏医案(二十四种),大成书局,1921—1926。
研究文献
'2'中医研究院: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沈仲圭:薛己临床经验简述,江苏中医,1962,3,第31—33 页。
万全
廖果
万全字事,号密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明弘治元年(1488 年)
生于黄州府罗田(今湖北罗田);约万历七年(1579 年)以前卒。医学。
万全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万杏坡,以儿科著名于世,尤善治痘疹,
但早卒。父万筐,字恭叔,号菊轩,也精于儿科,著有《痘疹心要》。成
化庚子(1480)万筐客居罗田,娶陈氏为妻。其时万筐医术大行,远近闻
名,一时有“万氏小儿科”之称。万全自幼聪明,万筐认为儿子为可塑之
材,即命他从罗田巨儒张玉泉、胡柳溪攻读儒学和律历、史纲之学。万全
颇得其传,后补诸生。其后万全科举不第,即随父学医。其父常为他就儿
科学术等解疑释难,万全受教获益良多。万筐去世后,为不使家传无继,
万全遂改业医,苦攻医术。他学医本于《素问》、《难经》,深研《脉经》,
攻读本草,参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彦修诸家之书,探玄钩隐,颇
得其趣,并潜心家学,重点研究痘疹,终于成为著名医家。
万全长于儿科证治,其医学成就亦以儿科最为突出。在小儿生理病理
方面,万全发挥了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五脏辨证”理论和元代著名医
家朱彦修“五脏有余不足”之说,认为小儿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
脆,易饥易饱;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
足。又本于宋代医家陈言的“三因致病说”,指出小儿疾病多由衣之厚薄、
乳之多少及客忤中恶、坠仆折伤等三因所致。在诊断上,因小儿口不能言,
故观形、察色、辨因至关重要。治疗上他强调但取其平,补泻勿过,主张
无病不可服药;攻补当慎,注意攻补兼用,不可偏攻偏补;用药则宜平和,
忌用巴豆、牵牛一类攻伐之品,勿多用金石类药物。万全重视调补脾胃,
指出若胃气壮实,则身体安宁;若脾胃虚弱以至胃气既败,则五脏俱损,
百病蜂起,故认为调理脾胃乃医中之王道。在方药特点上,其治疗方剂多
简便实用,如其儿科“秘传十三方”[琥珀抱龙丸、凉惊丸、胃苓丸、养
脾丸、胡麻丸、神芎丸、玉夜丸、茱萸内消丸、香连丸、雄黄解毒丸、至
圣保命丹、一粒丹、截疟丹(又名斩鬼丹)],均经长期临证检验,多有
卓效。他喜用丸散之剂,常以汤剂煎煮与丸散同服,或用汤剂冲服丸散,
并善于运用引经药,还注意药剂的服法。除药剂治疗外,他还提倡和运用
推拿等治法。万全十分重视婴幼儿的合理护养。提出婴儿初生时,要小心
断脐护脐。断脐之法,可以火燎而断之,或以剪断之,再以火烙,这种方
法,对于预防感染特别是致命的破伤风感染十分有效。他强调婴幼儿在衣
食方面要调母乳、节饮食,并提出“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的经
验之谈。
麻、痘、惊、疳向称儿科四大证,万全对之均有精深研究,并颇多重
要发挥。宋明以来,痘疹流行猖獗,危害甚大,颇引起儿科医家的注意,
有关著作渐多,经验各有特点。万全在其所撰《痘疹心法》、《片玉痘疹》
等书中,总结了家传及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痘疹的证
治,被医家奉为痘疹家的正法,在痘疹接种法普及以前,对痘疹证治产生
了较大影响。对于麻疹治疗,他主张专以肺为主,长于透发。对于小儿惊
风,他记述了急、慢惊风的病因各有3 种,并观察到瘫痪、失语等惊风的
后遗症。他认为疳证虽有五脏之不同,其实皆脾胃之病,且前代儿科书论
疳证头绪太多,法无可取,宜执简驭繁,若从虚实来分,则疳为虚证。万
全在儿科领域中取得了不少成就,其儿科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万氏
儿科的理论和经验,对中医儿科的发展起了较重要的作用。
万全在妇科、养生学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其学术思想颇有独到之处。
他对妇产科诸疾的证治具有较丰富的临证经验,其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
主;胎产专以清气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这些学术思想
迄今对妇产科临床仍有指导意义。万全综合前人对养生的认识,提出寡欲、
慎动、法时、却疾为养生四要,并作了透彻的论说。他还认为不知保身、
病不早治、治不择医、喜峻药攻、信巫不信医等为养生五失,应引以为鉴
戒。他所介绍的数十种强身延年之方大多中正平和,宜于多服久服。万全
对方剂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根据三代世医的经验,总结出了
100 多首家传验方并公之于世,其中如牛黄清心丸、安虫丸等方,一直为
后世医家所采用。
万全一生著述甚丰,达20 余种。其中10 种合为《万密斋医学全书》
(又作《万密斋医书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