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看法。这种批判的精神,在郑樵的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动植物类目排列明确。郑樵按性状和用途将植物分为草类(菌、
藻、地衣、苔、蕨类和草木被子植物)、蔬类、稻粱类、木类、果类五类。
把动物分为虫鱼类(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两栖、爬虫动
物)、禽类和兽类3 类共8 大类。从各类前后排列次序的科学性看,它比较
早的《证类本草》(成书于1086)把动植物分为草、木、人兽、禽、虫、鱼、
果、米谷、菜9 类,每类再分上、中、下3 品的方法更科学。《证类本草》
的果、米谷、菜应置于草木的后面,但却列在人、兽、虫、鱼的后边,造
成了动植物排列交错混杂,而郑樵把植物排在前,动物列在后,扬弃了三
品分类方法,纠正了动植物排列次序,有些方面甚至反映了生物从低级到
高级的进化顺序。这一分类体系,比本草著作中反映的动植物分类知识有
所前进。

三是古代动植物学渊源于农医学实践。郑樵基于实践为主的基础上,
在究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医药学对动植物学发展的影响。《昆虫草木
略》记载的动植物,种类多,涉及面广,既有农用动植物,又有药用动植
物,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所记载的植物为例,有杜仲、防风、
黄连、丹参、知母等药用植物;有稻粱、胡麻、豆等粮食作物;又有桔、
梨、木瓜、龙眼、橄榄、葡萄、榉、榆、石楠、钩樟、槐等果树和用材植
物。从郑樵对植物分类的标准看,《昆虫草木略》中的草类、木类是根据
植物形态、习性来区分的,相当于现代说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而蔬、
稻粱、木、果各类则偏重于依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来划分,相当于现在说的
蔬菜作物、谷类作物、果树作物。郑樵的这种按植物形态结合应用的分类
方法,揭示了早期植物学曾经历了以实用为主这个阶段,也进一步说明农
医药实践对深化植物学知识的推动作用。

四是关于对动植物形态的描述,宋代开始用同科或同类动植物器官形
态来进行类比。这种方法,郑樵在《昆虫草木略》中运用更为精确,例如,
对丹参、云实的形态描述,“丹参,叶如薄荷,花如苏(紫苏);云实,叶


如苜蓿,花黄白,荚如大豆”。丹参和用来比拟的薄荷、紫苏都属唇形科
植物。它们的叶(对生)、花(轮生,紫或红白色,唇形)形态部非常相似,
不易区别。云实、苜蓿都是豆科植物,这两种植物的叶(羽状复叶)、果实(荚
果)也极其相似。而这些形态上的差异郑樵区分得很清楚。又如指出“马陆
似蜈蚣而小多足”;“蜉蝣似■螂而小有文彩”的形态特征。马陆和用来
比拟的蜈蚣同属多足类动物,蜉蝣和■螂同属昆虫类动物。这些例子说明
郑樵对动植物形态作了大量的观察,所以能有如此精确和清晰的描述。

他对动植物的生态习性也有极为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植物方面,如“石
斛,生于阴崖”;藻类“生于屋阴称垣衣,在石上称乌韭,在地上称地衣,
生在海中石上称紫荽,即紫菜”。又“蕺,蔓生田野阴湿处”;“紫葳,
藤生,依缘大木”等。寥寥数语把石斛、藻类的生活环境说得十分清楚。
并认识到蕺和紫葳的生长习性。动物方面,如说“鹈鹕,颈下有胡大如数
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把鹈鹕的习性及摄食方法描写得十分确切。
鹈鹕是一种大型水鸟,下颌底部有一大皮囊,称“喉囊”,能收缩,用以
捕食鱼类。对于植物的经济用途,也有深入的研究,如说云实“可杀精虫”;
“苦苣,人家常吃的为白苣”;马芹“子香美,可调饮食”;■荷,食用
赤者,药用白者”;“蓼蓝如蓼染绿,大兰如芹染碧,槐蓝如槐染青”等
等。

郑樵在《昆虫草木略》中将性状相近的种类连续排列,体现了他的分
类学思想。在植物分类方面,把同属蔷薇科的李类、梨类、桃类等排列在
一起。同是杨柳科的杨类、柳类排在一起。杨类相当于植物分类学上的杨
属,柳类相当于植物分类上的柳属。郑樵还首次指出“桄椰、冬叶、蒲葵、
椰子、槟榔、多罗等与棕榈同类”。这些都是热带重要的经济植物,除冬
叶外,其他几种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棕榈科植物。同样,在动物方面也如
此,把■、蜉蝣、守瓜等连续排列。它们在动物分类上都属昆虫纲鞘翅目。
这种将动植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的排列方式,在一定程
度上揭示了动植物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孕育着科属的
概念。

五是已有一定的研究动植物的科学方法。郑樵毕生致力于学术工作,
经过长期实践,在治学方法、研究方法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昆虫草木
略》一书中,体现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首先体现在他重视动植物名称的研究。郑樵特别指出要着重研究草木
鸟兽的名,在研究方法上,不应局限于文献记载,要注意对实物的研究,
他说:“名之难明者,谓五方之名既已不同,而古今之言亦自差别,是以
此书尤详其名。”因此,《昆虫草木略》把动植物的地方名称和古今不同
的名称统一起来,做到了名符其实。如:椒,名■■、陆拔或南椒,生于
汉中者称汉椒,蜀中的称蜀椒,巴中的叫巴椒。椒在植物分类上属云香科
植物。郑樵通过调查了解到花椒有很多的同物异名。他提出这一观点很重
要,这是研究动植物的前提。

其次体现在他注重深入实地观察,反对空谈著书。他研究动植物,常
常深入大自然间,“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性”,广泛深入的观察,以
了解动植物形态、生态习性之真谛。郑樵在长期的野外生活中,常与田夫
野老往来,向他们学习、调查,以了解动植物的特性。

再有是体现在郑樵于《图谱略》中强调图谱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图文


并重,提出所谓“索象”,即是对照实物,描绘图形。他认为“为天下者
不可以无书,为书者不可以无图,图载象,谱载系,为图所以周之远近,
为谱所以洞察古今”。并强调凡从事虫鱼草木的研究一定要有图谱。动植
物的形态没有图是不能区别的,阐明了图对动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他又
指出古今学术需用图的有16 类,这16 类有书无图都不能用,动植物学就
是其中一类。他还明确地说:“语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状难识。”把图作
为治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应用于动植物学的研究,这在动植物学史上是
一种进步。

他能够汲取前人经验,但不盲从。郑樵是一位精通文献学、目录学的
学者,很自然十分重视文献经籍。但他对鸟兽草木的研究,还是主张首先
以观察、调查为重点,再参阅文献,充分利用前人经验,但也需有创新。
他反复说:“凡著书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之言。”“夫学术造诣,
木乎必识。。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郑樵反对因循守旧,倡导勇于
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郑樵:通志·总序,金匮山房刊本,1748。
'2'(宋)郑樵:通志·草木略,《十通》本,商务印书馆,1935—1937。
'3'(宋)郑樵:夹■遗稿·卷三,(清)李调元辑《函海》本。
'4'(清)郑惠元:郑氏族谱,道光年间家刻本。
'5'(元)脱脱等:宋史·儒林传,中华书局,1977。

研究文献

'6'顾颉刚:郑樵著述考,国学季刊(北京大学),1(1923),1,第96—136 页。
'7'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樵研究小组:郑樵史学初探,厦门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63,4。
'8'梁家勉:我国动植物志的出现及其发展,见《科技史文集》第4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9'刘昌芝:郑樵《昆虫草木略》研究,见杜石然主编《第三届中国科
字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
范成大

杨文衡
范成大字致能,一字幼元,号石湖居士,又号此山居士。平江府吴
县(今江苏吴县)人。南宋靖康元年六月四日(1126 年6 月26 日)
生;绍熙四年九月五日(1193 年10 月1 日)卒。地理学。

范成大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曾祖父范泽,赠太子少保;祖父范师尹,
赠太子少傅;父亲范雩,宣和六年(1124)进士,曾任左奉议郎、秘书省正
字、校书郎、秘书郎,赠少师。范成大“在怀抱已识屏间字,少师力教之”。
12 岁遍读经史,14 岁始作诗文。但体质孱弱,“常慕同队儿之强壮。生十
四年,大病濒死”。绍兴十年(1140),范母去世,4 年后其父又病逝。刚
刚成人的范成大挑起抚养4 个弟妹的重担。他10 年不出家门,艰苦度日。


家里无“一廛”居处,无“三椽”房屋,全靠借住寺院。在贫寒中,他坚
持苦读,准备未来的奋进。直到28 岁,才在前辈规劝下赴金陵(今南京)
漕试,得解。第二年又春试礼部,中式,赐同进士出身,开始仕宦生涯。
绍兴二十五年(1155),范成大出任新安(今河南新安)掾,第二年调徽州司
户参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天,在州官洪适帮助下,离开徽州到杭州
做京官,监太平惠民和剂局。以后又任史馆、图书一类的职务。乾道二年
(1166),41 岁的范成大才转入政事部门,由吏部员外郎升为郎中。第二年
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没有上任,在家待缺。乾道四年(1168)五月,范成
大第一次受到宋孝宗赵■的召见,当场献策,上《论日力国力人力疏》,
受到孝宗嘉纳。乾道四年至五年(1168—1169),范成大在处州任期内,组
织民众兴修水利;设立“义役”法,使胥吏无法贪索,减轻了役法害民的
程度;又设法清减“丁钱”。这几项措施对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