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述而不作”的一般作品,这是较恰当的评价。他还著有《主对集》、
《难经辨》、《本草补遗》等著作,这些书后代都已无存。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千顷堂石印本,1929。

研究文献

'2'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韩公廉

胡铁珠
韩公廉北宋人。籍贯、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1 世纪后期。天文
仪器制造。

关于韩公廉的生平材料,目前所知很少,只有若干史籍记载了他的仪
器制造工作。宋元■元年(1086),韩公廉任吏部守当官,时逢吏部尚书苏
颂奉命检验太史局等使用的浑仪,并欲制新仪。苏颂访知韩公廉精通数学、
天文学,便告之以前代天文学家张衡、梁令瓒、张思训等人的仪器法式大
纲,希望他能寻根究底,依之仿制。韩公廉为此写了《九章勾股测验浑天
书》1 卷,并造成机轮木样一座,苏颂看过之后认为虽不尽如古人之说,
然而水运轮的设计却有独到之处。元■二年(1087),韩公廉被命为制度官,
并开始制做,到元■三年,他与其他人一起制成了供验造用的大木样,元

■七年(1092)该仪最终完成,被命名为元■浑天仪象。这是一座把浑仪、
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合在一起的高层建筑,整个仪器用水力推动运
转,后称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完成后,苏颂又在翰林学士许将的提议及家藏小样的启发
下,决定制造一种人能进入其内部观察的仪器,仪器的具体推算设计仍由
韩公廉负责。此仪象经数年制做而成,它的天球直径有一人高,结构可能
为竹制,上糊绢纸。球面上相应于天上星辰的位置处凿了一个个小孔,人
在里面就能看到点点光亮,仿佛夜空中的星星一般。当悬坐球内扳动枢轴,
使球体转动时,就可以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没运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架记载明确的假天仪。

韩公廉是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的主要设计者,他参与制造的这两件仪
器,经近人研究,均具有许多开创性的设计构思,如前者中的水运浑象是
世界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后者则是近代天文馆中星空演示的先驱。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王应麟:玉海·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研究文献

'2'王振铎:中国最早的假天仪,文物,1962,3,第11—16 页。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唐慎微

王致谱


唐慎微字审之。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一说他的出生地是蜀州
晋原(今四川崇庆),后于北宋元■年间(1086—1094 年)迁居成
都'。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代嘉■(1056—1063 年)至大观(1107—1110 年)初年。中医学、本草学。

唐慎微生长在一个世代业医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精通医学。他有
良好的文化素养,博览经史百家,知识渊博。他相貌俗陋,外表看上去举
措、言语朴讷,而内中却是满腹经纶,才思敏捷。根据宇文虚中(此人为宋
朝名臣,后曾任翰林学士)回忆记述,唐氏生性深沉寡言,为人治病,往往
也只是寥寥数语,道明证候,如果病家频频发问则不再作答。他是一位性
格内向的学者。

唐慎微医术精湛,尤其是对经方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北宋元■年间,
华阳名士宇文邦彦患风毒重证,经过多方治疗无效,最后求治于唐慎微,
经过治疗获得很好的疗效。患者病愈之后,唐氏又手缄一封信,嘱咐如病
再犯,到时可启封。后来宇文邦彦果然旧恙复发,拆视此信,内中有三张
治病处方,遵其所嘱依次服药,半月之后疾患痊愈。唐氏不仅医道高明,
享有盛名,更可贵的是他医德高尚,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以贫富贱贵为
别,凡延请必前往,不论寒暑风雪从不推辞。其时尚书丞蒲宗孟(字传正)
欲上奏朝廷为唐氏谋一官职,他拒不接受,而专心致志研究医学。他的两
个儿子和女婿张宗说(字岩老),均继承他的事业,以医技超群驰名于成都。

唐慎微生活的年代,朝野汇编本草、医方成风,唐氏也有志于此。他
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机会,广泛收集资料,求教于“田父里姬”,人们都崇
敬他的医德人品,都乐于将自己所知道的单方灵药告诉他。他有良好的文
化素养,所以特别善于和文人儒士交往,他替士人疗疾,往往不取报酬,
只求病家将名方秘录相赠。故此,士人尤其喜欢与他交往,每于书籍中查
捡得一药名、一方论,便摘录下来赠予唐氏。经过10 余年的积累,在周围
知识界人士的协助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下,获得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在唐氏之前,北宋朝廷有过两次大规模官修本草。北宋初年曾官修《开
宝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后又颁修成《嘉■补注神农本草》(简
称《嘉■本草》)。同时,由苏颂主持,收集全国各地绘制的本草图谱,并
附上文字说明,编撰成《本草图经》。当时,《嘉■本草》与《本草图经》
并行颁布,医药界有识之士都感到两者有合并为一的必要。唐慎微决心致
力于这项工作,将全部本草文献汇集于一部巨著之中,既把药物记述与图
谱合并在一起,又融会医方于本草书中,便于应用,为此唐氏付出了毕生
的精力。他孜孜不倦地进行艰巨的整理汇编工作,不仅查阅大量医药书籍,
大凡经史、笔记、地志、诗赋、佛书道藏、百家杂著,凡有关于本草记载
的文字,一概摘取。后人曾作过统计,他引用的原始文献达到240 余种,
由此可以反映出唐氏勤于治学的可贵精神。面对着浩繁的文字素材,唐氏
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整理,对古籍原文照录而不加改动,并且一一标明
原书出处。他取《嘉■本草》为底本进行增补,对于从医药书籍及经史百
家中摘取的文字片段则各从其类,分别排列于本味药物之后,以证其类。
为了明确无误,他采用一种墨鱼尾形标记(■),特地标明此标记之后文字
是他所加上的内容。正是由于他在文献标引上一丝不苟,使得许多佚书赖
其得以保存部分文字原貌,他经手编纂的著作成为后代人辑复中医古籍的


重要资料来源。

晚年时唐慎微终于完成了一部本草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据有关学者考证,《证类本草》大致在公元1098—
1108 年之间陆续增补而成书。全书31 卷,约60 余万字。这样大部头的书
籍,在古代个人无法镂板发行,因而唐氏书稿写完之初,并未广为世人所
知(“其书不传,世罕言焉”)。不久,集贤院孙觌辗转获得此书,即命“通
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校正,并募工镂板于■陵郡。唐慎微
的著作是在江苏一带以地方官刻方式首次行于世,时在北宋大观二年,故
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艾晟校正时增补了一些
内容。他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
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此外,艾晟还增补了自
家的少量注说与单方。艾氏系间接获得唐慎微的书稿,而对唐氏生平并不
了解,他在序言中说:“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及载云。”到北宋
政和年间,此书再次由医官曹孝忠(他并承担为宋徽宗编纂《圣济经》)领
衔校勘。这次校修主要是进行校勘,别无增补,因为在政和年间重修,故
称《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从此唐氏的著作
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1.学术背景
唐慎微生活的年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北宋时我国的
三大发明:火药、罗盘针、活版印刷术,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其中印刷术的改进,更有利于医籍的刊行和流传。北宋朝廷比较重视医药
学的整理研究,多次由政府组织编修方书和本草典籍。嘉■二年(1057)专
门设置一个校正医书局,负责校订出版医书。校正医书局的文臣、医官每
校毕一书,即上奏朝廷颁行,因而医药书籍得以广泛传播。由于书籍由手
抄为主发展到印刷发行,医药知识赖印刷技术而能够普及到基层。例如当
时朝廷官修的《太平圣惠方》100 卷,就镂板颁行,并于各州设置医博士
典守其书以资教学。政府为了广泛传播书籍,还采用小字印本降低书价,
便于医药书普及。没有书籍的普及,唐慎微著述时广征博引,采集大量文
献资料就没有可能。

在宋代,本草学的发展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唐慎微是在前两次本草调
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本草学推向新的高度。北宋初期即诏修本草,
在唐代《新修本草》的基础上进行校定增补,于开宝六年(公元973 年)编
修出《开宝新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20 卷。校修完毕后,宋太祖
亲自写序,由国子监镂板,第一次由官府以印刷的形式刊行本草书,这是
本草著作由传写变为版刻的转折点。校正医书局成立之后,又着手重新校
定本草,于嘉■五年(1060)撰成《嘉■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本
草》)20 卷,目录1 卷。同时,掌禹锡、苏颂等人鉴于唐代《新修本草》
除文字部分外,复有图经相辅而行,建议另撰本草图经,宋仁宗又诏令全
国收集资料。于是,继唐代举行全国药物调查之后,宋代再次进行了全国
规模的药物调查。全国各地分别对药物的基原(原动、植、矿物)进行记录,
逐件画图并撰文记述其特征与鉴别。这些珍贵的资料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京
都。当时呈送上的上千幅药图涉及150 个州军,各口岸交易场所也受到征
询。嘉■六年,由苏颂主持编撰成《本草图经》。该书重要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