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层社会追求自身集团利益的国家行为的制约。由执政官僚和经济寡头构成的俄罗斯统治阶级,在缺乏国家发展总体目标和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社会经济模式的情况下,大资本所有者与国家高级官员的结盟,使俄罗斯的发展政策不是致力于国家利益和大众利益的首要目标,而是以狭隘的集团利益为主要动机。在俄罗斯经济寡头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垄断资本与政治权力如何结盟,在苏联解体及其后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中,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成为了投机资本和大规模掠夺时代的象征物。权力与资本的结合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寡头的来源之一为原苏联时期的权贵阶层,如七寡头之一的霍多尔科夫斯基1980年是共青团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波塔宁是苏联的一名高干子弟,“天然气工业”公司原董事长维亚西列夫从1986年起就担任苏联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来源之二是与权贵结盟的成功者,如古辛斯基与卢日科夫、新生代的阿布拉莫维奇与别列佐夫斯基和叶利钦政府、普罗霍罗夫与波塔宁等的结盟。另一方面资本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共谋和转换的关系,寡头与政府有着密切的私人联系,或是政府中有其代表,或是其领导班子中有前政府高级官员,或是自身角色在两者之间转化。1996年的政府改组中,维亚西列夫被任命为能源电力部长,原部长沙夫兰尼科成为秋明石油股份公司总裁。切尔诺梅尔金,曾在叶利钦政府里担任总理要职,目前拥有一家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原来供职于叶利钦总统经济私有化改革班子的丘拜斯,为“俄罗斯国家统一电力”公司总裁。1996年总统大选,七大寡头联手,使叶利钦反败为胜。此后,别列佐夫斯基被委任为处理独联体事务的总统特别代表和国家安全会议的副秘书,波塔宁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古辛斯基也进入政府内部任职。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结合,以集团利益操纵俄罗斯社会的改革,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资金帮助,同时还得面对高额税金的收缴、垄断大企业的挤压以及黑社会的欺诈,小企业家和小商人的数量未有实质性的增长;另一方面知识与科学的优先地位未能成为俄罗斯发展的头等战略,直接导致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许多人生活状况恶化,沦为穷人。无论是以小企业家为主体的老中产阶级还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中产阶级,在俄罗斯都还不能成为不依赖于国家,自由从事商业或企业活动,或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独立存在的具有自我保障能力的阶级。这种经济独立性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在政治领域中中产阶级的集体失语和“软骨病”症状。
第十二部分:转型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四21世纪的发展,或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未来(2)
那么,俄罗斯中产阶级未来发展的希望究竟会在哪里?这个问题引发着每一个关心它的人们的思考。从现实的情形看,中产阶级在俄罗斯改革的艰难困境中的生存能力,昭示了它未来的发展可能。1998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中产阶级,但令人欣慰的是,中产阶级并没有消亡,尽管它遭到削弱,人数降低,但并非像媒体所宣传的那样,饱受失去工作之苦和金融危机之痛。实际上,中产阶级经受的最大损失是工资不变情况下的物价上涨,而失去工作的比例极小,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主要局限在企业家和食利者阶层。面对危机,大部分人通过节省开支、寻找第二职业、辅之以家庭经济以及从事企业活动,改善生活条件,努力保持住自己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准。也就是说,俄罗斯中产阶级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他们是‘自己建立起来的’,他们依靠自身的首创精神,在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取得一定成就。” Ли阿巴尔金主编,同前引书,第224页。 改革年代俄罗斯社会地位的根本改变,使46%的人社会地位向上或向下变化了大于两个等级的位置。虽然社会地位的流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家庭、地域等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但众多改革前9~7等级的人上升为5~4乃至3~1等级的事例,证明在俄罗斯能力、教育、顽强努力外加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本的运用,构成了实现社会流动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根本要素。在由当年社会最底层上来的中产阶级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现今政权的主要支持以及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化的推崇,这种支持与推崇恰与当年社会中上层如今沦为社会低层或底层的人们希望改变政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不管中产阶级目前的发展还存在着怎样的困难,这种鼓励自我奋斗、强调自致因素的社会流动性的存在,既是俄罗斯社会中产阶级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俄罗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还是俄罗斯社会明天的希望所在。
最后,中产阶级未来的走向还与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局势的变化有关。2000年普京执政以来,在寡头与政治纠缠的局势下,采取坚决和强硬的手段,使国家从寡头和利益集团的挟持下摆脱出来。从整肃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开始,到2003年 10月,俄最高检察院对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提出多项指控 ,2003年10月25日,因拒绝对下属公司偷税、逃税的调查,俄罗斯第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总裁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武装警察逮捕。从2004年6月8日开始,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案正式进入法庭审理阶段。俄罗斯联邦税务局勒令尤科斯石油公司缴纳34亿美元的逃税款和罚金。据悉,尤科斯石油公司可能因无力支付数目巨大的逃税款和罚金,面临破产的结局。普京以此加强了国家对俄罗斯经济和政治的控制。他的原则是,在不改变私有化的既定政策前提下,不剥夺寡头们已有的巨额财产,但需守法经营,不干预政治。尽管这只能是出于现实的策略选择,寡头势力在俄罗斯仍有着盘根错节的基础,比如,普京在对逃亡国外的别列佐夫斯基步步紧逼的同时,对阿布拉莫维奇正在进行的资产转移却没有过问。这个转移涉及一半以上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股份、50%俄罗斯铝业公司的股份、25%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的股份。现在阿布拉莫维奇通过一家在英国注册的公司控制着俄罗斯的资产,自己完全退居幕后。王星:《俄罗斯——年轻富豪疯长的地方》,广州:《名牌》2003年第10~11期,第170页。但毕竟在政治精英和政党政治的结构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和新的平衡。在政治上倾向国家主义、经济上推进自由主义、思想道德上坚持保守主义、外交上实行现实主义的普京时代,以国家的主导力量替代往日的利益集团争斗,这无疑为中产阶级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有希望的发展空间。普京上任不久,便推行政治改革,提出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并几次指出:俄罗斯“市民社会”刚刚起步,尚欠发达。俄罗斯居民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责任心、政党和社团的成熟程度以及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普京:《俄罗斯国家:强国之路》,俄新社2000年7月8日电,转引自张树华《普京与俄罗斯社会的未来》,北京:《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第19页。 2001年俄罗斯《税法典》通过,统一实行13%的所得税。普京还坚持未来俄罗斯企业的利润应下降为24%,取消过多的税种,改革行政和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强调司法改革,提高法院的作用,加强法院审判效率。同上引书,第23页。普京的新政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必然结果,也符合多数俄罗斯人尤其是底层大众的期望和要求。但是,要使中产阶级真正成为一个人数众多、有广泛影响的独立阶级,克服各种阻碍因素,俄罗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它必须具备促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合理的经济政策,必须制定出大规模投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国家前瞻性战略,必须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对私人财产、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保护。只有当进入中产阶级的人数逐渐增加,社会基础逐步扩大,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或“双翼型”时,中产阶级的作用和意义才会真正显现、而由此带来的中产阶级政治独立意识和民主化倾向,是否会面临与俄罗斯的强力政治及国家控制的矛盾与冲突,就目前来说还难以判断。也许这种可能性会随着政治统治格局的适应性转变而不复存在,也许到时中产阶级将在冲突面前被迫作出妥协性的选择。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将怎样展开,市民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发展前景如何,未来的种种变数现在还难以预料。但不管怎样变化,21世纪并非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轻松之旅,它将是一段理想与现实交织、希望与不安共存的独特历程。
第十三部分:巴西中产阶级的现状 明灯抑或幻象巴西中产阶级的现状(1)
2004年是联合国宣布的所谓“改革之年”,安理会的扩大成为本届联大的焦点。在对新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角逐中,巴西以其“来自拉美地区的声音”显得颇为引人注目。
作为世界第五大国和拉美地区最大的国家,巴西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现有的人口超过175亿,其中,白人占552%,黑白混血种人占382%,黑人占6%,黄种人占04%,印第安人占02%。巴西也是该地区的经济第一大国,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及其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在拉美地区首屈一指。
就像它复杂的人种成分一样,这个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局势的动荡不安也呈现为纠结不清的状态:社会的两极分化极为严重,而且仍有不断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