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雇佣与被雇佣视为两极存在,认为在雇佣关系上位于二者之间的、拥有一定独立财产、享受适度富裕的为“中流阶级”。岸本重陳;同前引书,1985,第90~98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农地改革、民主化改革等措施消灭了地主阶级,也同时多少消除了意识形态上传统的马克思式阶级划分的影响,阶级分类逐渐演化为阶层结构分析:“阶级理论运用‘剥削’概念描述社会的利益对立,但随着社会形势变化,逐渐失去其解释力,与此相对,阶层研究通过细化不平等及其再生产的测量指标等方法,来捕捉社会现实的面貌。”丹辺宣彦、田渕六郎:《書評論文〈日本の階層システム〉》,东京:《社会学評論》2001年(52)3,第435页。阶层概念往往与阶级概念形成对照:“阶级将人们分割成界线明确的集团,阶层则呈现连续分布;阶级的基础是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差异,阶层的基础则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分配;阶级伴随着阶级间的利害对立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敌对性关系,阶层则并不一定包含这一假设。”浜嶋朗:《現代社会と階級》,东京:枺┐笱С霭婊幔1991。1975年日本实施的第三次SSM调查放弃了阶级概念,专门采用阶层概念,阶层结构被定义为“社会性诸资源分配形态的相对持续性状态”。浜嶋朗:《現代社会と階級》,东京:枺┐笱С霭婊幔1991。村上泰亮则根据韦伯经济、政治、文化的分层方式,对“中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定义:经济上拥有足够维持一定生活方式的收入和资产;政治上拥有选举权,而且在行政机构、民间法人企业、地方社会肩负着某种管理职责,包括为产业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信息和知识的智能型专门职业层,即广义的管理阶层;文化上受过一定高等教育,拥有独特的“中流式”生活方式,是促进产业化的“手段式”价值即所谓“中产阶级美德”的自觉承担者,如勤勉、节约、重视婚姻与家庭、计划性、效率性、责任感等,是资产阶级实质上的文化领导层。村上泰亮,同前引书,1987,第187页。盛山和夫通过对阶级分析历史的回顾,同样否定了“导致社会变动的政治主体阶级”的存在,认为应从身份制、社会资源分配等角度重新找寻“中间层”问题的研究途径。盛山和夫,同前引书,1999,第150页。而渡边雅男等学者则坚持阶级观点,主张应当重新回到马克思。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430~431页。新一代的社会学学者佐藤俊树则把“与父亲从事相同职业的倾向增强”这种知识精英层代际流动的封闭性称作“阶级的出现”。佐藤俊樹,同前引书,2000。
就如何具体区分出中间群体,有学者总结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综合三种方法。尾高邦雄,1961。第一种主观方法由传统的舆论调查发展而来,询问被调查人认为自己属于哪一阶级,由此决定其所属阶级。调查内容综合三种选项:①“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家阶级”中3选1;②“上流、中流上、中流下、下流上、下流下”中5选1;③“支配者层、指导者层、经营者层、中间层、劳动者层”中5选1。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单刀直入,操作简单,而且分析结果的信度较高。
第二种客观方法较为复杂,一般程序是:①选择研究者认为对阶级判断具有决定性相关意义的客观因素;②对这些因素设定一定数量的排序体系;③以这一排序体系为标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人、各家庭进行定位,并按序位进行分类;④对分类后的各组连续体标上3个、4个、5个或更多的分隔标签,并以其为界计算各自区间内的人数或家庭数。判断阶级划分的客观因素一般有职业、学历、收入、财产、消费水平、居住方式、居住地区、家庭背景等,其中根据选取最具决定性的变量数目是一个还是综合两个以上,研究又不断细化。经济学家多以收入为决定性变量,社会学家运用最多的则是以职业为基本要素来测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划分。
第八部分:“全民中产”社会的诞生与终结二模糊的定义与细致的操作(2)
第三种是一种综合尝试的方法,如日本1955年的“成层与流动”调查中,将被调查者自我认定的阶级归属(“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家阶级”)与被调查者的职业结合,制定出5个阶级划分(①资产阶级;②小资产阶级;③白领A;④白领B;⑤蓝领),再据此调查全国的阶级结构。
研究者对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又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两种新的研究途径:①设定综合的客观阶级划分标准,考察职业、收入、财产、消费水平等,从中制定出中产阶级标准,再调查其中有多少人抱有中产阶级意识;②反过来,先根据主观调查得到的自我判断比例制定出主观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或中间层,再以此为标准,调查该标准内人们的职业、收入、财产等量度。他们对两种方法进行再综合后得出一种认为是较为全面的划分:最上层、中产阶级、准中产阶级、中间层、下层。1955年处于日本经济腾飞期,该分类的各层比例分别是3%、18%、19%、32%、28%。研究者认为,上层仅占3%,中产阶级和准中产阶级的数目几近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因此,作为“中产阶级”培养对象的应是第四阶级的中间层。结论认为,“中产阶级(包括准中产阶级)”与“中间层”在阶级归属意识、工作中的权力、支持的政党类别等方面存在深刻的性质差异,如中产阶级的“中间阶级”意识达46%左右,工作中部下的数目多于上司数(权力大),支持自民党的多;与此相对,中间层的“中间意识”却至多不过22%,在单位里上司数比部下数多,支持社会党的多。
在阶级构成的划分方面,大桥隆宪的“大桥方式”分为资本家阶级、老中间层、新中间层、工人阶级。具体参见大橋隆憲《社会階級構成表の意義と限界》,《京大経済学部創立40周年記念経済学論集》,东京:有斐閣,1959;《戦後日本の階級構成と最高経営者層中核部》,《現代の経済と統計——蜷川虎三先生古希記念》,东京:有斐閣,1968;以及他的著作《日本の階級構成》,东京:岩波書店,1971。影响颇大,在此基础上,桥本健二综合职业、地位类型、下属人员规模等因素,提出了划分阶级类别的“桥本方式”,橋本健二:《階級社会日本》,东京:青木書店,2001。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一定的检验。“桥本方式”将当代整个日本社会分成资本家阶级、新中间阶级、工人阶级、老中间阶级共四个阶级,其中新中间阶级指从事专业、管理、事务工作的被雇佣者(但女性须去除事务工作)。根据桥本的研究,新中间阶级占总就业人口的235%,其中男性明显偏多,男女比例为788%对212%;平均年龄418岁,是四个阶级中最年轻的,而且女性年龄还要低3岁左右,并包含相当多的独身职业女性;婚姻状况方面,配偶拥有率平均787%,但女性只有683%;高等教育接受者的比例非常高,超过了半数,为519%;家庭年平均收入871万日元,与老中间阶级相近;拥有的不动产平均为2626万日元,金融资产平均1415万日元;住房拥有率为740%,与工人阶级大体相当,但不同的是享受着优厚的企业福利待遇,住公司宿舍的达94%;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大多仅次于资本家阶级,位居第二,但计算机、电脑打字机及钢琴的拥有率却几乎与资本家阶级位于同一水准,显示出新中间阶级偏好智能型、文化型财产的倾向;新中间阶级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回答为满意的比例占655%,阶层归属意识上回答“上层”与“中上层”的合计360%,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为382%,均仅次于资本家阶级,在四阶级中位居第二;在政治态度方面,不支持任何政党的比率为627%,是四个阶级中最多的,但并不一定保守,对自民党的支持率为183%,仅多于工人阶级,对革新政党的支持率为92%,为工人阶级之后第二高。在《作为阶级社会的日本》一书中,桥本对新中间阶级的生活世界进行了如下描述:“新中间阶级尽管资产少,但确保了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和生活水准;喜爱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包括那些与高级文化有关的内容;工作领域,在本人工作方面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某些情况下也对公司的业务内容、其他职员的工作内容等拥有某种程度的权限;升迁的机会相当开放,但这一点往往也造成了精神压力;人际关系并不一定很广,但与同样处于被雇佣状态的工人阶级相比,医生、律师等专业工作者或官员、总经理类经营者大多拥有更多的熟人。”同上引书,第151页。
第八部分:“全民中产”社会的诞生与终结三亦真亦幻的“中层意识”(1)
阶层意识是联系个人社会心理与宏观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念,在日本中间层问题研究中,对“中层意识”的探讨是一个占据很大比重的中心性论题。所谓“中层意识”,一般指假定日本社会由从上至下的连续性多层组成、在询问自己属于哪一层时所做的“中层”回答,属于一种阶层归属意识。日本总理府“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显示,1958~1979年,调查中选择“上层”的人数几乎没有变化,“下层”从1958年的17%减少到1967年以后的5%~7%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比例,而合计后“中层”的选择人数从1958年的70%迅速增长到1964年的90%,被称作“中层意识”的膨胀化,其后一直维持着这个“饱和”状态的比例。SSM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955年只不过419%,1975年达到764%。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