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5-全球城市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f AntiSprawl Reform),草稿,选自罗伯特·弗里斯顿(Robert Freestone)主编《20世纪规划经历》(The Twentieth Century Planning Experience),伦敦,鲁利格出版社,1999。城市各个不同的经济部门对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轻工业、贸易、金融和其他服务业部门向城市集中——给城市施加了无法抵御的压力。      
    制造业依然雇用很多纽约人,但是劳动力人数增长最快的是白领就业以及“粉领”女性文秘就业大军队伍的膨胀。1904年地铁系统的开通使得从曼哈顿岛其他居住区到曼哈顿岛下城和中城办公区短程通勤的人数不断增长。


工业城市第十二章 盎格鲁——美利坚的城市革命(5)

    1898年纽约对布鲁克林和其他区的兼并为曼哈顿提供了宽阔的内陆腹地,把那里更多的工人吸引到纽约拥挤的街道。纽约地铁穿过东河,带来更多的工人,促成更多的办公楼建设。作家欧·亨利曾有句调侃的名言:“如果能够完成的话,纽约将宏大无比。”马克斯·佩奇(Max Page):《1900~1940年曼哈顿的创造性毁灭》(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Manhattan:1900…1940),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9,第5页;《帝国城市:穿越世纪的纽约》,第404页。    
    *经济和就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建造大量建筑已满足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办公人员的需求。第一个摩天大楼于1895年拔地而起,很快摩天大楼的建造就蔚然成风。伊曼纽尔·托布勒(Emanuel Tobier):《工业时代的曼哈顿商业区》(Manhattans Business District in the Industrial Age),选自约翰·莫勒科普(John Mollenkopf)主编《权力、文化和场所:纽约随笔》(Power;Culture;and Place:Essays on New York),纽约,拉塞尔·塞奇基金会,1988,第85~87页。最关键的突破是1902年落成的熨斗楼,该楼被人们用其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的名字戏称为“伯纳姆蠢楼”,因为有些人认为这座楼将不堪承受自重而倒塌。该楼巧妙地利用了宽街和第五大道相交的一块三角形地块,是建筑史上一个杰作。译者注。但是不到10年时间,就在其旁边又建成了更高大的60层的伍尔沃思大楼。比尔德:前引书,第787页。    
    “如同国家大门口的女巫”    
    如同以往的商都大邑雅典、亚利山大里亚、开罗和伦敦一样,纽约的商业增长也促成文化生活的全盛。泰勒·考恩(Tyler Cowen):《商业文化的赞誉》(In Praise of mercial Culture),马萨诸塞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88,第85~87页。纽约日见成为全球的市场、广告、通俗娱乐中心,向世界输出其适合各种层次文化品味的歌曲、图像和理念。一位世纪之交的英国作家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说,“我们英国人的幽默笑料正在被纽约的出版商们用机器实行机械化加工,甚至英国的婴儿也在吃美国食品,死的时候装在美国造的棺材里下葬”。黑尔:前引书,第522页;弗雷德·A麦肯基(Fred AMcKenzie):《美国入侵者》(The American Invaders),纽约,阿诺出版社再版,1976,第9页;威廉·R泰勒(William RTaylor):《追寻愚人村:纽约的文化与商业》(In Pursuit of Gotham:Culture and merce in New York),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第74~76页。    
    纽约文化也超过了欧洲的标准。纽约佬成了形形色色族裔幽默、调侃和所有现代艺术的保育员,形成一个五方杂处风味日浓的多样化社会。哈莱姆复兴派诗人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注意到:“纽约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魔物,像一个女巫,蹲在我国大门口。”安东·C齐德威尔德(Anton CZijderveld):《城市化理论:城市的经济与城市文化》(A Theory of Urbanity:The Economic and Civic Culture of Cities),新泽西新不伦瑞克,事务出版社,1998,第2页。    
    纽约人自己经常把他们的这座城市看成是一种新型城市的先驱。比尔德:前引书,第780~782页。纽约熠熠闪光的玻璃幕墙高楼和灰暗的街道景色是现代大都市一种新的勇敢的表达方式。小说家约翰·道·帕索斯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纽约的这种景致:    
    雾霭之中,萤火虫一样的通勤火车穿越朦胧可见、纵横交错的桥梁,升降机在不停地爬升和下降,港口的灯光若明若暗。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曼哈顿变迁》(Manhattan Transfer),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社,1925,第305页。    
    美国拔地而起    
    在当时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些景象与城市化本身相生相伴,成为其同义语。乔治·科汉评论说,“若离开纽约,每一个城市都是布里奇波特”,这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其他美国城市——不仅是芝加哥——都试图效仿纽约老大哥的城市景观。保罗·克罗韦尔、AH拉斯金(Paul Crowell and AHRaskin):《纽约:世界上最大的城市》(New York:The Greatest City in the World),选自罗伯特S艾伦(Robert S Allen)主编《我们美丽的城市》(Our Fair City),纽约,前锋出版社,1947,第58页。伍尔沃思大楼建成不到一年,西雅图就建造了42层高的史密斯塔楼,把建造巨型建筑物的风气带到太平洋沿岸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圣路易斯不甘落后,都急不可待地竖起显示其商业中心地位的新界标。蒂福德:前引书,第76页;约翰·G克拉克(John GClark)、戴维·M凯兹曼(David MKatzman)、理查德·D麦金泽(Richard DMcKinzie)、西奥多·沃森(Theodore Watson):《20世纪美国的三代人:家庭、社区和国家》(Three Generations in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Family;munity;and Nation),伊利诺伊霍姆伍德,多尔西出版社,1977,第403页。    
    略小的城市也不甘示弱,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伦敦这个世界最大的城市以及柏林、巴黎都没有一个高层建筑之时,钢梁框架结构的高楼就已出现在名不见经传的缅因州的班戈、俄克拉何马州的图尔萨、得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等小城市。费城、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等传统约束力较强的城市对建筑物高度做了限定,但在大多数地方,仅有的约束力是那里市中心区生机勃勃的不动产市场。《丹佛邮报》论证说,一个真正的大都市需要这种建筑来彰显其地位。罗伯特·M弗格森(Robert MFogelson):《1880~1950年闹市区的兴衰》(Downtown:Its Rise and Fall;1880…1950),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1,第112~166页。    
    新的城市世界的中心依然在纽约。她在国际贸易、金融、传媒方面的主导地位的日益增长使她成为美国、进而成为世界不可逾越的商业巨擘。记者AH拉斯金评论说,仅仅是一个下午时间,在曼哈顿一个摩天大楼里所做出的决议,就将会决定在南非上演什么电影,新墨西哥矿区里的儿童是否应该上学,巴西咖啡种植者的收成应该获取多大回报。克罗韦尔、拉斯金:前引书,第37页。    
    美国大城市里不断攀升的高层建筑把工业城市建筑的钢铁水泥立面推向高空。从实体角度看,它们令人敬畏,商业城市以此与欧洲巨大的显示精神权威的教堂、伊斯兰世界高傲的清真寺、东亚大帝国的高殿深宇比肩并存。弗格森:前引书,第2页。    
    尽管如此,这些钢筋水泥的高塔式建筑尚不具备那种曾塑造城市历史的神圣地点的意义。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商业性质,并不要求它们能够维系道德秩序或社会正义。它们很大程度上是私人利益集团为盈利而建造,不能护卫城市免于激进的改变城市未来观念的人的攻击。


工业城市第十三章 工业主义及其反对者(1)

    GC艾伦于1922年秋在神户下船登陆后,踏上一列开往日本城市名古屋的列车。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这位22岁的英国学者旅程所见的是令人亢奋的、彻头彻尾的异国风貌,到处是阡陌相连的稻田、绿色的茶园和云雾缭绕的山地。    
    渐渐地,随着火车咔嚓咔嚓地驶入目的地,周围的景物变得熟悉起来。随后,一个城市赫然出现在艾伦面前,这座城市“淹没在林立的厂房、拥挤不堪的办公楼、水泥的高架路和新的高速火车系统的轨道桥梁之中”。艾伦恍然又回到家乡、工业大都市伯明翰。GC艾伦(GCAllen):《约会在日本:六十年回忆录》(Appointment in Japan:Memories of Sixty Years),伦敦,阿思隆出版社,1983,第2~5页。    
    在名古屋如在英国一样,城市地域的工业化把曾经存在的那座城市彻底变了样。艾伦注意到,往往在同一个街区,“美与丑比肩而立”。在密密的厂房和丁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之间可能发现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也可能一个保存完好的花园被包裹在令人抑郁、千篇一律的街道之中。艾伦:前引书,第37页。    
    工业主义的全球意义    
    随着工业化向全世界扩展,它开创了一个城市化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的新时代。到19世纪后期,大型城市中心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大陆上,在南美,在非洲,在澳洲,甚至竟然也出现在亚洲。就世界范围而言,已有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几乎是一个世纪前的三倍。CE小伊莱亚斯、詹姆斯·吉利斯、斯文·里米尔(CEElias;JrJames Gillies;and Svend Riemer):《大都市:冲突的价值》(Metropolis:Values in Conflict),加利福尼亚贝尔蒙特,沃兹沃思出版社,1965,第11~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