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刘邦对子女的薄情寡恩,还有一个例子。那是在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刘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见自己和吕后生的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儿是刘盈的姐姐,后来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生子被封为鲁王,所以尊其母为鲁太后。鲁太后死后的谥号为“元”,因此史书上称她为鲁元,或者鲁元公主。刘邦看见项羽的追兵离得近了,为了逃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亲生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来。后经夏侯婴苦苦劝告,才让儿子和女儿和他一同乘车逃命。
在和项伯拉近了关系之后,刘邦讲了一段至关重要的话: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第一,我刘邦入关之后,丝毫不敢贪占任何东西,登记了官民的户籍,封存了所有的仓库,等待项将军到来再处理。
第二,派人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随便出入,应付突发事件。日日夜夜盼望项王的到来,怎么敢造反呢?
第三,希望您详细地对项王说明,我实在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这番话十分厉害:
刘邦入关的确是“籍吏民,封府库”,但是,“籍吏民”是为了自己做关中王时知道向谁征收赋税;“封府库”是为了笼络民心。此刻却被说成了为项羽入关做前期工作。
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阻止诸侯入关,以便安安稳稳地做关中王;此刻舌尖一转却成了防止盗贼出入和应对突发事件。
这番话首先打动了项伯,让项伯完全相信了。所以,项伯才说:明天你可要一早来向项王作个解释(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避不义危机初解
项伯连夜回到项羽大营,亲自向项羽作了一番解说,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听!项伯劝项羽取消第二天的军事打击,还是出于一个“义”字。项伯救张良,替刘邦说情,是立足于一个“义”字;张良利用项伯、刘邦忽悠项伯,也都是用的一个“义”字。
项羽听完项伯的话之后,竟然完全相信了项伯,停止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军事行动。
项羽的反应令人震惊:
一是完全丧失政治警觉。
大战前夜,项伯私自进入敌营,并且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他竟然连一个“君安与张良有故”的疑问都没有;与刘邦“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政治警觉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
二是不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对手。
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阻止他入关,曹无伤告密,都没有使项羽意识到刘邦正在自觉地和他争天下。
项羽中止对刘邦的军事打击,在刘、项之争中,是刘邦集团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也是项羽集团的第一个重大挫折。
刘邦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毁灭性军事打击,在自己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和项羽抗衡之前,避免了和项羽的决战,将一场军事斗争巧妙地转换为鸿门宴的政治斗争。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一场迫在眉睫的毁灭性军事打击躲过去了,万幸啊!
对于项羽集团来说,一次消灭最大政治对手的机遇错过了,可悲啊!
刘邦政治上的老到成熟,项羽政治上的幼稚可笑,对比十分鲜明,刘、项胜负实际上已见分晓。
刘邦利用项羽的政治幼稚忽悠了项羽,但是,这并不等于项羽集团中所有人都那么好忽悠,更何况第二天刘邦要亲自到鸿门来向项羽做出解释,他能躲过鸿门宴这一关吗?
请看:鸿门宴。
6。 巧言令色 暗藏玄机
解释而非谢罪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领一百多位随从来到鸿门,面见项羽。鸿门,是古地名,在今临潼市东五公里的鸿门堡村,是当时通往新丰的大道。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许多解读《项羽本纪》的人都认为这个“谢曰”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我认为: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谢罪”是承认自己有罪,刘邦此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有罪。这个“谢”就是“解释”。刘邦对项羽的一番说辞,主要是对项羽进行解释;他要通过解释,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
刘邦的鸿门说辞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认真品味: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我与项王共同攻打秦军,您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我都没有料到我能先入关破秦,又在此处见到将军。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你我之间产生误解。
要害细细品味
刘邦这段话的要害有三条:
第一,叙旧。
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使项羽的政治认识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因此,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叙旧,刘邦想使项羽顾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结果证明,这种策略极为有效。
项羽本来在政治上就十分糊涂,刘邦这番话的目的就是使糊涂的项羽更加糊涂,以便利用项羽政治上的糊涂,避免与项羽在此时摊牌。
第二,逢迎。
经过张良的开导,刘邦已经完全了解引发项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为刺伤了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关键又是自己比项羽先入关。因此,在鸿门见到项羽后,刘邦极力淡化自己首先入关灭秦的功劳,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说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没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是将军您应该先入关。
这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刘邦这一手其实就是拍马屁,只是刘邦拍得非常高明,拍得项羽浑然不觉。这在拍马屁之中应当是最高境界。
第三,化必然为偶然。
刘、项两大集团的矛盾,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必然性冲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冲突。
刘邦有意要淡化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说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刘、项误会。这明显是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刘邦的这番鸿门说辞非常厉害。
而且,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刘邦平时怎么说话?那是张口“骂曰”,闭口“乃翁”(你老子)。《史记》中记述刘邦语言,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一个“骂”,似乎刘邦不骂人就不说话,说话就要骂人。《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
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然,这也说明刘邦说话完全可以不骂人。
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7。 愧然生悔 傲然显威
项羽心生忏悔
项羽又是如何理解刘邦的鸿门说辞的呢?
听到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项羽晕头转向了,简直摸不着北了,因为他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了。
此时他真心实意地感到对不起自己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感到内心忏悔。
我们这样讲有根据吗?
有!
我们只要看看项羽听了刘邦的鸿门说辞后的回答,就能明白项羽是怎么想的: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推出曹无伤作为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责”,这不是内心忏悔是什么?项羽对刘邦的内心忏悔是项羽彻底受骗的标志。
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之命!
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当然,这个“罪责”是项羽自己认为的“罪责”,并不是项羽真正的罪责。消灭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来说,何罪之有?
有人认为:为了辩白和洗刷自己,项羽将归附和投靠自己的人说出来,是项羽的粗豪少谋。
这话并不错,但是,这种看法并没有看清项羽。项羽是因为内心深感忏悔才说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的,根本原因不是“粗豪少谋”,而是不知道刘邦在演戏,在有意掩盖自己和项羽主动争天下的真相。也就是说,项羽不知道刘邦是和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
在自责、忏悔之中,项羽以诸侯上将军和东道主的双重身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鸿门宴。整个鸿门宴上,项羽一方面因为自尊得到满足而非常自傲,另一方面因为内心忏悔而感到自惭。
不失骄傲本色
我们怎么知道鸿门宴上项羽的自傲呢?
看看鸿门宴上的座次便可知晓。
战国秦汉时习俗,堂上的座位,对堂下而言,面向南是最尊贵的;不对堂下而言,面向东的座位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
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位次;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位次;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表明项羽已经完全被刘邦所哄骗!
我总觉得项羽这个人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