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项羽不能越过荥阳向西进兵,更不能把战争引向关中、巴蜀,彭城大捷始终只是一个局部战场的胜利,项羽无法把彭城大捷发展成为全局性的胜利。
  彭城大战之后与鸿门宴前后的时局相比,项羽的战略优势已大为逊色。这是彭城之战后项羽的第一个失败。
  这里,对人们一向认为的项羽的英勇善战有必要进行一番检讨。
  我认为:项羽英勇是实,善战则应加分析:对于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的确善战;但是,从战争全局,即从战略上看,项羽的善战还值得探讨。
  项羽一生自诩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都是指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至死都不知道他只是名将,而不是名帅;只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
  刘邦坚守荥阳,项羽猛攻荥阳,一场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荥阳之战即将爆发,双方到底谁胜谁负呢?
  请看:荥阳会战。 
本书来自abad a免费txt小说 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 费电子书 请关注
21。 南北奔波 一失成皋

  彭城之战后,刘邦向西溃退,一直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彭城之战爆发于汉二年四月。荥阳会战开始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四年(前203)九月 “中分鸿沟”为止,时间长达两年零四个月。它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在荥阳展开这场战役呢?
  因为荥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脉的连接处,易守难攻。荥阳的西南,还有一座古城,叫成皋(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大伾山上,居高临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邦、项羽的荥阳会战,就是在荥阳、成皋展开的。
  荥阳会战可以划分为一夺一失、二夺二失、中分鸿沟三个阶段。这里的“夺”和“失”都是指荥阳、成皋而言。
  初战告捷
  汉二年(前205)五月,项羽追杀彭城战败的刘邦到达成皋。在这里,项羽遭遇到刘邦的顽强抵抗。如果不拿下成皋,项羽就不可能西进入关,直捣刘邦的关中老巢。因此,成皋成为项羽西进的第一道障碍。
  项羽一夺成皋整整花了一年。
  汉三年(前204)五月,项羽首先拿下荥阳,刘邦仓皇逃至成皋。再从成皋退回关中。
  刘邦这一仗败得相当惨。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假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荥阳城东门出降,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刘邦则乘机打开荥阳西门,逃出荥阳(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纪信是当年鸿门宴刘邦逃席时步行护驾的四员大将之一。那一次,刘邦逃得比较幸运,纪信虽然充当防火墙,但有惊无险。这一次,纪信主动假扮刘邦,让刘邦得以逃脱,自己却被项羽所杀(项王烧杀纪信)。纪信救主,是那个时代忠于其主的道德规范的结果,其忠诚的确让后人敬畏。至于刘邦,谁舍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为他是要当皇帝的,总不能让我这个“皇帝”死吧?
  击打软肋
  汉三年(前204)六月,项羽得知自己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派终公防守成皋,自己驰援后方。终公是个什么人物,史无明载,今已不可详知。但是我们知道,终公没有完成项羽的重托,没有守住成皋。刘邦则利用项羽千里回援的机会,从宛地北上,杀死终公,夺回了成皋。这是刘邦调动项羽往返奔波而取得的主战场的第一次大捷。
  项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往返奔波,丢失成皋,是他在楚汉之争中第一次重大失误。我们称它为失误,就是因为项羽既不重视军事战略,又没有应对刘邦战略包围的有力举措。刘邦利用自己战略布局上的优势,用游击战频频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线,迫使项羽千里回防,使刘邦获得战役上的胜利。
  此如下围棋,刘邦虽然只是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投了一个子,但这个子投得太关键了:它刚好点到了项羽的死穴上。依兵法上讲,这叫攻其必救;依现代军事而言,这叫做后方游击战。刘邦一方面和项羽在正面战场上殊死相争,一方面指使彭越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进行游击战。彭越这个游击司令还打得非常出色,他采用的正是今人非常熟悉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作战方略。
  项羽本应在攻占荥阳之后继续扩大成果,彻底摧毁刘邦在荥阳的防线,为扫平关东、进攻关中作准备;结果,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离开荥阳,南下宛、叶,使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拉得更长,作战更加困难,自己的软肋也暴露得更加充分。彭越打的正是项羽的这一软肋。
  项羽听说刘邦夺回了成皋,立即又赶回荥阳。 



23。 中分鸿沟 刘项议和

  汉四年(前203)秋九月,刘、项主战场上,刘邦仍然没有优势。但是,项羽却因刘邦战略优势的逐步形成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助、食尽”两大威胁。刘邦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连续派出说客,终于说服项羽释放太公、吕后,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即成了楚汉的分界线。鸿沟,是战国时魏国凿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北起荥阳,南至中牟、开封,南流至沈丘入淮河的支流颍水。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来源于鸿沟。所谓楚河、汉界都是指鸿沟而言。今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遗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项羽的鸿沟议和是不得不议和。
  整个荥阳之战的过程是项羽在荥阳战场上屡战屡胜的过程,但是,局部战场的节节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全局的胜利;相反,在项羽和刘邦相持的二十八个月中,他的战略全局的优势却在不断缩小。
  韩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魏、代、赵、燕、齐诸国,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从北面、东面包围项羽的态势。对刘邦来说,韩信破魏、灭代、败赵、降燕、亡齐,不仅在北方和东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而且也解除了自己主战场的侧面威胁。同时,刘邦获得了燕、赵等地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大大加强了主战场的力量。
  荥阳之战的二十八个月中,项羽在荥阳战场上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败的过程。这样的统帅怎么能算得上“善战”呢?项羽英勇是实,善战是虚;严格来讲,项羽只英勇,并不善战。尤其是不善于战略决战,这是项羽最终败亡的惨痛教训。
  战略讲的是全局,是整体。战略布局讲究着眼于整体和长远,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刘邦虽然在荥阳之战中每战必败,但是,由于战略全局走活,荥阳主战场失败的过程反倒成了他在战略上最终战胜项羽的过程。
  项羽在荥阳会战中倾注了全力,这一仗持续时间之长,对项羽最终失败的影响之大,在项羽一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请看:自毁长城。 



24。 最重自尊 不容逆耳

  围绕着项羽的故事,还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流传至今。比如讲到项羽的英勇善战,我们马上会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场充满危机、难以应付又不好推辞的酒宴,我们就会把这场酒宴叫做“鸿门宴”;再比如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是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人,这叫“沐猴而冠”,这个著名的成语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说者”的冤枉
  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