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一百八十多件,中有耳杯、盘、鼎、壶、钫、盒、屏风等。漆胎有木质、夹紵、竹质,多在漆面上绘有草叶、花瓣、云气、动物等图案,质地轻巧,造形美观,色泽光洁,工艺水平很高。制造漆器的工序很多,技术复杂,要求很高。《盐铁论·散不足》曰:“一杯棬(quān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说法并不很夸大。
  3。商 业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标志这一发展的,除汉武帝改革币制,统一使用官铸五铢钱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性质的都会的出现、交通发展和经商哲学的产生。都会与经济区 西汉时期,在全国范围已形成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每个经济区中,有一、二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当时叫做“都会”。重要的经济区及其都会:关中地区有长安,河南地区有雒阳,漳河地区有邯郸,勃碣地区有燕(今北京)①,海岱地区有临菑,梁宋地区有陶、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颍川、南阳地区有宛(yuān渊,今南阳),西楚地区有江陵、陈,东楚地区有吴(今江苏苏州),南楚地区有寿春(今安徽寿县),岭南地区有番禺(pān yú潘鱼,今广东广州),巴蜀地区有成都等,均名重一时。这些地区的商品,多聚集到这些都会中,或就地销售,或转运他地。这些都会对本地区的经济起着沟通有无、调剂多寡的作用。各大都会之间,亦有大道或河渠相通连,是一个地区的交通中心。
  陆路与海外交通 这里所说的陆路交通,是指自中原达于边疆乃至国外的重要陆上交通情况。这样的交通在西汉前期已经存在。至汉武帝时,随着对于边疆的经营,更推进了陆路交通的发展。当时的重要陆路约有四条:一条是自蓟(今北京城西南)出发,东北经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直到朝鲜半岛。一条是自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今之新疆,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条是自巴蜀出发,经西南夷,通于今之缅甸和印度。一条是自南海(今广东广州)出发,经苍梧(今广西梧州)、郁林(今桂平),达于交趾、九真、日南①等地。海外交通也很发达,这和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发展及航海、造船技术的日益进步是分不开的。重要的航线有两条:一条向东,自齐(今山东北部)东渡渤(勃)海,可达朝鲜半岛,再绕半岛而东,可达日本。当时日本称“倭”。一条向南,自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可到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又经今马六甲海峡,西过印度洋,可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这些国家运至汉地的货物有明珠、璧流离等奇石异物②,汉人运往这些国家的为黄金器物和各种丝织品。这条海上航线就是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商哲学 经商哲学就是所谓的“生意经”,是一种简明扼要的经商理论,是经商的成功经验的总结。这种理论在战国时期已经产生。至西汉中期,有些已成为商人们的座右铭。例如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的,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攘)壤,皆为利往。”①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在这时,农工商三业中,农已被看作是“拙业”,是难以“用贫求富”的。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在财产私有制之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因此经商也要兢兢业业,时刻把握发家致富的决窍。通常的经验有:“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又有“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所谓来“德”,就是当大地主,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进行地租剥削,可以乐比封君。商人致富之后,把过剩资本投入到土地上去,已是常有的做法,此条经验之重要,已与用武力夺取天下,用文治巩固江山的道理相提并论了。例如说:“以末(经商)致财,用本(农田)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②这是商人与地主结合的道路。在西汉前中期,在人们的思想或行动上,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司马迁说:“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被长期贱视的商人阶层至此时,居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政治势力,所谓“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③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
  西汉时期,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国家的统治逐步深入到边疆的民族地区。边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在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些情况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1。匈 奴。西汉前期,对匈奴实行羁縻政策,主要是汉匈“和亲”政策;可是这时的匈奴一再南侵,曾火烧汉之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迫使文、景二帝一面继续执行与匈奴“和亲”政策;一面储备军粮,增殖马匹,训练士卒,准备反击匈奴。汉匈战争 汉武帝即位以后,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从元朔元年(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这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汉辽西太守。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由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置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匈奴退出河西走廊,编了一首怀恋河西的歌曲,词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①汉夺得河西走廊,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开辟了重要通道。第三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各以数万骑入侵右北平和定襄郡,杀略惨重。武帝以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另有志愿从征者四万匹马,粮食辎重还不计在内。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寘(tián田)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而还。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今呼伦湖与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六十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昭君出塞 汉匈战争,汉损失士卒数万人,马十余万匹,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匈奴也损失惨重,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其中的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qiáng墙,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yān zhì烟支,单于妻);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①。汉、匈从此友好相处。王昭君在中原的兄弟和她在匈奴生的子女及其后裔,有三代人在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而工作。汉、匈在四十多年间没有发生战争。直到东汉初年,王昭君的弟弟还以和亲侯身份代表东汉政府出使匈奴。匈奴的其他各部有的仍居漠北,与汉亦有往来;有的向西迁徙,到今新疆北部和中亚一带。汉、匈在战争间歇之时,一直有互市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关系密切,促进了匈奴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今包头市附近出土的“单于和亲”砖,文曰:“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可能是这一时期的遗物。在匈奴地区出土的很多汉制丝织品、汉式铜鼎、铁剑、漆器、陶器等与匈奴的“鄂尔多斯”式的文化,如蝴蝶展翼状短剑、弧背铜刀、透雕动物形象的铜饰牌等共存,这也证明了汉、匈民族和睦相处与文化交流的情况。
  2。西 域。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用名称。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
  东则接汉,阨(è饿)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①这里沙漠很多,土地很少,人们居于河流灌注的绿洲上,共有三十六国。绿洲大则国大,绿洲小则国小,大国二、三万人,最大的龟兹(qiū cí丘词)有八万人;小国数千人,最小的依耐只有六百七十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被称为城郭国家;随畜牧逐水草而居的,没有定处。西汉末年,分为五十余国。西汉中期,人们对于西域的地域概念扩大,已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即位,就准备反击匈奴。他为了争取联合力量,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zhī支)。大月氏原居于今敦煌、祁连之间,文帝时期,为匈奴所破,西徙妫(guī圭)水(今阿姆河)流域,重建国家。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约大月氏与汉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胜利后可回归河西故地。张骞在路上为匈奴所虏,匈奴以女嫁张骞,诱使他投降。张骞忠贞不屈,在匈奴十余年,后乘机西逃,经大宛(yūan冤,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到大月氏。大月氏因老王已被匈奴杀死,新王满足于现有的生产、生活;又与汉相距太远,不愿共击匈奴,亦不愿再回故地。张骞等了一年多,没有结果,就沿南山(今昆仑山)东归,路上又为匈奴扣留。次年(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又逃回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十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