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雪林·文论集-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灾》集中《被忘却者》,述一小学女教师田女士被丈夫弃而与一同事童女士为友,因而忘却
本身痛苦。《地动》和《小蚬的回家》,则写小儿对人类和动物原始的同情。

    叶绍钧这类作品固然受俄国文学影响有关,而也可为五四时代新生的气象和那时代人的
人生观的代表。那时代青年思想固极其混乱,社会现象亦依然昏浊,而希望、光荣、幸福,
却像美丽的星光似的,不时在黑暗的前途闪耀。大家都想凭着人类心灵的伟力来改造这不合
理的世界,所以除了深于世故的鲁迅思想仍然阴暗以外,冰心、汪敬熙、落华生、王统照,
以及叶绍钧,笔下所表现的都以乐观调子居多。

    但是,现代人生的痛苦,社会的丑恶,正像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面前。虽然想由琥珀色的
大路,走进黄金的理想王宫,而四周传来一阵阵啼饥号寒的酸楚呼声,能塞着耳朵不听?身
边围绕着一幅幅无辜人民宛转于军阀内战,匪盗横行,粮绅土豪之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能
闭着眼睛不看?这惨苦现象,应如何消弭不能不叫你的心灵不思考?况叶绍钧本是悲观主义
的作家,在民初《礼拜六》杂志中所作小说如《博徒之儿》、《姑恶》、《飞絮沾泥》等
篇,都是偏于社会黑暗面的描写,后来他的心灵受了五四新潮的洗涤,才有爱、生趣、愉快
的主张,并想借着下等阶级的性灵来表现这主张的伟大。但展布在他面前的人生,到底无法
否认,所以他一面借着美丽的幻想,来美化丑恶的人生,一面又以写实作风刻划社会黑暗真
相,像《晓行》、《悲哀的重载》、《母》、《苦菜》、《寒晓的琴歌》、《饭》、《火
灾》等篇,描写桎梏于苛捐杂税下的农人,转辗于火窟中的妓女,被经济压迫而牺牲母爱,
或屏息于礼学淫威之下的小学教师……,都写得异常惨澹,笔墨间含着无数血痕泪点,读过
之后使人神经紧张,心灵上感着一层沉重压迫。作者不惟对成人读物如此,即供给天真孩童
阅读的《稻草人》,也渗进无数悲观色彩。

    当他第一本小说结集时,以其中《隔膜》一篇为书名,顾颉刚劝他改为《微笑》,因为
人与人之间固然不免有若干隔膜,但书中像阿凤、方老太等人同情的微笑,却可将隔膜消
除。但叶绍钧未采纳。这可见他当时脑筋里悲观的黑云并没有被乐观的光明冲破,所以他五
四后的作品可以说是有着“两重人格”的。

    这乐观和悲观的“两重人格”在叶氏心灵里,本像天平一般的均衡的。但后来中国情况
江河日下,民生憔悴日甚一日,悲观这一头秤盘好像加多几个法码,渐渐沉重起来而向下
坠,于是他的思想不知不觉脱离了五四的型式,而与那时一般社会改造家的思想接近了。有
人说叶绍钧初期作风近似日本白桦派——以武者小路笃实及有岛武郎等为中心分子,讲究人
道主义,以爱人、爱人生、靠爱来救人生为目的,盖为新理想主义之一派——其后改为柴霍
甫式的幽默。其实我觉得叶氏初在文坛露面,即是揉合白桦派扑实的技巧与含泪的微笑的精
神的。后来思想虽然改变,作风并没有改变。叶绍钧思想的转变,在短篇小说集《城中》已
有萌芽。而长篇小说《倪焕之》则更可以显明地看出,所以有人说这本书是时代的划分线,
也是叶氏个人思想划分线。倪焕之是江苏某县乡间小学教师,以才学超卓,服务热心,得校
长蒋冰如的信任。他用最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生,在校中立农场、开商店、造戏台、设博物
馆、开各种的会,想借此培养学生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能力。但学生毕业出去后并无特殊
表现,焕之很觉失望。后遇旧同学之妹金女士,以理想志愿之相合而恋爱,而至于结婚,不
意婚后之金女士,终日琐琐于家务育儿,变为家庭人物,使他更感幻灭。而且国内几次军阀
的战争,引起他往实际方面思索的道路。后来遇见了那时已从事社会改造工作的旧同学王乐
山,王一席话转移了他的心境,辞去固有职务,赴沪参加实际工作。最后以革命计划失败,
王乐山被乱刀刺死,他的学生密司殷被拘辱,焕之悲愤万分,跑到某小酒店喝酒,悲歌痛
哭,终于得肠窒扶斯而死。《倪焕之》似为叶绍钧自叙传,虽亦有随意串插的情节,但写来
极其亲切有味。前半部记述倪焕之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学校的情形,更富有“教育小说”的气
氛,因而有人以此与卢梭《爱弥儿》并称。我则觉得焕之初次从事黑板粉条生涯的几段描
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都德的《小物件》(Lepetitchose)的初出茅庐。书中
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更写得酣畅淋漓,有声有色,非叶氏如椽之笔,不足表现这两个伟大时
代。

    茅盾誉为“扛鼎之作”,实不算什么溢美之词。

    至于叶绍钧作品艺术上的特点,我以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他的作品有真实的情感。顾
颉刚《隔膜》序云:“圣陶做的小说决不是敷衍文字,必定有了事实的感情,著作的兴味,
方始动笔,既动笔则一直写下不能改窜,换句话说他的小说完全出于情之所不容已,丝毫假
借不得的。”他的观察力敏锐,对于世间万事,均有深细的解剖。加以富有想象力,虽未曾
经验的事也能揣摩出之。还有他的同情心丰富,能以他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
不过最要紧的还是叶氏自己所说的“酝酿”(见顾序)。史称韩干画马,神形俱化。又相传
施耐庵作水浒传,画三十六人之像于壁,朝夕徘徊其下,揣摩其情性口吻,想象其行藏举
止,积时已久,形之笔墨,于是三十六人有三十六种个性,三十六种面目与行藏。这都是艺
人文人酝酿情感的好例。叶氏对妇人、小孩、小学教员、学者、工人、农人,及社会各色人
物,无不写得颊上添毫,栩栩欲活;而于他们心理的分析更是细腻曲折,体贴入微,有如指
上螺纹,历历可数。我想他下笔之前,一定要设身处地。情感酝酿已熟,发之文章,自然也
有一种醇醇醉人的力量,自然会使读者感到一种低徊咏叹,玩味不尽的韵致。第二,他的描
写富有雕刻美。笔者初读叶氏《隔膜》时,曾说冰心的小说似诗,叶绍钧小说则似雕刻。后
来读顾颉刚的序文才知道作者最初果有成为一个雕刻师的志愿,可惜那时中国尚少此种艺
术,他始做了一个文人。但叶绍钧虽没有达到做雕刻师的目的,也不必惋惜,他已经将他的
创作造成雕刻品了。他的创作里虽然没有飘逸的风神,没有潇洒的韵致,更没有瑰丽神奇幻
想的美,但他雕出的“人生”石像,气象是何等庄严,魄力是何等深沉,能不使我们惊叹大
匠的“匠心”之不可及呢?有人比雕刻为一首凝固的诗,一部无声的音乐,一幅立体的绘
画,因为它的德性是坚实、静默、凝重,叶氏的创作正有这等好处。雕刻是由细磨细凿出来
的,叶绍钧的笔致,正是善于细磨细凿。选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多角恋爱小说家张资平

    “要你们——平日只是‘哥呀’、‘妹呀’、‘珍重呀’、‘努力呀’地叫的俗不可耐
的青年男女们——读我的小说,才说是几角恋爱小说。你要知道威廉·布莱克(Willi
amBlake)所绘的热烈地在拥抱着的两性的画面,是表现上帝和心的接触,但是卑俗
的观者对它会发生猥亵之念。你们就是和那个卑俗的观者相类似的人物了。”

    这是张资平氏在《明珠和黑炭》里替自己作品写下的辩护状。但读过张氏几种小说的人
肯相信他这话是由衷之谈么?他自1922年从事文艺生涯以来发表的作品,长篇小说有
《冲积期的化石》、《飞絮》、《最后的幸福》、《苔莉》、《青春》、《红雾》、《长
途》、《糜烂》、《柘榴花》、《爱力圈外》、《爱之涡流》、《明珠与黑炭》、《天孙之
女》、《群星乱飞》、《跳跃着的人们》、《上帝的儿女们》、《脱了轨道的星球》、《北
极圈里的王国》;短篇小说有《爱之焦点》、《梅岭之春》、《素描种种》、《雪的除
夕》、《不平衡的偶力》等等约有二三十种。其间除去《冲积期的化石》、《脱了轨道的星
球》和一些短篇之外,哪一部小说不谈恋爱?哪一部小说不是写的三角四角的恋爱?则这
“多角恋爱的作家”这头衔,于他原切合不过,为什么还不承认呢?

    在讨论张资平小说之前,我们须先知道张氏不过是个“通俗小说家”(Thepopu
larnovelist)。中国五四运动前有著《留东外史》、《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
肖生;有著《玉梨魂》、《雪鸿泪史》的徐枕亚;有著《广陵潮》的李涵秋;及《礼拜六》
派的周瘦鹃等。现在则有以《啼笑姻缘》、《春明外史》倾倒全国的张恨水。张资平虽然自
称为新文学作家,但他专以供给低级的趣味、色情或富于刺激性的题材,娱乐一般中等阶级
因而名利双收为宗旨。他作品产量虽丰富,而十九粗制滥造,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故于今被
人谥为“海派”,“小说商”等。现在黑幕被人揭破,群加唾弃,新文坛已无他的立脚地,
以后若不改变作风,只好永久安于他的通俗作家的生活吧。

    他的多角恋爱小说其实做得不好。第一,人物都像郁达夫式的表现,有病态的倾向,女
主角尤甚。汪倜然说:“张资平小说里主人总是一个女性,小说里的故事总是这个女性的恋
爱的生活,而这个女性又总是一个都会的少女;早熟的、肉感的性冲动强烈的。她们总是喜
欢享乐的生活,喜欢壮美的男子,因为感情的丰富,举动常受感情的驱使,不由理智出发,
结果就演出悲剧。”我也觉得张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