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家教智慧-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汀。霍夫曼、保罗。纽曼等。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显赫。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每一件旁人看来极其平常的东西,他都能赋予他们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因而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魔术师”,法国总统称毕加索是“一座火山”,他确实是一座永远蓬勃旺盛的艺术创造的“火山”。
  犹太音乐家们大多个人生活浪漫奔放,他们的爱情都非常美满,这是他们无尽的创造源泉。
  犹太作家大多是孤独而寂寞的,典型的代表是“怪笔孤魂”卡夫卡。卡夫卡从小畏惧父亲,性格内向,满怀忧郁、优柔寡断,闭门写作。他一生中接触过四个女人。三次订婚,但三次解除婚约。伴着他的始终是一连串的绝望、痛苦和自我折磨。但是正是在这种痛苦中,像导演大师爱森斯坦一样,孕育了他的独具特色的伟大作品《判决》、《城堡》和《变形记》,他们深深感动和感染着广大读者,仿佛一首荒诞传奇得朦胧诗,令人回味无穷。
  犹太作家斯。茨威格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大师,他的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可惜的是,这个天才最后与妻子自杀于寓所中,享年61岁。
  犹太电影大师中,最和我们接近的当属史提芬。斯皮尔伯格,他的《侏罗纪公园》风靡世界,《辛德勒的名单》一举摘取了1994年度奥斯卡的七项大奖,令世人瞩目。
  第八课浪漫传奇的犹太政坛名人
  世界近代史表明,每一次重大变革中,犹太人都是重大的受害者,因而犹太人渴望稳定的生活和害怕社会变革。但犹太人中同样不乏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马克思就是他们杰出的代表。在国际共运史上,除了马克思,还有其他政坛名人如伯恩斯坦和机会主义的代表拉萨尔,女革命家卢森堡和奥尔加,共产国际的神秘使者鲍罗廷和马林等也是犹太人。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苏共24名政治局委员中,有16人是犹太人。托洛斯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斯维尔德洛夫、卡冈诺维奇等都是犹太人,布哈林也是犹太人。
  此外,英国首相狄斯累利也是犹太人。这位英国首相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他35岁才结婚,最后竟向一个比他大15岁的、又丑又老、又不聪明的富孀求婚。当时被许多人传为笑柄,但这婚姻却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千古佳话——他们非常恩爱美满。
  以唐璜自诩的轻狂天才、野心家拉萨尔的爱情生活更为传奇,年轻时他为一个伯爵夫人打了8 年的离婚官司,并坐了6 个月的大狱,而他在39岁时又为另一个情人海伦决斗而死。
  现代犹太政治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最浪漫的当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被称为“超级男子汉”、“美国奇缘博士”,他在各个政治时期的每一惊天动地的壮举都伴随着他的“桃色新闻”而震惊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是犹太人。
  第三章寻找另一个地球
  别让邪恶的眼睛盯上。
  ——犹太格言
  我们对我们的以色列同胞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应当成为德意志人,直截了当地感觉自己是德意志人——不损害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古老神圣的我们大家都要尊敬的回忆;因为我们不想要在千年之久的日耳曼的风俗习惯之后来一个德意志——犹太人的混合文化。
  ——亨利希。特莱奇克《我们的展望》
  有个犹太商人很久没有度假了,很想出去散散心。五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从波兰逃亡到美国,现在幸运地活到60岁。前不久妻子刚过世,孩子们都劝他出国走走。
  走到一家国际旅行社,导游小姐非常热情地递给了他导游小册子和地球仪,并说:“您指到哪儿就去哪儿,我们会为您安排满意的旅程。”
  老头盯着地球仪看了半天,自言自语,这是苏联,“哼!谁去这个沙皇的故乡?”这是波兰,“哦,我出生的地方,恶梦一般,我再不想看它一眼!”于是,它将地球仪旋转起来,看能否找一个合适的去处。呸!这是德国!“纳粹之国,他们整整杀了600 万犹太同胞!哦,谢谢,让它见鬼去吧!”
  “选好去哪了吗?”导游小姐笑咪咪地问他。
  “小姐,为哪也不想去,能不能另换一个地球仪?”
  可怜的老先生,换了地球仪还不是一样,哪里有您的天堂?从古到今都有反犹主义分子狰狞的面容。
  第九课长久的记忆力
  小玛丽喜欢和她同桌的那个大眼睛小男孩,一有空就向班主任打听他的情况。
  “他是哪里人?”
  “哦,当然是美国人,和你一样。”老师回答说。
  “我知道,”玛丽回答说,“可他还是什么?”
  “哦,”老师迟疑了一下说,“嗯,那个!她还是个犹太人。”
  “什么?”小女孩惊呆了,“他这么小就成了犹太人…”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充分说明了反犹主义的根深蒂固,竟连美国这个“犹太人的第二故乡”也概莫能外。另一则故事则更令人深思:
  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的头10年,沙皇俄国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但是,由于反犹主义倾向的影响,犹太人的上学和就业都非常困难,自然是名额有限。
  故事讲的是两个年轻的学生,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犹太人,共同竞争某学校的一个空缺名额。
  首先进去面试的是那个基督徒。一刻钟后,他喜气洋洋的出来了,宣称自己已被录取。
  “我早知道考试只是个形式。陆区谁你们早打定了主意。”犹太学生怒气冲冲的冲进了房间。
  考官威严地答道:“是这样的,他向我们显示了非常惊人的记忆力。”
  “真的吗?他的记忆力惊人到什么程度?”
  “他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细节,其时他才5 岁。”
  犹太学生反唇相讥:“这算什么,我的记忆能力能够回忆起我出生刚八天的事情,就在这天,我动了一个小小的割皮手术,而正是这次小手术妨碍了我永远成不了这里的学生。”
  “割礼”是犹太人的第一特征,所以只要是犹太人,永远成为反犹主义的牺牲品。
  所谓“反犹主义”,指的是一切憎恨、厌恶、排斥、丑是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反犹主义是所有人类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散布范围最广,后果结局最惨的一种以一个民族为其对象的仇恨。
  所谓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至少有30个国家不止一次地排犹。以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左右的历史为例:1290年,英国下令驱逐所有居住在英伦三岛的犹太人;从1306年到1394年,法国数次驱逐犹太人;1394年到1860年,匈牙利也数次驱逐犹太人;1421年奥地利也开始驱逐犹太人;德国、立陶宛也大肆驱逐犹太人;1492年,西班牙下令逐出全境犹太人,人数达40万之众;1497年,葡萄牙也效仿西班牙,将犹太人全部逐出。其他年代,其他国家的排犹事件则数不胜数。即使日本这样几乎未和犹太人打过交道的国家,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反犹主义叫嚣。
  所谓持续性,指的是世界上反犹主义历史太长了,而且从不间断。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基督教时代初期,再到伊斯兰教兴起时代,再到中世纪犹太宗教改革时期以及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一直到20世纪的希勒特屠犹,大小反犹运动,此起彼伏,数不胜数。另据最新资料,斯大林也曾打算把苏联境内的500万犹太人流放到一个荒僻的地方,火车都安排好了,因斯大林去世,此计划才没有实施。
  反犹主义的第三大特点是它的暴虐性。无论是埃及的法老,还是波斯的哈曼;无论是“巴比伦囚虏”,还是犹太隔都;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犹太人到处被驱逐、围剿、毒打、歧视、折磨和屠杀,以各种借口、血祭诽谤、黑死病、放债人等等。大规模的集体迫害频频发生,不说二战,仅公元134 年,罗马人镇压犹太人第二次起义,一次就杀害55万犹太人。十字军东征时期,宗教狂热分子喊着“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疯狂地发泄对犹太人的不满。犹太人的居住区被洗劫一空,房屋被付之一炬,居民被集体屠杀,一小部分犹太人为了活命被迫接受洗礼,数以万计犹太人惨遭厄运流落他乡。在俄国,反犹报纸以犹太学生在俄学校重的比例很高为由大肆喧嚣,掀起一股屠杀犹太人的力量。俄国内政部规定:消灭1 /3 的犹太人,驱逐1 /3 的犹太人,完全同化1 /3 的犹太人。于是,2 万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反犹主义的第四大特征是它的潜意识性和再造性。由于反犹主义的宣传深入人心,许多基督教儿童从小就成为犹太人不共戴天的敌人。英国作家乔叟在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将犹太人描绘成出于宗教礼仪的目的残杀基督教儿童的凶手,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指责犹太人是意在用割肉办法迫害基督徒的高利贷者,而其时的犹太人早已被逐出英国100 年和300 年。两位作家绝无可能接触到犹太人,他们对反犹主义思想无疑是潜意识继承而来的。于是,犹太人成了全世界经常性的传统性的仇恨和杀戮目标,固守犹太教规的犹太人被指责为民族沙文主义者,同化了犹太人则被指责为以同化手段毒害非犹太人的第五纵队,富有的犹太人被视为国家的吸血鬼,贫穷的犹太人被看成社会的负担,正如平斯克所言:“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资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社会各阶层的人,他们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
  第十课谋害带来的拯救
  一个犹太人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