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越不好了。事情乱子多起来,使她生气不愉快的家庭琐事,不断增加了。她的健康渐不如前了。
一次,老人贪嘴,又吃了不合宜的菜果之类,又引起了腹泻。这回比往常厉害。请老王太医,其人因故不能来,只得另觅生疏之大夫来诊。这新来之人医道欠精,又不谙悉府里老少的体质病情的历史特点,用药有误。老太太的高龄已禁不起这种折磨,情况日益可忧。
正在危急中,忽然元春的大事故发生了。若按常规,有不吉之事是不敢向老太太明报的。可是这时候家下已乱。凤姐病着,王夫人本即并没有掌理全家大局的干材,况闻知元春噩耗,悲痛使她更加无力理事。贾母身边,举足重轻的,实际只有鸳鸯一人了。
邢夫人往常并无真孝心以待老太太,这时却借了机会,表示尽孝,天天来探动静,她是暗盼贾母一死,好来分争遗财遗物的。此时鸳鸯日夜焦劳,忘餐废寝,一力照料老太太的病,邢夫人却开始向她寻衅,歪派鸳鸯的不是。
鸳鸯是个烈性人,尽知其意,便毫无畏惧,与之抗争。这儿有激烈惊心的场面。
这已使病榻上的八旬贾母不得安生了,但已无力号令指麾。这一日,忽然邢夫人手下的婆子,又来打着主子的旗号,向鸳鸯逼索东西,鸳鸯斥骂,二人斗口,婆子就说出了宫里的元妃丧命,用以吓唬鸳鸯。
老太太一下子隔屋听见了这话!
她一阵惊痛交加,呼吸骤止……。
等到鸳鸯对付走了婆子,回屋榻前看时,只见老太太的面色大变,人已气绝……。
(三)巨变的展开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又道是,“破鼓乱人捶”。这时的荣国府,家里家外,巨变叠生,府第的支柱一根一根倒下去。往时按兵不动的敌对,投井下石的帮凶,乘机倒戈的两面派,一齐动手进攻了。府墙外有外敌,府墙内又有内祟——这“忽喇喇大厦倾”的危势,不是需要久渐方显,而是立时即判了。贾赦的罪状,一条一款地被人告发了。
他于贾母亡故之后,私用严刑拷逼,诬陷鸳鸯的“奸”、“盗”之罪,活活害死了她。
他因强买古董,抄了人的家,逼死了物主。
他的儿媳王熙凤,受贿三千两,坏人婚姻,致使男女二人自尽身亡。
她又支使官府,诬害原告张华,并遣人伏击欲置之死地以灭口。
贾政纵子窝藏王府优伶,纵子“强奸母婢”以致使女投井身亡。
贾政私修府园,窝藏罪家之女,假作尼装,包庇纵容,伤风败俗。
一串串真假罪名罪迹,被揭发参奏了。
当然也就株连上东府,贾珍葬媳,竟敢取用获罪在案的义忠亲王的棺木!这又钩连上尤二姐、尤三姐两条命案……。
还有,贾家与甄家的戚党关系……。
还有我们一时弄不清的“罪”,一时并发!
这就好比说书唱戏常见的:“圣上闻奏,龙颜大怒”,一点儿不假。皇帝命下,抄家拿问!
上面因提甄家获罪时,已然说过:那时的抄家,实在是严厉可怖、残酷至极的一种政治毒计。清代官档,就记录分明,因抄家,一门妻妾有都上吊自尽的,幼儿竟至于“怖死”!
荣国府的末局,虽未必即如那般之至极,然其惨境也就不难推知大概了'注'。
~~~~~~~~~~【注】抄家是“扫地出门”,一切东西,纤毫不许擅动,造详册列明,加以封固,听候处置(发落变卖),并非像有些剧本所写的“见东西就砸”,人口也在入官或变卖之列。
(四)家亡人散各奔腾
在荣宁未败之先,预感巨变将临的只有秦可卿与王熙凤两位少妇,其余的——特别是男人们无一远虑长筹之人,都只知安富尊荣,每日高乐不足,还要生事。秦可卿临终,警戒凤姐,有云: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怎么忘记了古训和那常听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
这句话,原来就是作者雪芹家里祖传的一句亦庄亦谐的老话:他爷爷曹寅在世,正当贵盛繁华之际,就常举此言(源出宋代)以儆示座客和家人。
到这时,大树已倒,众猢狲们——倚势寄生的,趋炎附势的,赖衣求食的,效忠服役的……,一下子都纷纷散去,避之唯恐不及了。自己家里上上下下,也是如此。刁奴恶仆,勾结外敌,也来一齐趁火打劫。
小红早就说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又说:不过三五年后,就会“各自干各自的”去了。
这时,一一应验。
在此之先,已经有迎春之嫁,晴雯之死,司棋之逐,宝钗之迁,……大观园早非往年盛景,已是一派凄凉寂寞的气息了,接下去的,就是探春的远嫁,黛玉的自沉,袭人的遭遣,小红的配婚,五儿的惨局,惜春的出家,妙玉的落难,……一个接一个,正是第二十三回里象征的——
落红成阵
花落水流红
流水落花春去也
水流花谢两无情
也就是秦可卿向熙凤永诀时念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五)一帆风雨路三千
“抄家”是俗常的口头话,官书上的文词叫做严“籍没”——即查抄造册登记没收的意思。在贾府真被籍没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发生,不是一下子直线发展,一泻到底的形势。先说元春死后,姊妹中能有作为、可望暂支危厦的人材,只有探春一个了。有她在,委以实任真权,还能转危为安,救亡收散。可是她也必须离开骨肉家园,远远地别去了。
探春是朵玫瑰花,又香又艳,只是有刺儿扎手,不好惹。她又是杏花,命中主得贵婿,嫁为某地的王妃,一去无归。
她离去的时候是清明佳节,送行的在江边上,探春要乘坐一艘大舰远行了,彼此临别都悲怀涕泣。
这都是怎样—个事由呢?
原来,她和《二度梅》里的陈杏元有些相似,是一位“和番”之女。
清代的中国是个极大的帝王之国,历史的条件使大清国拥有毗邻的藩属之邦、区。藩属在政治名义上奉清廷为主国,但各有独立的主权。藩属有的提出向皇家求婚通好,为了邦交,这种求婚都是要应付的。于是,指派哪个皇女去远嫁藩王,便成为一个很伤脑脑筋的难题。
皇家在百难之中,生出一条秘计:让一个“替身”女冒了宫主、郡主之名,前往应婚就嫁,有愿者予以特恩,赦免相当的过错或负罪,并加表面上的宠锡。但实际上,谁个贵家大臣的爱女,也是万万不忍让她去作“王昭君的,大家都怕这种命运会落到自家头上来。
这时,荣府败势已显,正在岌岌可危之际,贾政已由内线探知,籍家之祸将不可免,惶急不可终日。忽然出于这个暗暗悬赏寻访愿嫁的旗家少女,而这又不仅仅是个“自愿”的问题可了,还必须少女本人的才貌出众,胆识过人,方堪此任。
这时,便出来了两位献策的“贵人”:一个是南安王老太妃,一个是北静王嫡妃,她们在贾母寿筵上亲见了贾府内的四位小姐,即薛、林、湘、探。她们建议传唤贾政,授意自择。
贾政闻命后,—回来计议,——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薛、林、史,都是亲戚,不属贾府所主,只有一个,就是三姑娘探春了。
贾政夫妇,在这种奇特罕有的事件上,一筹莫展,若向探春启齿,生怕不能如愿,反致难题更大。这儿,还有一个赵姨娘,哭哭啼啼,死活不让他“葬送”自己的亲生女!
谁知,这消息很快传到了秋爽斋,是翠墨从上房大丫头彩云等那儿听来的。探春知后,先是一惊。随即拿定主意,挺身而出,来到父亲面前,陈情说自己愿往。
贾政闻言,万分意外——又喜又悲,就告诉女儿此去的艰难,处境的不易,以及家人骨肉的难舍之情……,不知如何是好的五内煎熬……。
探春说,这些,孩儿已思虑再四,才敢出头的。因为,我一走,可换来特恩宽赦,家事可保;我自己虽远嫁不幸,总比抄家之后没入官家给人去做奴婢要强得多。所以我这一去,可望家里外头勉图各保平安,不致大灾大祸。如此,只得请父母暂舍不忍之心,别无他路可走了!
这就正是所说的“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十个字的真正内涵,这也就是探春大义超常、舍身救众的“脂粉英雄”之本色!
她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叹情怀,是一般人所不易理解和想像的。
至于四姑娘惜春,年小性孤,眼见一切变迁,更将世事看破,也怕自己会有没官为奴的危运,见三姐姐一走,她也就毅然决然地自剃了青丝,到一座庙里去了——有人见她穿着一件破旧的僧衣,到人家门前,诵念佛号,化缘乞食。迎春不久也让孙绍祖折磨死了。
贾府四春,就是这般的“原应叹息”(元迎探惜)!
至于“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诸芳呢?她们一个个的命途惨遇,又是如何?
当然要待我在下文试述,此刻仍请你再听歌句,道是:“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六)云散 水流
让我告诉你:你刚才听到的那两句歌词,既是泛辞,又是专指。泛辞不待烦言,专指又为何义呢?
奥秘就是:上句专指湘云,下旬专指黛玉。
黛玉后来怎么样了?她是泪尽夭亡了。这已人人皆知,但真情实况,却又是大家未曾想到的——她是和湘云两个“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
黛玉原是大观园内群芳的代表。所以她单单生在二月十二月,即古时的“花朝”(百花生日),而她作诗喜用“花魂”二字。她死时,是冷月无人,寒塘有鹤的境界。她是生趣已尽,自己投水而亡的。
她的自沉命尽,正是“飞花逐水流”、“花落水流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