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米一] 1997年世纪末再叩问火星究竟有没有生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星之旅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现在,人类之所以对火星继续保持浓厚兴趣,主要是关心火星可否作为地球移民的基地,并进而成为人类向浩渺太空进发的中继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火星上是否有过生命存在就显得非常重要。
    很长时间以来,大批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移民火星的计划。从目前已知的情况看,建立一个依靠能源与物质循环利用而维持其运行的太空基地所需的一切原料,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各种金属,都可以直接从火星上得到。
        “探路者”再掀火星热
    “探路者”号宇宙飞船于1996年12月4日飞离美国,用7个月时间飞行了大约5亿公里抵达火星。
    “探路者”号以2。7万公里的时速冲入稀薄的火星大气层,当其接近火星表面时,制动装置启动,利用反问冲力减速,打开自动减速伞再次减速,在火星阿瑞斯平原上成功着陆。
    稍后,“火星漫游者”受地面指挥中心的遥控,从“探路者”号打开的舱门驶入火星表面。“火星漫游者”是一个6轮驱动的高智能探测车,它高约30。5厘米,重约十公斤,上面装置了各种高技术的微型仪器,能够分析土壤、岩石与大气的化学成分。它上面还装备有三部照相机。它在火星上漫游时收集到的所有数据与照片,由“探路者”号传回地球。
    从“探路者”号发回地球的照片上,科学家们清楚地看到了阿瑞斯平原上被洪水荡涤冲刷过的痕迹。平原上散布着许多被洪水从别处席卷而来的石头,它们浑圆的外表显然是水流磨蚀的痕迹,正像我们在地球的河床上看到的景色一样。这些石头大部分都朝向同一方向,进一步表明它们是在同一时期被洪水冲刚的。另外,在火星上一个小山丘的剖面上,也发现了不同的层面,正如地球上的地层一般,说明它们可能是不同时期沉积而成。
    这一最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如果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水,就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过生命存在。
    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存在,那么,彼时彼地的气候是不是比现在更湿润、更温暖?对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光有洪水的证据并不能说明火星上就有生命存在,单只依靠对火星表面景观的观察与研究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根据“探路者”号发回的气象资料,NASA还向外界发布了火星上最近天气情况。
    火星的天空是灰蒙蒙的,看不到蓝天,但又不可能下雨。火星表面的气温也非常奇怪,中午时分地面温度可以达到21摄氏度,但仅仅在其上方1。5米,温度便下降到零下12摄氏度。要是人站在火星上,可以打着赤脚,但上身却必须穿上厚实的棉袄,并戴上皮帽。与地球更加不同的是,火星大气非常不稳定,导致气温在几分钟内就产生20度左右的变化。
    岩石是“火星漫游者”的主要探测对象。“探路者”号传回地面的岩石探测数据表明,至少有部分火星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正辉石等矿物构成,这种结构与地球岩石的结构非常相似。火星岩石迎风的东面呈淡蓝色,背风的西面呈土红色,而半掩在尘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科学家们推测,蓝色可能是强风将岩石表层剥蚀的结果;红色是火星典型的颜色,可能是岩石表面覆盖了一层火星土;白色则是岩石表面由碳酸钙形成的坚硬的钙质层。
    “探路者”还在距着陆点几千米处发现了一个狭长的陨石坑,科学家们希望这个发现能提供小行星撞击火星的线索。
    火星探索已经进行三十年了。也许,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现在,无论是赞同派还是反对派,都把希望寄托在2005年。是时,美国将向火星发射一艘不载人取样返回探测器,从火星取回土壤与岩石样本,那时,我们可能获得一些更直接的证据。
    1997年7月,北京国际科幻大会期间,美国宇航员杰利·罗斯空军上校与笔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上校认为,更确切的证据,可能要等到火星载人飞行那一天到来。“当然,”上校说,“就是没有生命也没有关系,在宇航员眼中,火星就是从地球到太空途中的一个最初的跳板。”
    也许火星改造与殖民,火星中继站,又会重新成为科幻小说中一个有待开掘出更多意蕴的题材。
    本世纪初叶,老资格的凡尔纳与刚崛起于科幻文坛的威尔斯之间,曾经有过一场争论。
    凡尔纳认为,他创作的科幻小说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他说“我用巨炮将太空船发射到月球上,只要初速够大,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而威尔斯在设想外星旅行时,却“杜撰出一种能够抵抗重力法则的物质来,那是毫无依据的欺人之谈”。凡尔纳大声疾呼:“不然的话,请他拿出事实来!”
    其实,威尔斯受过比凡尔纳更多的科学教育,他马上反驳说:“指责我不懂得科学,其实是他自己孤陋寡闻。”
    最后还是旁观者清,站出来指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科幻创作方法,而不是两个人的意气之争,评论家对这段文坛公案的评说是这样的:“凡尔纳注重的是太空旅行的方式本身,而威尔斯的着重点却在旅行之后发生的一切。”
    重提这段文坛旧闻,结合1997年重新掀起的火星热,也许对我们今天的科幻创作不无启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