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秘-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八大论师功德光大师

  他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  功德光,也是生于南印度马度拉国的一个叫“巴拉蒙”的地方。他早年十分精通“巴拉蒙”教派的学说,但后来改信佛教,并跟随世亲菩萨出家修行,遍学一切大、小乘的佛教经论;特别是对“戒律”知之甚详,是小乘部派中“说一切有部律”的权威,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关于“戒律”方面的著作很多,他的代表作为《律经》,是研究戒律不可缺少的典籍之一。他不但是一位教理的研究者,并且是一位著名的实践家,曾在他的故乡设立寺院,由于持戒精严,所以整个寺院道风纯朴,好像是佛陀在世。听说他晚年比较热衷于小乘教法,对大乘教理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并全心转向了小乘部派。    这幅唐卡描写的是:功德光大师手持拂尘(喻勤除烦恼)、托钵(喻遵守戒律)的情形,旁边的野鹿喻慈悲心、无伤毁心的召感力——表示佛教是温和而有爱心的。  他,不但是一位教理的研究者,并且是一位著名的实践家,曾在他的故乡设立寺院,由于持戒精严,所以整个寺院道风纯朴,好像是佛陀在世时一样。  释迦光大师  戒律,代表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与行持标准,是佛教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严、自律爱他,因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释迦光出生地及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是功德光大师的高足,是公元8世纪左右的人,活跃于北印度加西米鲁地区的一位高僧;对戒律十分精通,后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他的相关著作不多,比较有名的是他有关戒律的一部论著——《三百颂》。另外,密宗经典中有一部叫《初会金刚顶经》,作者是一位署名为“释迦友”的人,而这位“释迦友”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戒律、禅定、智慧,是佛教行持与理论的三大基石;而其中的每一项,都有它具体的、合理的修持方法;而且都是纯洁、善良、平和与无伤害的——所以佛教才会被广大信众所接受。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莲花生大师(图)

  他是西藏密宗“宁玛派”(即俗称“红教”)的开山祖师。  “莲花生”,梵文名“Padmasambhava”,音译为“帕达玛萨瓦拉”,他的本名叫“白马穹乃”,又称为“乌金大师”,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他学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的传承;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名闻一时。是西藏密乘“宁玛派”(即俗称“红教”)的开山祖师。  公元7世纪初,西藏王统第30世藏王——松赞干布(650—569在位)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建立了武力强大的“吐蕃”政权,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佛教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传入。佛教入藏的机缘,是源于松赞干布王的“政治联姻”,也就是随着汉、尼两位信奉佛教的妃子带入藏地的。作为陪嫁礼品,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带来了佛像、佛经、法物和僧人。据称两位公主对佛教的虔诚感化了松赞干布,据说他曾敕建了12座寺院来供奉佛像,并聘请唐朝、印度僧人来藏地翻译经典,而且依佛教的“十善戒”制定了世俗的法律。  到赤松德赞(742—797在位)即位时,出于西藏政治、文化的需要,赤松德赞决心大力弘传佛教。他曾派“巴·赛囊”等人入大唐迎请经典和僧人,受到唐朝皇室的款待,满载而归;唐朝派遣僧人良绣、文素等轮流到吐蕃传法。唐朝僧人入吐蕃,与吐蕃佛教徒一起传译佛典,并为他们讲经说法,甚至将当时汉地盛行的“禅宗”也传到了吐蕃,赢得了大批信众。另一方面,赤松德赞又曾遣使到印度、尼泊尔,邀请名僧“寂护”(清辨的五传弟子)入藏,但寂护在藏地仅停留了四个月,便迫于反佛势力而归;寂护回到印度后,请来密乘大师莲花生再次入藏,莲花生大师以神通、咒术降伏了许多本地的“神怪”。莲花生在藏地雅鲁藏布江边的一个名叫“桑耶”地方(今山南噶县境内)建立了“桑耶寺”,并延请12名印度“有部”僧人,为吐蕃最早发心出家的七名青年(世称“七觉士”)僧人授戒,从此吐蕃才有了本族(藏族)人出家的“僧团”。赤松德赞又派人赴印度留学,并迎请印度高僧无垢友、佛密、静藏、清净狮子等入藏翻译佛典,又请来法称论师传授“密法灌顶”以及迦湿弥罗胜友、施戒等传授“戒法”。  随着佛教的兴盛,引起了藏地原始信奉的宗教——苯教徒的较大不满,他们利用贵族势力,排斥力相当强大。早在松赞干布死后,信奉“苯教”的贵族就开始激烈地排斥佛教。于是,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终于酿成了“贵族政变”——反对势力策划并谋杀了赤祖德赞王。此后即位的朗达玛王(赤祖德赞之兄),作为反佛贵族的代表,在838—842年间,发动了一场毁寺驱僧的“禁佛运动”,他们破坏佛寺、焚毁佛经、强迫僧尼还俗或弃“佛”归“苯”,使佛教受到致命的打击;一直到公元978年之后,佛教才得以重新复苏。  莲花生的形象,一般为头戴红色尖顶帽,抱骷髅杖,左手端着供髅碗,右手持着金刚杵,跏趺坐在莲花座上。    这幅唐卡是集上师传法、教派传承和“宁玛派”修法特色为一体的图画。上方是“宁玛派”的本初佛法身普贤,接下来是本初佛的“报身”金刚萨,中央部分是莲花生大师与明妃作“双运”姿势在修“无上瑜伽”密法;下方是金刚界的五佛与五部众,下方正中央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陀。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中最令人尊重的祖师之一;是当时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名闻一时。


第三部分:四大祖师米拉日巴(图)

  他被全西藏信众认可为“即身成佛”的典范,被誉为“西藏密宗成就第一人”。  米拉日巴(1040—1123),本名“兑巴嘎”,意为“闻喜”。是宋代西藏著名的佛学家、苦行僧;他也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从古至今,他被全西藏信众认可为“即身成佛”的典范,被誉为“西藏密宗成就第一人”。  米拉日巴的父亲叫“米拉协嘉”,母亲名“娘萨嘎坚”。“至尊”米拉日巴生于第—绕迥之金龙年(1040年,宋康定元年)。他的父亲本是后藏贡塘地方富商,因喜得贵子,因此给他取名为“闻喜”;后来,他有了一个妹妹。  在米拉日巴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当时他的母亲年仅24岁,年轻秀丽。他的伯父欲强迫他的母亲与伯父的儿子成婚,他的母亲誓死不从,因此他的伯父大怒,强行夺走了他家的所有财物。于是,他的母亲只得与他兄妹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们兄妹俩二人,等到米拉日巴(即闻喜)长大后,就让他出外学习苯教的诅咒之术,以期报仇雪恨。闻喜先到藏绒鲁库隆(今仁布县境内)地方,跟随黑咒喇嘛拉杰鲁琼学习“红面黑面凶曜法”(苯教的一种咒术),学成之时,恰好他的伯父雍喜正给儿子娶妻,在家举办结婚宴会,于是,他用咒术让房屋突然塌陷,压死了35人,仅留其伯父和伯母未死。后来,他又从雅隆喇嘛雍敦绰嘉学得了“放雹法”。那一年的深秋,闻喜又回到家乡,相传他在一个山谷中筑坛作法施放“雹术”,天空降下了城墙厚的大冰雹,砸毁了全村所有的庄稼。当他看到人们捶胸顿脚、哭天喊地的惨状时,善根大发,深深忏悔不该杀人、毁稼,于是决定弃“苯”学“佛”。  当时,洛扎(即妥普曲切城)地方有位高僧名叫玛尔巴(1012—1097),功高道深、德高望重、名显当时。米拉日巴就前往洛扎,拜在了他的门下,这时米拉日巴已经38岁了。开始,玛尔巴并不教米拉日巴任何密法,只是命他在四周山坡上修筑房子和干许多耕种苦活,他因经常背负石块,背部被磨破而流血化浓,但仍勤劳不已,毫无怨言。玛尔巴有意让他经历了6年的苦行折磨,经历了“八重”磨难,以洗他前半生所造下的罪业,之后才蒙师传授密法。玛尔巴将所有的教授与密法完整地、正式地传给了米拉日巴;又让他从卓波隆上区来到达纳普(黑马岩洞)中闭关专修。就这样,米拉日巴在玛尔巴师尊前先后修行了近7年。  在他45岁的那一年,即公元1084年,他又一次回到家乡探望亲人,才知道母亲几年前已经去世,妹妹讨饭也不知道去向。悲伤之下,米拉日巴遂到阿里地区隐居潜修,长期以野荨麻为食,刻苦精勤,前后潜修了9年,终得大成就,获得“风息”(密乘所说“体内”、“明点”、“脉”三者之中的生命元素)的自在功能,最后终于即身证得了“最胜悉地”(梵文音译,意为“成就”),据说这种功能会使人升在空中,并能在空中自由行走。从此以后,四处云游,以“道歌”的形式宣扬教义。遇到有缘的弟子就传授密法,著有著名的《道情歌集》行世。从学的人很多,弟子中得“瑜伽”成就者多达百余人,以“热琼巴”、“岗波巴”二人最为杰出。  他所修的密法中,最有名的是“拙火定”(一种类似“气功”的佛教密法,据说修此法能够着单衣而御严寒)、“那若六法”以及“大手印”;最后,他终于逐步证得了圆满的成就——“即身成佛”的大解脱。  因他长年穿着单布衣的原故,人们都叫他“日巴”(意为“穿布衣的人”)。他于第二绕迥之水兔年(1123年,宋宣和五年)在甄区示寂,享寿84岁。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尊者米拉日巴在精进思维的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