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出家(图)

  出家,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有为一己之私出家,有为一国出家,有为全人类而出家;发心有多大,成就必然有多大——释迦牟尼佛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出家,所以他受到了一切人的尊崇。    图中左下方绘画的就是牧羊女——苏耶妲(Sujata)向释尊奉献乳糜的情形。    有一天,悉达多王子想好了一定要出家修道;于是,在一个安静的深夜,他偷偷告别了爱妻与幼子,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劝说,想惊醒宫中的人,不料一个个都是酣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好白马。  王子跨上爱马——犍陟,取道北门,车匿紧随其后。佛经上说太子是“骑马逾墙而出的,马刚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大梵天天主——帝释天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时,曾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乘着茫茫夜色,横渡小溪;到天明的时候,已到达百里之外了,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森林中——也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这幅唐卡描述的就是太子出家的情况:图的中央部分绘画的就是,太子出家时以刀将头发自行剃掉而做沙门;右下方是说,未来的释尊——太子,他的头发被忉利天的天神收集在一起;上方是诸天神欲供奉太子的头发将头发搬走;后面描述为纪念释尊出家而建的释尊发塔;左边是说净居天的天神奉上太子出家要穿的袈裟。图的上方两边描述的是“太子在苦行林中修行情景;但依之而修后,感觉不能彻底解脱一切烦恼,不能断其根本,知非究竟,最终放弃……”,个中详情如下:  当时印度沙门(各种教派中凡出家修行的人的总称)的修行,主要有“苦行”与“禅定”二途。悉达多太子先拜王舍城郊外的有三百徒众的阿罗兰仙人(Aradahkalama)为师,行禁欲之“梵行”,修学禅定三年,深入佛教所说的定中唯见无所有的“无所有处定”,尽穷老师的修证,但是并没有从中发现足以解脱生死的方法。于是,他又拜访了有七百徒众的郁头兰仙人(Udraka…Kamaputra)继续修习禅定,深入更高一级的“非想非非想处定”,证到了佛学所谓“世间禅”的最高境界,但是依然没有见到究竟的解脱大道(释尊所师事的这两位瑜伽师,学术界认为是婆罗门教“数论派”的先祖)。  悉达多太子离开郁头兰仙人后,赴伽耶(Caya)城南外的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中,与苦行沙门为侣,修习苦行。据佛典记载,释尊自称修习过“长立不倒”、“卧于荆辣之上”、“拔除须发”、“在烈日下曝晒”等苦行,并根据苦行者“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生火,须清除体液,才适宜于接受知识相而觉悟”的类比推理,不食烟火熟食,甚至吃过种子、草、牛粪,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最后绝食修定,直到呼吸完全停止,能听到体内的血液在暗中流淌,顶骨欲开似裂,腹中痛如刀绞,全身发热似入火坑。这样六年下来,身体干瘦到了极点,两目深陷,全身仅剩皮包骨头,由于定力的维持,虽然心中还觉清爽,但他所追求的解脱之道,却依然不见踪影。于是,他放弃了苦行,到附近尼连禅河中洗了个澡,接受了尼连禅河边经常放牧的牧羊女——苏耶妲(Sujata)乳糜的供养,恢复了身体的健康。然后来到一棵毕钵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敷吉祥草垫而坐,并发誓言:“我今若不证得无上大菩提,宁可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于是,他决意独辟路径,开创一条解脱之道。他还是用最初所学的“禅定”方法,调和了身、心诸息,克服了杂念、睡眠、昏沉;“降魔”之后,次第进入于初、二、三、四禅,苦乐皆舍,万虑俱寂,心如止水,清静澄澈。在如此寂静的情况下,超心理的潜能依次发现;据称:他于初夜时证得“宿命通”,能“忆念久远初始事,前世所经如昨暮”,继而又证得了“天眼通”、“他心通”、“神变通”;自己和众生生命流转的情景,一一现前。释尊把生死轮回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内心,推究到最后,认为“无明”乃引起生死苦恼的最终根源。据称他以智慧反观,灭掉了无明,即于“无明”灭处生“明”、生“智”、生“觉”,当天色破晓、明相现(或明星出)时,豁然大悟,解脱一切系缚,穷彻宇宙人生的实相,成为“佛陀”——大觉者,具足的尊称为“阿多罗三藐三佛陀”,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觉悟真正圆满、至极无上的大圣智者”。    禅定,是许多宗教中不可缺少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共法”,也是现代人研究“人体科学”最好的实践方法之一。    悟,是一种心境、一种哲理境界;不管是宗教、哲学、乃至一个常人,都可能有他自己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悟”——只要是善良的、无伤害的,那么都是值得庆幸的。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降魔与成道

  释尊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现在名为“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钵罗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能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正了姿势和思想,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定思维。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着宇宙人生的缘起根本和生命本源,经过长时间的思维观察,欲明了一切万法的最终根源。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入座不久即圆成了菩提道果——菩萨道(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名为“菩萨”)而成佛。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直冲掌管“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女儿(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个魔女,一个叫特得悉耶(爱欲),一个叫罗蒂(乐欲),另一个叫罗伽(贪欲)。她们盛装彩饰,罗袖临风,兰麝馥郁,百般媚态地来到释尊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地想来迷惑释尊;但释尊深心寂静,视而不见,心如止水,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姿态,淫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贮污秽的东西,自己不知羞耻,还敢来诳惑别人!”如是就用法力,令三魔女各见到自身的丑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血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立转,感到羞耻难当;于是,惭愧而退。  “魔王”波旬见魔女施功无效,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疯狂地杀向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慌。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成就菩萨道,是因为从三阿僧劫(无量劫)以来就积累了无量的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是伤害不了我的。”魔王不听劝告,依然率魔众攻击。释迦牟尼顿时身放净光,魔众一个个都跌倒了。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跏趺而坐48天,到了十二月初七。这天晚上,天气清朗,夜风和畅。他默坐在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一切事情,洞察三世一切因缘果报。十二月初八的那天凌晨,见明星出现天上而豁然大悟,证无上解脱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赞叹,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众生的许多苦难,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降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从此,释迦牟尼开始收徒传教,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这幅唐卡,描写的就是释迦牟尼降魔成道的内容。释迦牟尼的头顶是魔王“波旬”带着他的子民欲来伤害释尊,然而众魔所投的毒箭等器却伤不了释尊丝毫,反而变成了鲜花;释尊左上方那个手持弓箭的就是“魔王”波旬。右下方是讲释迦牟尼用神通力令一个魔女变得又老又丑;下方讲的是释尊在定中为菩萨讲经(经中说乃是释尊为十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讲授《华严经》)的情形。左下角描绘的是,为纪念释尊成道而建的成道塔[在当时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善胜道场的元吉树下,据考证,佛陀就是在此悟道的]。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没有调节好就会自伤伤人;为了节制和化解不好的欲望,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因而,伦理理念、法制律规因此而生——宗教中许多的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欲望、提升人品的。


第一部分:佛陀的生涯涅

  涅:意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一种境界,即佛教所说的一种“不生不死”的、永恒的状态无余涅。    佛陀说法45年,不停地奔走传教,足迹踏遍了恒河的两岸。到了80岁那年,从摩揭陀国到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的“大林精舍”,作了最后一次的说法。这时,佛陀身体示现染了疾病,并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意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之意)。他又渐渐向前走,经过每一村落时,都要利用休息时间向村民们讲经说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属铁匠)一位名叫“纯陀”的人最后的供养。后来病势加重,于是又步行到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林中,佛陀就选择在两棵娑罗树间空闲处,作为他“入灭”(即进入不生不死的“涅”境界)的地方。  佛陀在阿难陀铺好的“僧伽梨”(即大衣)上,右胁卧下时,已经疲倦不堪。当时一位名叫须跋陀罗(Subhadra)的外道(学习佛教以外门道、教派的人统称“外道”)来求见时,佛陀又抖擞精神向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就成了最后得度的弟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