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跬颉∪粟!肪褪钦铰液笫丝陀魏踊吹厍备菟卸羧〉囊环缁崴跤埃厮吡送持握呶患核嚼蛊热嗣竦难茸锒瘛!�
  这首诗以景托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颇具艺术感染力。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 
  次句“乱鸦来去噪寒空”,承上而来,在刚刚振起的欢悦情感上兜头泼来一贫冷水——一路之上,人烟灭迹,黑鸦聒噪,从而使诗歌画面陡然涂上了一层恐怖荒凉的色调 。“ 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 ,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 。第三句“ 可怜白骨攒孤冢”,是以情驭景的妙笔,它以特写式的镜头拍下了“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现实场景,一个“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 、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 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句首冠之以“可怜”二字,为诗情向高潮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强烈同情心。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是全诗的高潮。可以说 ,前三句所展示的都主要是事物的现象及结果, 而这最后一笔才是探究问题之本质的所在 。“尽为” 写出了造成生灵涂炭原因的独一性 ,“觅战功”则点 破了朱温之流发动战争的目的性和自私性。这是全诗中关键的飞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和认识高度。但这一感情的飞跃,却正是踏着前三句景物描写而达成了水到渠成的升华;没有前三句景的铺陈,第四句的宕出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首诗在思想上与曹松《己亥岁》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及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中“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它选材典型,构思别具一格,所以,历来为读者所喜爱。            
黄滔诗鉴赏 
  生平简介 
  黄滔,字文江,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光化中(898—901),任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五代时,为闽王王审知召为推官,对审言多所匡正,有政绩。 
  工诗能文,擅长哀辞。其诗多寄赠送别、感伤身世之作,但也有少量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诗风平淡晓畅,“ 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 风概”。著有《黄御史集》。 
  书 事  
  黄滔  
  望岁心空切, 
  耕夫尽把弓。 
  千家数人在, 
  一税十年空。 
  没阵风沙黑, 
  烧城水陆红。 
  飞章奏西蜀, 
  明诏与殊功。 
  黄滔诗鉴赏 
  这首诗的题旨可能与唐末西蜀的军阀混战有关。 
  西蜀是唐末军阀争夺异常激烈的地方。据载,光启元年(887)当时的利州刺史王建攻入阆州 ,驱逐刺史 杨茂实;接着联合顾彦朗攻打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文德元年(888),唐王朝又以不顺服朝命为借口,派韦昭度领兵征讨陈敬瑄和田令孜,野心勃勃的王建乘机参与其事,扩大势力。他们围困成都达三年之久,弄得“成都城中乏食 ,弃儿满路”,“饿殍狼藉”。大 顺二年(891)陈敬瑄投降 ,王建夺得成都,唐王朝 只好承认他为检校司徒 、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书 事》所谴责的,可能涉及这一史实。 
  这首诗的显著艺术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显示出强烈的讽刺意味。诗的前六句主要写——农民的愿望是热切地盼望丰收,但统治者却强迫他们弃农桑而“尽把弓”;频繁的战争使得人口锐减,千户之中仅有几个人勉强地生存着,而且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那年月的赋税高得惊人,一年的赋税往往就能刮去十年的收成。残酷的战争连年不断,直打得风沙四起,日月无光,军阀们屠城放火,烈焰飞腾,映得河水和陆地一片血红——这样的描摹,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了统治者之间的混战给城乡人民所带来的严重灾难,揭示出其反人民的不义性。而诗的最后两句则又从人民的对立面着笔,写这些战争的发动者不仅不为自己的罪行感到耻辱,相反,他们还要厚颜无耻地往朝廷飞送奏章,谎奏西蜀的“战绩”,骗取皇帝的“明诏”,受到“殊功”的奖赏。这样,一方面是生产凋零,生灵涂炭,一方面则是邀功受赏,这是多么鲜明强烈的对比!正是从这种对比中,我们才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诗人对那建立在血泊之上的“殊功”的否定和讥刺之情。同时,也可以从对比中感受到皇帝的昏庸腐朽,赏惩不明。 
  这首诗在语言技巧方面也颇具特色。诗歌语言精炼质朴,对仗工整。三、四两句主要在数词对仗上显示出诗人的才思之妙,而五、六句则在动词、名词的对仗上显示出其调词遣语的非凡艺术功底。            
孟宾于诗鉴赏 
  生平简介 
  孟宾于(900?—983?),字国仪 ,连州(今广东 省阳山县 )人 。少年时将所作诗百余首题为《金鳌集》,为时人称誉 。后晋天福九年(944)进士及第。 
  后归南唐,李后主用为丰城薄,迁滏阳令。后隐居吉州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一年后,李后主又召之,官至水部郎中。南唐亡,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金熬集》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 
  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青。 
  孟宾于诗鉴赏 
  这首诗揭露了富家纨袴子弟糟踏庄稼的罪行。 
  首句“锦衣红夺彩霞明”,从服装上极写“公子” 
  的奢侈腐败。一个“夺”字,写出了其“锦衣”的华丽,显示了这些寄生虫光华其外,败絮其中的特征。 
  次句“侵晓春游向野庭”,描写“公子”的行动。 
  “侵晓”言其动身之早 ,“春游”揭示了促使其行动 的动机和目的。为“春游”而不惜“侵晓”出城,足见其奢华无聊、游手好闲的劣根性,写出了其灵魂的空虚乏力。 
  三、四句“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平青青”,写出了“公子”们的浅薄无知和新犯罪恶一桩。两句互成因果关系,是说正因为他们“不识”农民的辛苦,所以才敢于践踏农民的成果 。“骄”字明为写马,暗 则是写来人的骄横跋扈,胆大妄为;而“青青”的重迭复用,则深寓了诗人对农民血汗被践踏殆尽的惋惜、愤恨之情。 
  “公子”敢于肆无忌惮地糟踏庄稼,其主要原因并不在“公子”近乎愚顽幼稚的“不识农夫辛苦力”,而在于他们依仗其家族的权势地位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所以才敢于无法无天,横行世上。诗人对其鞭鞑痛斥,表达了体恤百姓的仁厚之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郑谷诗鉴赏 
  生平简介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 
  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风唱鹧鸪。 
  郑谷诗鉴赏 
  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备乐,用歌唱或演奏来劝酒、助兴。这首诗从题目看,当是诗人在一次宴席上赠给演唱者的。第一联“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九衢是指都市中四通八达的街道。从下面两句看,这一都市当在北方,有人以为即指唐代京城长安。 
  清歌指清脆悦耳的歌声(亦可指没有伴奏的独唱 )。 倒,斟酒。金壶,精致名贵的酒器。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递进的艺术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就是:“ 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 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这两句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乃至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写得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飞翔的空间。 
  不过,更精彩的还在诗的第二联“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结果,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妙在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鹧鸪,是指当时流行的《鹧鸪曲 》。据说鹧鸪有“飞必 南翥”的特性 ,其鸣声象是“行不得也哥哥”。《鹧 鸪曲》就是“郊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的。 
  诗人为什么还没听《鹧鸪》情已怯了呢?这颇使人寻味 。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 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 ,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 就可以见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引发了。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那就难免“游子乍闻征袖湿”,不能自己了。因而诗人郑重其事地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这充分显示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 
  诗人把此诗赠送歌者 ,实际上是意味着听者(诗人) 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现了诗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艺术献上一颗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当然,他也希望歌者能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