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冰人幽灵-第2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对于自己存在的不自信和对个体死亡的恐惧被融合成一种体验他人的欲望,当这种欲望被释放出来,并没有消减其成因,反而更加激发这些不可弥合的欲望。这部作品是人性的悲歌,也是人性的证明。
       但是,我认为沉溺于感性的领悟并不是解读这部作品的唯一合适途径,甚至有片面之嫌。这部作品可以从文字之优美、意境之韵味、情感之深厚看出作者是在努力将读者按进书中去,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挡开这只手,把自己拔出来,从上面看看这漩涡的全貌。
       “历史学家”,“志愿者”,“造梦人”。这三种角色的关系不是递进或者互补这么简单,在某些时候他们有共同的需求,另外一些时候代表着不同的功能。如果视他们为技术时代人类被奴役被控制的代表,三条不同的逃避之路最终都归于心甘情愿的投降;如果认为他们是人类实现自己的努力,不同的归宿则分别在不同的意义上完成了自我;而如果把他们看作一条制造人类精神食粮乃至生存意义的生产线,他们则恰好构成了供应、生产、消费。也许可以说,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技术控制论的、逃避自我的、自给自足的世界,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技术扩张能力的恐惧和人类在后工业时代重新重视内心世界的渴望。与之相对应,文本中使用的重复、仿效手法,对文字排版效果的尝试,都对技术的存在构成了隐喻和提醒。而涉及到的历史和背景,都围绕着困局来展开,更衬托了历史本身的不可更改和故事结局的不可抗拒所构成的一种既对称又影射的效果。
       但这部作品虽很圆满精巧,却缺乏一些气魄,或者说只是一个水晶球,而不是窗口。所谓水晶球,里面的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不与外界来往,也不需要存在什么外界,他们自己就是一切,既维持生命也制造意义。书中的人物总是似曾相识,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模式相似颇多,给人以重复的感觉。如果同一个故事讲了三遍,无论更换怎样的背景和词汇,读者也还是能认出这是换了不同马甲的同一个身体。尽管作品具有细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强大感染力的文字,然而却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其实,这恐怕是冈恩一直以来的风格特点。他关注的更是表达变化中个体的遭遇,而不是人类或者世界的变化,或者说重视文本之内甚于文本之外。
       终归而论,《造梦人》是值得一看再看,每一次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新体验的作品,无论有着什么样的缺点也都是瑕不掩瑜,应属作者最重要的作品之列。
       4、 来自过去时代的礼物
       在2004年4月出版的《来自外星球的礼物》是冈恩在80岁时写出的作品,这个年龄纪录虽然不能和威廉森、波尔相比,也是非常惊人的了。
       要说起这部书,还是要提到《倾听者》。因为《倾听者》而引出了卡尔&;#183;萨根,而卡尔&;#183;萨根的小说和电影版的《接触》又激发了冈恩的写作,成果就是这本《来自外星球的礼物》。因此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对是否接触外星人、它们为什么要和我们接触、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一连串问题的看法。
       这本书讲述故事的方式非常通俗,分段把人类与外星人的接触过程慢慢道来,一段一个主题,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而所有的疑问也都顺利地一一揭开。作为一部标准的通俗小说,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戏剧性强,不断营造悬念和****,对于主题也毫不隐藏,直接说出,其风格和我印象中的冈恩小说迥然有别。因此对于这部作品,我一直没有把握能够领会其中的含义。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其一是上述的小说面貌,构造情节、表现主题、设置悬念等等等等;其二则是我在文本之下隐约看到的深厚云霭,遮盖住那应该存在的真意,让我不得而见。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去切入,但是却始终摸不到边际,这也是我把对这部新作的评价放在倒数第二位的原因之一:毕竟用一部自己都没有定论的小说来作为结尾,实在是有失恭敬。不过,我还是把自己的一些思路列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也就是这部作品在文本的河流之下还有泥沙夹带着的珍珠,这是不能证明的,只能作为信念来接受。实际上,这也是对任何一部作品展开批评时应有的前提,否则,整个评论的意义就被架空了。
       最先应该注意到的是作者写作的延续性,这不但是指上面讲过的作品的构思来源,更是意味着要看到作者整个创作生涯的历程,找到其中延续下来的惯性。在这部作品中,冈恩仍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情绪,只是抛弃了那种现实主义的本性,作品在情节或者说逻辑上进行了轻快而大踏步的跳跃。人物的变化突兀不羁,事件的发展无拘无束,作品涉及的范围也从个体的变化一直延伸到整个宇宙中有序与无序的对峙。正是这种对于作品逻辑的忽视最让我感觉错愕。
       第二,作者在这种跳跃的框架中没有采用更为传统的太空剧写作,也没有进行新颖的技巧应用,只是将一个个冈恩式的小故事放进去填空,而且总是留着空白,让读者自行填补,结果留白比笔墨还多。这种对文本的破坏式应用让我很是头疼,总是在一段紧凑的戏剧之后,面对“幕间休息”的牌子脑中一片空白。
       第三,在具体的词句之中,不乏很多深意之语:某些场面会让我想起现实中的情景,某些词句则会勾引出关于另一部小说的记忆。但是似乎作者并没有利用这些意象的意图,就好像随意地撒了些钻石在干草堆中,既没有要串起来的意思,也没指望有会识货的公鸡。
       第四,作者改变了以往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被动和缺席,赋予了她们更多的内容和活力。虽然她们的作用仍然经常是消极或者次要的,但是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随便可以替代的角色。这也是作者一个新的转变。
       即使有这么多的障碍,我也试图找到一条理解的道路,这不是将零散的长城连接起来,而是希望在墨迹图中找到上帝的名字,注定是徒劳无功而又歧路难返的。
       这部作品的优势正如编者姜云生在中译本的序言中所说,在于科幻小说对文学母题的开拓和人类、宇宙意识的提倡,正在改变文学乃至人类的思想。这和冈恩一直以来的创作思路和他对科幻小说看法是一致的,因此我也将在这个意义上对这部作品做出解读和判断。
       从选择的这个角度看来,作品为了将自己的整个思想和盘托出,必须要涉及到非常多的对象和情景,必须将这些沉重干涩的内容放在不同的人物上,一是为了分散重心,同时也是为了不显得牵强。而要使这些人物能跨越这些不同的情景,同时为了节约篇幅,强调节奏,则必须将一些逻辑淡化,或者采用生硬的手段。而本来作为中短篇写作必不可少同时也是起润色丰富之功的妙句,在这里就变成了无本之源,过大的间距和跨度影响了读者阅读,将可能出现的相互关联和自动联想变成了疑惑和不解。而另一方面,冈恩并不擅长描写技术奇景的缺点,这在这部作品中也展露无遗,一些意象虽然力图贴近前沿,却还是显得生硬和陈旧。
       要承认的是,这部作品即使不考虑作者的年龄,也仍然是可以被接受的合格小说,是可以保证“政治正确”的科幻小说入门读物,也就是说,阅读这本小说至少可以保证读者对于科幻小说的优点有着合理的认识。这部不能体现冈恩水准和成就的作品,不如说是作者历经半个世纪的思考后,对于未来的读者送出的礼物。
       5、 倾听宇宙的哲人
       终于到了最后,上面反复提到,同时也是我极力推荐的《倾听者》这部作品要和大家见面了。
       作为一个试图进行评论的读者,我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评价这本小说的资格。这不是因为我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眼界,而是因为一个过于沉浸的读者是不能做出判断的。这就好像我小时候周围的人对样板戏基本失去了欣赏能力一样,只能不断地回忆,不断地进入其中,要离开这种氛围则需要很长时间和很远的距离。但是,我仍然相信我的评论也是存在相应价值的,即使失去了合理的角度和距离。我仍然要执笔写下这些在我头脑中出没多年,恐怕很难相忘的思考。
       关于故事我不想介绍,因为简介无法传达原书之一分,我只能说,要理解我所说的,去阅读作品吧。我所见到过的版本有三个,河南人民的六本选集中收录了一、二两个故事,在宇航出版社1992年国际空间年出版的《飞向太空》中收录了第四部分(顺便提一句,这本书还收录了戴维&;#183;布林的《水晶天》、童恩正的《石笋行》、约翰&;#183;格里宾的《双星》、刘继安的《浩瀚》这些颇有水平的作品),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倾听者》则是全本。至于翻译水平,由于没有原文对照,各版本之间的差异难以辨别高下,故保留意见。本文中除非特殊提到,都是以全本为准。
       那么,让我从阅读出发,慢慢讲述我的《倾听者》吧。
       这本书首先可以打动我,这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能够引起共鸣才是最大的成功。但是这本书最为动人的部分却似乎都不关乎科幻的界定,这是不是很奇怪呢?
       更准确地说,这本书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让我感到他们的伟大。不只是麦克唐纳为了这个计划做出了牺牲,用自己的人生赋予其意义和生命;所有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加入到其中,在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主人公所缺乏的性格,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人性,或者说最好的人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