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片里引导者在阿休的询问下讲述了奥汀探险的故事,故事中摩根赠予奥汀一枚戒指,并允诺给他永生。“可奥汀没意识到摩根在他头上安了个皇冠。”“那是忘却的皇冠,他从此忘了家园和外面的世界。”阿休幽幽地说道。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些什么。在Avalon的世界里,人可以抛弃****,以纯精神的方式生存;这个以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意识为终极的目标,引出电影中最大的质疑:这样的存在有意义吗?人类对自我思想的流放是否会最终导致迷失?当人类真正能够完全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时候,人的意义是否需要重新检讨?
所有这些可能仅仅是预言或预知,但在面对没有答案的问题时,怎样才能检测它们?也许押井守导演的内心深藏着一份答案不被外人所知,我们只有通过他的作品来领略了。
片名:《阿瓦隆》(Avalon)
监督导演:押井守
脚本:伊藤和典
音乐:川井宪次
主演:玛尔歌泽塔&;#183;弗雷姆夏克
瓦德斯拉瓦&;#183;科瓦斯基
达路休&;#183;比斯克普斯基
出品年代:2001
片长:106分钟
真实中的虚拟——《Ghost In The Shell》
灵魂和躯壳之间本来应该是没有斗争的。但在《Ghost In The Shell》所描述的未来中,人的躯体可随意生产,巨大的互联网已经实现人机对接。此时,人的躯体已经贬值为精神和情报的寄居器。公安九课的素子少佐就是一个灵魂寄居于人工躯壳内的新人,直至影片最后,她甚至与网络生命体“人形使”融合为一种更高级的生命。
1995年出品的《Ghost In The Shell》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且曾经占据1996年美国“公告牌”DVD销售排行榜的第一名。
以现在的科技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离人类探索出人体秘密的谜底之日已为时不远了,在更远的将来对它进行改造也必将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成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脱离了旧有的方式,摒弃物质的外衣,而转化成精神层面上的沟通。
影片中素子少佐的身体全部由机器构成,外表上与普通人类的不同仅在于脖子后那个隐蔽的插口。但她始终无法挥抹去一个疑问,“我……真的可以算人吗?现在所感到的自己的存在,是建立在冷冰冰的机器之上,而且这身体‘退休之后,将归还给国家’,这样的我,也可以算人吗?”这种疑惑和恐惧缠绕着她,成为了一个梦魇。我们不津想问,人之所以为人全在于“心”的存在,而身体只是让它寄宿其中的容器吗?真实与虚拟、人脑与电脑,究竟哪一种比较“真实”?
作为一个批评者,他真正关心的应该是作品的肯定价值,作品的完美或者只能是作品的“真实性”,而不是去关心其作者是否伟大。可在这里,我真的无法掩饰对士郎正宗和押井守的崇敬。他们将萦绕纠结于人类心头的哲学命题用映像化的方式表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伴随着《Ghost In The Shell》中现实世界的关闭,另一条网络化的道路随影片的落幕悄然开启……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对躯壳与灵魂关系的探讨将是我们一直面对的难题。
片名:《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监督导演:押井守
脚本:伊藤和田
原作:士郎正宗
作画:黄赖和哉
发行厂商:讲谈社&;#183;バンダィビジユアル&;#183;MANGA ENTER TAINMENT
出品年代:1995年
片长:91分钟
声优:田中敦子、大冢明夫、山寺宏一、玄田哲章、家弓家正
除了以上我们介绍的三部动画影片外,同题材的作品还有IMAX公司的《Cyber World》,SONY PICYURES IMAGE WORKS的《Monkey Brain SUSHI》,X makina公司的《Lacken》等等,均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值得我们的关注。
我们在观看了这些动画后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它们不仅仅是图像声音简单堆积,而是不同程度地带有灰暗的色调,晦涩难懂,即便如此仍然是有迹可循的。这是一种“人类对统一的渴求和意识与自然之间的断裂;人类对永生的渴求与生存有限性之间的绝缘;人类对其构成本体的忧虑和奋斗的徒劳之间的破裂”精神的体现,简而言之是人类综合自我的失落与迷茫。无疑,这些动画作品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颇深。在他们看来,“你若无法搞出真的,就弄个假的;只要‘手巧’,用户永远真假难分。”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虚拟幻像之中时,他就会把这幻像的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传统道德伦理。技术在变革,在飞跃;而人类是无法升级的,人的本性更难以跃变。于是,疯狂的技术进步往往只能是一件美丽的外衣,外衣之下的故事依然如故。
从虚幻般的想象回到活生生的现实,需要一次软着陆,尽管都有着神奇互联网作为背景。我们要认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世界上有多么逼真的幻像,虚拟和现实是如何难以分清,真正的世界都只有一个。这个世界可能并不美好,但只有它能为人类提供真正完全自由的环境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为了得到这种自由,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技术与人类之间,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冲突是永恒的,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难题。但是我们知道,生活、自由和梦想是千秋万代永不灭亡的,绝不会消失的三位一体。马修&;#183;阿诺德曾经说过,“让思想在一个为之百般努力而前景仍不明朗的课题周围自由驰骋。”所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吧。人类当然不会轻易束缚于虚拟的世界中,毕竟“人应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外篇 《红色海洋》序
《红色海洋》序
一
经历了整整两周逐字逐句的阅读,我终于看完了韩松最新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走出门外,夕阳中的布里斯班河水正在宁静地流淌。昆士兰理工大学那些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24小时不见间断地在大街上急速地穿行。早已开门营业的酒吧里,电视画面全是典雅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那些充满何拉(希腊)色彩的游行让人叹为观止。间或,在运动会和广告的间歇,澳大利亚第7频道的新闻栏目一闪即逝,从这个不到10秒钟的画面你能知道,即便在奥运盛世期间,联军的坦克也依然没有松懈地在纳杰夫的大街小巷中寻找那些抵抗“民主伊拉克”的武装分子……
我突然产生了一系列奇异的遐想。
我问自己:如果阿诺德&;#183;汤恩比仍然活在世上,并且,他可以熟练地阅读中文,那么,在阅读了这本充满历史含义的《红色海洋》手稿之后,是否会在他著名的“压力与反抗”理论之外,找到的史学原理呢?
如果米歇尔&;#183;福科没有因为艾滋病去世,在阅读了这部作品之后,又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为自己提出的“权力无处不在”的理论而在坟墓中感到更加放心了呢?
如果爱德华&;#183;赛义德也没有癌症扩散而故去,在阅读了《红色海洋》之后,是否会给自己的《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增加更多中华文明的佐证呢?
我更在想,如果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或者法国出版家黑泽尔至今还活着,并且还保持着他们那种青春般敏锐的眼光,在读过《红色海洋》之后,是否也会象阅读过托斯妥耶夫斯基或者凡尔纳的小说后那样“彻夜不眠”和“奔走相告”呢?
……
所有这些遐想,将永远没有答案。因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时间的铅幕阻挡了一切。惟有少数天才的目光,才能穿越时间和历史。
而韩松,恰巧是具有这种穿越历史视觉的人中的一个。
二
韩松,1969年出生于重庆,本科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199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参加考试并进入新华社,历任对外部记者、主任、《了望东方》杂志副主编。在这期间,他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文化动态的新闻和专访,他还参加过中国第一次神农架野人考察。由他参与或单独创作的长篇新闻作品包括政论性报告文学《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有关克隆技术进展的报告文学《人造人》。
韩松的科幻文学创作起源于大学时代。早在1991年,他的小说《流星》和《宇宙墓碑》就曾经同时在海峡两岸的科幻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此后,他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美国》、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和短篇小说《长城》等。
韩松的早期成就,是获得了台湾《幻象》杂志主办的“全球华人科幻小说首次征文”大奖的《宇宙墓碑》。接下来,他的小说还获得了包括《科幻世界》“银河奖”等多种科幻奖项。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郑文光、金涛、刘慈欣、姜云生在内的许多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都曾表示,韩松在中国科幻文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美国《新闻周刊》(世界版)、专业科幻评论期刊《轨迹》、英国专业评论期刊《基础》等,都曾有文章谈论过韩松科幻文学的成就,并给予过高度评价。
思考和写作是韩松的最大乐趣。他的创作不局限在新闻报道和科幻小说。比如,他也创作过非常独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