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还很多,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发觉后借物随机,顺势改为献刀;曹操马惊踏农田,灵机一动来了个“割发权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之光。《三国演义》还有人竟以这方面的专家自居,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庞统。当孙权问他:“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时,他不无得意地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低层次的管理者主要对上级的决策负责,而高层次的管理者却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学会管理变动。
应变是闪烁着才能、机智、胆略之光的高超艺术,好比曹操的“割发权代首”,人们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惟有曹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个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艺术表演。可见,应变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随机的“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况,有势态,……应变的“变”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迎难而上,可以另找新路,可以寻求支援,可以等待时机,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快速灵活的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应变的艺术虽然妙不可言,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一个人广博的知识,卓越 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当刘备和刘璋翻脸时,庞统很快就指出三条可供选择的计策,这是他经验、才智在一瞬间表现出的合力。他早以才学著称于世,并且在赤壁大战和耒阳县当县令期间,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7、好谋无断酿悲剧
——高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决断能力
在“三国”人物中,袁绍是好谋无断的典型。当他刚起兵不久,他的主要谋士沮授就建议他:“今州城初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 (聚集军事力量)以讨不庭(不向邺城称臣的人),谁能御之(阻挡)!”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郭图、淳于琼反对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这正好迎合了志大才疏的袁绍的心理,得到他的采纳。结果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劫持到许都,使袁绍陷入政治上被动的地步。《三国演义》中还有两个情节。当曹操带领20万大军,兵分五路到徐州攻打刘备时,刘备致书袁绍向他求救,袁绍的谋土田丰提出乘虚袭击许昌的建议。袁绍却为小儿子生了疥疮而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心灰意懒地叹道:“我将死矣”,“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决意不肯发兵。气得田丰以杖击地,跺脚长叹:“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第24回) 在官渡大战之前,许攸根据曹操后方力量薄弱的情况,又一次提出袭击许都的方案,同样被袁绍拒绝(第34团)。就这样,袁绍总是象出洞的老鼠一样,东张西望,犹豫不决,丧失了许多本来可以夺取战略性胜利的大好时机,让曹操从容不迫地实施自己的一个个方案,直至最后消灭自己。
与袁绍无独有偶的另一个笨伯叫何进,《三国演义》 开篇不久就描写了这位宫廷政变中的悲剧人物。当时他执掌着朝廷大权,剪除一小撮宦官本是小事一桩。但仅仅由于他妹妹何太后的阻拦,他就束手无策,下不了决心。这时袁绍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秘密召集外地将领举兵进京,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主薄陈琳表示反对,他建议何进当机立断,迅速行动。如果召来外兵,等于引狼入室。曹操认为问题更简单,把几个为首的宦官抓起来,交给狱吏审明罪行,依法严惩就行了,“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对于这些意见,何进不认真分析,反而斥陈琳的意见是“懦夫之见也”,说曹操的主张是“怀私意”,唯独对袁绍的“引狼入室”的建议倍加赞赏,夸曰“此计大妙”,并星夜派人往各镇引兵,造成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当时的凉州刺史董卓,早已对中原地区虎视耽耽,怀有吞并的野心,得诏后正中下怀,乘机率兵入关。御史郑泰又一次劝何进:“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进回答:“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也反对道:“植索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对于这些正确的意见,何进仍然充耳不闻。于是郑泰、卢植弃官而去,朝廷大臣跟着去者大半,以示反对。昏庸无能的何进仍不知醒悟,竟派人到渑池迎接董卓。没过几天,何进召董卓等进京的消息果然泄漏,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把何进赚到宫里,关起门来砍为两段。何进部将便在宫门外放起火来,袁绍、曹操带兵攻入宫中,不分青红皂白,见到宦官及其家属便杀,“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外戚与宦官的厮杀刚刚结束,董卓便乘两败俱伤之机;轻而易举攫取了朝廷大权,并纵兵在洛阳奸淫掳掠;到处烧杀,百姓纷纷逃难,繁华的洛阳被践踏得残破凄凉。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益演愈烈;正如曹操曾预言的:“乱天下者,必进也。”何进当断不断,断而有错,不仅自己受其乱,而且开启了数十年战乱的祸端。
历史的教训,值得现代的管理者深刻反思;他警示人们,管理者必须敢于决断,善于决断。管理者的决策总是针对着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的。这不仅要求决策方案的制定要有创造精神,而且要求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讲究时效。同一个方案,早制定、快实施,可能得到巨大的效益;晚制定、慢实施,就可能减少效益;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凭借。
迅速的决断不仅可以抓住最好时机,而且可以冲破传统的消极观念,教育那些暂时不理解者,极大地动员下属的热情,坚定下属实施方案,争取胜利的决心。要使别人坚定,首先得自己坚定。决策者在关键时刻模棱两可,优柔寡断,就要涣散下属的情绪,瓦解队伍的士气。
“敢断”、“善断”来源于决策者的魄力和鉴别力。大事当前,如果象袁绍,何进那样,缺乏进取精神,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就会畏首畏尾,逡巡不前,就会人云亦云,成为下属意见的“墙头草”,沦为别人意见的俘虏,糊里糊涂地铸成大错。
8、“非学无以广才”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有“T”型战略性知识结构对于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除了具备上述几种能力之外,还应该掌握制定决策方案本身的具体本领。
一是运用先进手段和掌握决策技术的能力。决策既是一种科学,是由原理、理论、体制、程序等综合而成的系统整体;又是一门技术,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借助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的决策行为。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掌握有关的决策技术,了解决策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二是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决策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认识过程。决策的对象,不论是社会、军事,还是生产经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多方面领域,体现种种属性和特点,尤其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心理活动的人的参与,更增加了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动荡性。了解决策对象的各个要素,认识系统本身,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作为认识过程,决策首先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为;其次需要准确的判断能力,深入的分析能力,横向综合把握整体的能力;还需要辩证思维、抽象研究,从而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此外,它还要求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包括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快的写作能力,以便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和动员下属。
上述种种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实践。其中知识是决策能力的基础。决策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视野开阔,才能综合分析,才能联想,才能发挥。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高明决策者,在当时历史的层次上,都是好学不倦、博学多才的典型。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预测未来,决策定计妙不可言,真是“盖天下一人也” 。他的本领,正如他在第l09回里致曹真的信中所说的:“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他的知识,正如他在第46回中对鲁肃所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些虽有文学家的艺术渲染,但也是以生活的真实作为依据的。从现有的《诸葛亮集》里可以看到,诸葛亮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书器械、农工计算、医卜星相等,都相当精通,多有所著述。他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集》里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的结果。而且,他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即为了“治性”、“接世”。他不仅要做辩士,而且要做豪杰;不仅要成为博学家,而且要成为实干家。他学习的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反对“务于精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即不主张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