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U馐嵌嗝醇崛筒话蔚囊懔Γ〗坛兄罡鹆恋囊胖荆狈ブ性某谱尘佟S捎谥种衷颍嵌济蝗〉酶拘允だ庵植ɡ阶忱慕【瘢涝吨档萌嗣茄啊!
  强烈的进取心也表现在紧迫感上 
  姜维首议北伐,尚书令费祎劝阻他“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姜维回答:“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人生有限,时光流逝,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生百年几今日,今 日不为真可惜!”古往今来的事业家,都很懂得时间的价值,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3、“平生谨慎,必不弄险”对吗?     
  ——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冒险精神 
  诸葛亮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如通常所说,他也并非完人。性格上的过于谨慎是他的一个弱点。他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与此不无关系。 
  在他第一次进兵中原时,魏延曾经献策,愿领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谷进兵。这是一条捷径。如能得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但诸葛亮认为,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不是“万全之计”,是过低估计了对手,“欺中原无好人物”(第92回)。于是谨慎行事,依法进兵,从陇右平坦大路逐步推进。不久,司马懿复出,街亭失守,败局已定,只得退兵。这次兴师,虽然擒了夏侯楙,败了曹真,但对魏国并无多大挫损。 
  根据某些军事家分析,从当时敌情、地形、路线等情况来看,魏延的建议颇有见地。如果诸葛亮采纳这条建议,很可能一举夺下长安,收复三秦。司马懿后来有段话对此作了证明。他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第95回)诸葛亮弃捷径而兜大圈子,延缓了进攻时间,难以出敌不意,而且导致疲众劳师,结果等来了劲敌司马懿,苦心准备多年的进攻告吹于一旦。 
  诸葛亮的失当告诫了现代的决策者,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冒险和谨慎 
  冒险和谨慎似乎对立,其实作为成功的因素。它们又彼此统一。成功需要谨慎,但也需要冒险。谨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时依地而行。在行动准备阶段,比如调查研究情况,制定初步方案,对比优选方案,要力求谨慎。但最后的决断和执行又要敢于冒险。因为决策者所面对的有一大批变化着的未知因素,同时主客观条件也只能是相对成熟而已。决策者不能无限期地等待。当成功的可能一旦闪现,就应该果断行动。谨慎不等于万无一失,不等于因常袭故,不等于保守等待。 
  官渡大战前夜,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袁绍消灭了困守在易京的公孙瓒,占有幽、冀、青、并四个州的广大地盘,军队达到几十万,成了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集团。正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合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被称为“一时之杰”。处于明显劣势的曹操,心有犹豫,难以决策,完全合情合理。听了郭嘉分析后,曹操下定决心,在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面前,毅然应战,终获胜利。这说明曹操善于处理谨慎和冒险的关系。 
  经营的决策与此一脉相通。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冒险和收益 
  冒险和出奇相联,出奇和胜利相生。战场上的危途险地,常常被人们看作与胜利绝缘,因而正是敌人将帅思惟判断的死角和不虞之地;进而也变成了敌人防御上的“空白点”。出奇意味着担风险,闯难关,但“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语),地狱的入口处正是通往天堂的大门。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越大的危险往往含有越大的胜利。倘要创立惊人的战绩,必须敢于冒险,邓艾偷渡阴平迅速逼降蜀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 
  冒险和勇气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冒险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从决策定计上看,冒险则是一种勇气、魄力。诸葛亮心理特征上的过于谨小慎微,源于思想上的压力。他蒙受刘备知遇和托孤之恩,执掌蜀国军政大权,年复一年惨淡经营,以冀完成统一大业。而对手又是强大的魏国。大概就是这种在严峻形势下的超常报效心和责任心,使得他在自己的事业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怕有失,过于小心谨慎,他的事必亲躬与此也有关系。至于说他平生如此,也并不准确。在他事业的前半生,他先是孤身入吴,继而取西川、夺汉中都表现了大智大勇。他的过于小心,从时向上看是在刘备死后,从事业上说,表现在历次北伐之上。即使这时,他也还是有隙必乘,有利必取,进则使敌不敢战,退则使敌不敢追,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现代的经营者,也常常失落在种种局限之中。面对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冲刺。不管客观上的原因有多少,思想上的弱点是导致保守经营的根本原因。冒险难免遭受失败,冒险的成功率有多少谁也不能断定,但“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一切都失掉了!”(歌德语)心存杂念胆必怯。只有执着追求事业而又不过于计较成败得失,才能有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精神。 
  冒险和科学 
  冒险需要勇气,但仅此还很不够。一个人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冒险不等于蛮干,冒险不等于否定科学。只有讲究科学,才可以提高冒险的成功率。魏延对第一次北伐路线的建议,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各种因素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上。邓艾的奇袭,也是抓住了蜀国防守上的漏洞。 
  冒险不等于意气用事。刘备为了报自己兄弟的私仇,一定要出兵伐吴,进行了战略上的一次大冒险,结果惨败。在这里,是感情的潮水摧毁了他理智的思维。它提醒后人,决策者要首先战胜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决不能凭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贸然行动。为了一时之气“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乃匹夫之勇。真正的大英雄, 应该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可能落后,有时甚至遭受失败。是为了争面子、睹意气而不顾一切去冒险? 还是冷静思考,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超过和战胜对方? 明智的管理者,必然选择后者。须记住莎土比亚的一句话:“人的感情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            
4、“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再思考——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用人角度讲,表现孙氏家族信赖和善用人才;从素质上讲,表现了孙氏家族高度的民主作风。 
  高层次的管理者之所以要有民主作风,是因为他对全局和长远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他才能充分发挥“外脑”或叫智囊人物(或机构)的作用,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所谓“外脑”,就是决策者本人之外的,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个人或团体。他们通过主动建议或接受咨询,将其知识、智慧和经验应用于决策过程之中,用输出智力成果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服务,帮助决策者做好决策工作。 
  决策者利用“外脑”,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神经,扩大了自己的头脑。这样,第一,可以拓宽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决策的对象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需要广博的知识。作为个人,竭尽毕生精力,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通才”,严格地讲,只能成为相对广博的“偏才”。而许多人的综合,却能够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为正确进行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有利于掌握和加工信息。决策需要掌 握大量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靠决策者自己去搜集、整理,贮存,记忆、处理,无论怎样精力充沛和博闻强记的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一个决策者善于利用“外脑”扩大自己对信息的贮存量,并通过“外脑”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自己最后再做出决断。第三,作为“外脑”,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利用“外脑”,可以大大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堵塞思维的漏洞。决策需要考虑诸多方面,需要处理诸多联系,需要安排好各个环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贯正确的领导者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外脑”可以补漏,可以矫枉,可以纠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外脑”特别要注意听取和运用他们的反面意见,是十分重要的。有句格言说得好:“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层,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民主作风,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真假聪明的试金石。我国古代有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正是把敢于直言君主的错误作为智囊人物的职业道德。同时,我国古代还有“从谏如顺流”的说法,把纳谏作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准,要求一个决策者有闻过则喜,闻争则喜,从善如流的好品质。 
  利用“外脑”帮助决策,古今中外同此一理。横看魏、蜀、吴,都罗致和集中了大批智囊人物:魏国先后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刘晔、贾诩,司马懿等。蜀国先后有诸葛亮、庞统、马良、蒋琬、姜维、董允、费祎等,吴国先后有周瑜、鲁肃、张昭、顾雍、吕蒙、陆逊等。综读《三国演义》,利用“外脑”,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而取得胜利的,俯拾皆是;不纳良言,压制和迫害智囊人物从而导致决策错误,遭致失效的,不胜枚举。东吴的孙策临死之前嘱咐:“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刘备得诸葛亮,自比“犹鱼之得水”,提出“智赖孔明”,言必听,计必从。可见他们对“外脑”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5、“三杀”、“三气”之类的启示     
  ——高层次的管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