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使自己的看法变成老板的想法,在许多时候应做好引导工作,由你提供的资料所蕴涵着的结论,留给老板自己去定夺。
不要代替老板做“开渠人”,要用自己的一张巧嘴,向“渠”“引水”,引导老板说出你的决定。
有一个叫佩佩的女职员十分干练,颇得老板赏识,工作没几年,职位噌噌地往上升,很快成为经理助理,佩佩欢欣鼓舞,认为自己可以一展身手了。有一天,老板指令她带几个人去异地谈判。佩佩一合计,一行好几个人,坐大巴不方便,到目的地后人困马乏,会影响谈判效果;打车吧,一辆坐不下,两辆费用又太高;还是包一辆车好,既经济又实惠。
主意定了,佩佩来到老板跟前:“老板,我想了一下,我决定包一辆车去!”话毕,佩佩发现老板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黑了下来,他生硬地说:“是吗?可是我认为包车太奢侈,你们还是买票坐长途车去吧!”佩佩愣住了,她万万没想到,一个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议竟然被打了“回票”。
事后佩佩大惑不解:“没道理呀,傻瓜都能看出来我的方案是最佳的呀!”
应该说,佩佩凡事多向老板汇报的意识是很可贵的,错就错在措辞不当。不当在何处呢?她当了“开渠”的角色,而作为下属,真正的巧嘴应该是善于“引水”,而不是“开渠”!佩佩说的“我决定包一辆车”一语,对老板而言,自然是犯了“以我为主”的嘴忌。
如果佩佩能换一种说法:老板,现在我们有三个选择,各有利弊。我个人建议包车比较可行,但我做不了主,您经验丰富,帮我做个决定行吗?老板听到这样的话,顺水人情谁不乐意做?
“献其可,替其否。”此言出自《左传》。它的意思就是要多赞成,少否定。其内核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要多从正面去阐发自己的观点;其二,要少从反面去否定和批驳老板的意见,甚至要通过迂回变通的办法有意回避与老板的意见产生正面冲突。
比如你是公司一个部门的经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配备一个副手,这时你想提拔一位懂业务、有经验的下属担任此职,而老板却准备从其他部门派一名不懂这方面业务的外行人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你可把话题多用在部门副经理应具备的条件和你所提人选已具备的条件上,而不应用在反驳老板所提候选人上。这样既可以避免与老板发生直接冲突,又能把话题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选上。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老板有时候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对你的工作横加指责。在这样的时候,老板可能是错误的,你想急于解释吗?肯定要吃大亏!尽管你试图当场弄个清清楚楚,让老板“清醒”过来。殊不知正因如此,老板非但不听你的话,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指责你,你说值不值?如果你当时先表示赞同,事后你稍加解释,他会明白自己当初是错误的。
再者,当老板征求你对其他同事的看法或意见的时候,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应该尽量地说其好,切忌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因为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关键时候拽对方一把,会让人心存感激;关键时候推人一把,无异于给自己多树一个敌。况且,人家老板也会想了:你在我面前说同事的不好,那么在同事面前就会说我的好?
“少桌面,多桌下”对于“桌下”的提法,大家不要误解了,它可不是指背后的肮脏交易。“桌面”指的是正式场合,而“桌下”则是指非正式场合。
一个好的下属,向老板进言责无旁贷。但切谨记,进言不是批评,而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因而有人把进言又称做“建言”。进言是要靠嘴来完成的。如果嘴不巧,就会把一个本来是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反被老板看做是和他闹别扭,因而遭老板反感。作为下属,在发现老板出现决策性失误时,应该从维护团队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巧妙地向老板提出忠告和建议。当然,下属向老板提建言或忠告时,要尽量地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老板私下交谈,尽量地避免与老板发生公开冲突。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给双方都留下余地。既不让老板当众难堪,也避免了因为遭到老板否决而使自己陷入被动。
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这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试想,就连地位平等的人都是如此,更何况你面对的是一个手里掌控着团队生杀大权的老板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弱的一面。作为老板,很可能在自己的思维习惯中发现不到自己的弱处,而恰恰是他的下属,对此会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本着对老板负责的态度,你对他的弱处指出来,一方面要靠勇气,另一方面还要靠巧嘴。如果你当着众人的面向老板提出批评,你的善意很有可能因此被曲解。如果你在私下旁敲侧击地谈起,而且有个比较恰当的语境,老板就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老板还对你反感,那么你就该考虑“走人”了。
多旁侧,少直入直来直去这种说话方式对知己知彼的好友而言还是比较让人接受的。但就下属与老板之间的关系来看,说话也直来直去恐怕就多有不妥了。我建议下属与老板谈话时,最好多旁侧,少直入。旁侧是指从题外话说起,而这题外话又必须是和老板有关的。这就需要说话者应该具备相当水平的巧嘴了。
比如生活方面,你找个理由把老板赞赏一顿,老板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暖意,有了这种暖意,你和他往下谈话的闸门就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打开了。我有一个朋友叫小京,特惧老板,偏偏有一天,老板指令要和他一起出差,这可愁坏了小京。在火车上,他们俩潦潦草草地寒暄了几句以后,便各就各位在自己的铺位上,一路沉默无语。小京心里憋得慌,双眼极不自在地这里溜溜,那里瞧瞧,惟独不敢看老板一眼。
小京很想打破僵局,可是他恐于自己笨嘴拙舌,不知道从何入题。
突然,小京瞥见老板穿的西装上有“九牧王”的标识,非常显眼,于是就说:“老板,你这西装真有品位,穿着它显得特精神,在哪里买的?”
原本只是没话找话,但老板一听,顿时眼睛发起了光:“这套西装啊,是我上次去福建时买的,九牧王,现在是世界名牌呢!”老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服装搭配上的心得,还善意地指出了小京平时在工作中着装、言谈等方面的不足。两人言谈甚欢。
小京后来跟我谈起如上的际遇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无意中露出一句旁侧的赞美,竟能‘钓’出他那么多让我心动的话。真是太神奇了!”
神奇吗?我看未必。“九牧王”这个话题,其实是使用了人际关系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法则:赞美对方衣饰细节的变化,能迅速拉近双方间的距离。小京歪打正着。看看,仅仅对一套西装的赞美,小京和老板之间的僵局马上被打破,关系也改善了,顺便还了解到老板的个人喜好,这可是任何直入式的谈话都达不到的效果啊!实际上,老板也是人,也需要与他人的沟通。只是因为职位的不同,老板与下属之间才有了一些莫名的鸿沟。一旦这条鸿沟通过巧言冲破,你还能说“伴君如伴虎”吗?
嘴能揽客,也能轰客
我把人的嘴列入职业素质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基于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极力地推行员工的言行规范。“言”说到底就是怎样与各种人说话。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单位对新员工“言”的考核还处于盲区阶段,因而培养出了一批批力不从心笨嘴拙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实干家”;现如今,在让员工如何“张嘴说话”方面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却未给很多单位效益上带来太大的惊喜,而究其因,问题仍然出在员工的嘴上。员工的嘴出了什么问题呢?三个字——“乱说话”!
试想,如果一个团队出现了员工因管不好自己的嘴而乱说话的现象,那岂不打乱了团队整体工作部署和工作秩序?以服务业为例,我们就经常看到服务员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出现在客人面前乱说话现象。可以想像,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他能给客人带来什么样的好话呢?
我就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事。去年年终我的一个老朋友因公司效益不错而得了不菲的奖金,便约请几个哥们儿弟兄去一家刚开业不久的餐厅“海吃海喝”。
乍一看,这家餐厅门面既具特点也足够气派。甭管进不进去,过往的行人经此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片刻,留下啧啧之羡词。可想而知,这家餐厅老板为其花了多大的心思!
虽然价格不菲,但算一算打折允诺,大家觉得还是挺划算的。席间,老朋友让服务员上点儿生抽。一会儿,小姐来了,端上来的是一碟生葱。老朋友一看,错了:“我要的是生抽,不是生葱!”那小姐一边拿回生葱,一边嘟囔了一句谁也听不清楚的话。老朋友正要发作,被坐在旁边的我拉住了。我附着他耳朵说:“看她那脸,八成是跟谁刚生完气。算了算了。”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那个小姐,她刚把碟子放在桌子上,贪吃的我就急不可待地夹起一块软炸里脊往碟里蘸去。没等那小姐走远,我就夸张地叫起来了:“这是什么呀,生醋?”
在大家的一阵爆笑中,老朋友又把那个小姐叫了过来:“我再重复一遍,我们要的是生抽!你一会儿生葱,一会儿生醋,怎么回事?”
你猜那小姐回敬了一句什么?“是你的普通话说不清楚。”
这下可麻烦了。我的老朋友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我没工夫跟你理论,叫你们领班过来!”老朋友的脸涨得比小姐的嘴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