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最初的创业团队,都觉得这是盛大成功的起点。
盛大在2001年离死神的距离非常近,甚至可以感受死神的呼吸了。在2001年盛大开始裁员的时候,盛大与中国很多倒掉的民营企业非常相似:一没有明确的目标发展规划。虽然盛大当时在经营“网络归谷”,但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如果盛大当时坚定的走下去,那么盛大真的就要死掉了;二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有收益的商业模式。从1999年11月创业开始,盛大用一年半时间尝试了多种盈利模式,但没有一个是灵丹妙药,企业从开始一直到2001年9月都是负值运行,如果后来没有《传奇》的出现,盛大确实很难渡过互联网的寒冬。三是盛大当时虽然也在寻找转型,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始终没有一个颇为清晰的思路,如果《传奇》晚出现3个月,盛大可能就已经坚持不住了。
在分析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看到,当时陈天桥破釜沉舟来独力运营《传奇》是需要勇气的,毕竟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前面,而主动提出和中华网的分手则更需要智慧与判断了。对于盛大来说,这就是一场赌局,幸运的是陈天桥赌赢了。
有人戏称陈天桥成功是因为他运气好,应该碰到的好运和不应该碰到的好运他都碰上了。陈本人并不介意这样的玩笑,不过,他总是说,你们看到我的好运的时候,你怎么没有看到我碰到的困难和危机。有一点可以肯定,盛大当时碰见《传奇》确实是一种运气。确切一点说,盛大和《传奇》的结合是一场遭遇战,盛大当时虽然确立了经营网络游戏的思路,但独立开发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做运营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代理游戏。就是这个时候《传奇》突然进入了盛大的视野,所以双方犹如干柴遇烈火一拍即合。客观地说,当时就是比《传奇》再差一点的游戏盛大也会签下代理搞运营,当然,按照盛大后来表现出的网络游戏的运营理念与思路,就是再比《传奇》差点的游戏,盛大一样会让其成功。
第二死:背水一战与最后豪赌(1)
在现有的公开采访中,在所有媒体公布的资料里,陈天桥谈起他当时决定代理经营韩国《传奇》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经营《传奇》是一种赌博。但在另一个角度观察,对于当时只有30万美元家底的盛大公司来说,倾其所有来博彩一个产业,这其实就像下注。
可以看到,网络游戏市场具有极广阔的空间,但在2001年国内网络游戏市场基本上没有成形,更没有形成具有垄断性的产品和公司,游戏产品的渠道建设、资金回流管理、风险投资、政策规范都模糊不清,这也注定了当时游戏产业的小规模经营状态。最重要的是当时没有一个成功的游戏产品、没有一个成功的公司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此时陈天桥把其所有积累毕其功于一役,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30万美金就是他迄今为止人生最大的一场豪赌。虽然其现在的身价已经超过80亿人民币的财富,但像这种决定其人生成败、决定其事业成败,倾其身家性命来做赌注的豪赌基本上不会有了。道理很简单,30万美金现在只是陈天桥财富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在当时确是其所有的财富。当然,陈天桥最后还是赌赢了,而且是赢得了一场惊世赌局。这场赌局不但为其赢了亿万身家,更为中国的游戏产业赢来了一个盛世。所以回头看2001年陈天桥代理传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赌局,虽称为赌,但陈的勇气、管理经验、商业判断力、创新能力、渠道开拓能力在此役中淋漓尽显,所以其才最终赢得这盘赌局。
● 赌局开始
陈天桥可能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个赌徒,但在当时选择网络游戏运营,选择代理《传奇》游戏却不折不扣是个赌博。
说盛大当时的选择是一个赌局是基于以下几点的。
第一,当时与中华网分手时,虽然说是给陈天桥留下30万美金,但实质在盛大的账面上的现金只有不到10万美金,其余都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当时的盛大公司在付完韩国公司的首付款后,余下的钱只够给员工开两个月的工资。所以在此时,盛大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宝于《传奇》这个游戏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赌博,成则万利,败则皆空。
第二,当时国内虽然已经有网络游戏在运营了,但都处于摸索期,根本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与理念,没有一个成功的可供模仿的榜样。在2001年的时候,韩日欧美网络游戏产业都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了。就连中国台湾也在网络游戏方面进步很快,尤其是在游戏的开发和运营方面。2000年底2001年初,中国大陆市场上也已经开始出现华彩的“万王之王”和华义的“石器时代”,前者是互动游戏,后者是卡通游戏;另外,由海虹控股的亚联的也在运营“千年”网络互动游戏。但这些新出现的游戏在市场上尚属于尝试阶段,还没有一家公司运营的网络游戏日进斗金,确切的说,那时候的网络游戏更多的是在培养市场阶段。所以在这个时候,盛大冒险一搏,确实需要一种胆量。
第三,盛大在没有任何网络游戏运营经验的情况下就孤注一掷,大胆的赌了一把。盛大从1999年11月创业开始,始终在做“网络归谷”网站,虽然网络也重视娱乐性与游戏性,但与真正的网络游戏的运营相比所差十万八千里。虽然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运营的机制与理念则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盛大的管理团队里,无论是陈天桥本人,还是其他成员,基本上都没有网络游戏的运营经验,虽然他们也都熟悉网络游戏,但在这个时候,他们更多应该算是一个游戏玩家的定位,充其量算是一群游戏爱好者罢了。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进入,其实就是一次最大的冒险。
第四,《传奇》游戏本身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游戏,当时在韩国国内在线人数通常不过是一两万人。后来很多人说《传奇》是一款二流游戏,但盛大的运营却显示出其是一个一流公司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当时的背景下,可供盛大选择的网络游戏并不多,一方面是国内基本没有成型的网络游戏,另一方面盛大刚开始关注网络游戏,本身的资金又有限,与国际的交流基本没有,更别提到日本、韩国进行从容的考察后再选择游戏的种类。所以,当时的《传奇》对于盛大来说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
某种程度上说,盛大当时选择《传奇》更多是源于直觉,而不是靠周密的市场调查。而对于成功的商人而言,有时候好的直觉可能要比周密的市场调查更重要。盛大就是如此,当时这艘小船正需要调头,《传奇》恰如其分地出现,搭载其上。也许在选择做网络游戏的时候,陈天桥和他的盛大公司还不知道,2001年中国已有3370万互联网用户,其中网络游戏的用户已达576万;2001年的国内曾掀起一轮宽带铺设高潮,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国内网络游戏市场初露端倪,而近邻的韩国游戏市场规模超过了10,000亿韩元,游戏产业大约形成了200亿美元的产值。
对于盛大来说,既然方向定下来,那么就需要选择一个阵地来开始实现这个目标,于是,倾其全力,背水一战,这就是当年盛大的写照。这一点上,陈天桥与巨人的史玉柱比较相像。当年在深圳开发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史玉柱的身上只剩下了4000元钱,他却向《计算机世界》定下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版面,惟一要求就是先刊广告后付钱。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进,第13天他收到了3笔汇款,总共是15,820元。两个月以后,他赚到了10万元。史玉柱又将10万元全部投入做广告。4个月后,史玉柱成了百万富翁。这段故事如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想一想,要是当时15天过去,史玉柱收来的钱不够付广告费呢?要是之后《计算机世界》再在报纸上发一个向史玉柱的讨债声明呢?我们大概永远也不会看到一个轰轰烈烈的史玉柱和一个赌性十足的史玉柱了。
第二死:背水一战与最后豪赌(2)
● 空手套白狼的学问
现在每当听到有人说盛大能有今天,是因为运气好,拿到了好游戏,陈天桥就会露出一丝苦笑:“虽然2001年的时候市场上只有5~6种游戏,但刚开始,没有一个经销商认为这是个好游戏,他们觉得《传奇》赚不了钱。”甚至专门有人在网上搜集有关《传奇》不好的帖子,整理起来起名为《传奇烂的一百个理由》,到处乱贴。
陈天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传奇的公测。从5月下旬开始接触到6月底将近一个月的艰苦谈判,《传奇》的海外版权持有商Actoz公司同意和盛大成交。
7月14日,这是盛大历史上很值得纪念的日子,盛大和Actoz公司以一年30万美元的价格签约,合同有效期为2年,到2003年9月28日截止。合同中同时说明,除了版权运营费外,盛大每月上缴其收入的27%作为提成。
签约后的盛大基本上就没有钱了,这时候一方面要等着韩国人将游戏汉化,另一方面盛大需要为公测做准备,服务器、带宽、人员等一切需要钱的问题都堆到陈天桥面前。
现在在盛大做产品经理的丁聚岗提起那段日子还记忆犹新。他说,那段时间,大家都挺高兴的,觉得签了这个网络游戏之后,盛大就会有奔头了,不过老板那时候挺愁的,什么东西都问他要。王冬旭回忆说,签完约之后,公司的管理团队一下子就忙了起来,大年、海滨都开始跑起来,那时候公司的管理团队除了要解决服务器、带宽等大问题,还都参与到《传奇》的内测中,大家都跑来一起玩,为《传奇》挑毛病。
签完传奇陈天桥谈不上喜悦,因为未知的前途很难判断,虽然他很自信自身选择的项目。但此时最困扰他的是如何找来不用花钱的服务器、带宽等“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