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译】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臣事奉君主,应当怎样呢?”孔子回答:“君主使用臣应当以礼相待,臣事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注释】
① 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谥号“定”。襄公之子,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年)。鲁定公时,孔子担任过司寇,代理过宰相。鲁定公的哥哥昭公,曾被贵族季氏赶出国外。因此,鲁定公询问孔子,如何正确处理君臣关系,以维持政权。
② 使:使用。
③ 如之何:如何,怎样。“之”是虚词。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
【今译】
孔子说:“《关雎》篇,[它的主题表现了]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注释】
① 关雎(jū居):《诗经》第一篇的篇名。因它的首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故名。“雎鸠”,是古代所说的一种水鸟。“关关”,是雎鸠的鸣叫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代也用这首诗作为对婚礼的祝贺词。 淫:放纵,放荡,过分。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②,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④,既往不咎⑤。”
【今译】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么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的意思是]说:让老百姓战栗。”孔子听了以后,[批评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去责备追究了。”
【注释】
① 社:土地神。这里指的是制作代表土地神的木头牌位。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孔子早年的弟子。
② 夏后氏:本是部落名。相传禹是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后世指夏朝的人,就称“夏后氏”。以:用。 松:古人以为神要凭借某种东西才能来享受人对神的祭祀,而把这种所凭借的东西称为“神主”(木制的牌位)。夏代人用松木做土地神的神主。一说,是指栽树以作祭祀。夏代人居住在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山野适宜栽松树;殷代人居住在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北),山野适宜栽柏树;周代人,居住在酆镐(fēng hào风浩)(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西南一带),山野适宜栽栗树。
③ 战栗:因害怕而发抖,哆嗦。这里,宰我“让老百姓战栗”的解释有牵强之处,孔子不满。
④ 遂:已经完成,成功。 谏(jiàn见):规劝,使改正错误。
⑤ 咎(jiù旧):责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④?”“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⑤,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今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为他家管事的官员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哪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大门前树立一道影壁短墙,管仲家门口也树立影壁短墙。国君设宴招待别国的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专门设置献过酒后放空坛子的土台,管仲家也设置这样的土台。若说管仲知礼,那谁算不知礼呢?”
【注释】
① 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名管敬仲。齐国姬姓之后人。颍(yǐng影)上(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颍河下游)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桓公成为春秋时诸侯中第一个霸主。孔子与管仲的政见不一致,对管仲违背周礼的某些做法,孔子进行了批评。 器:气量,度量,胸襟。
② 有三归:指管仲将照例归公的市租据为己有。“三归”,指市租。
③ 摄:兼任,兼职。当时,大夫的家臣,都是一人常兼数事。而管仲却是设许多管事的家臣,一人一事一职。
④ 焉得:怎么可以,哪能算是。
⑤ 邦君:诸侯,国君。 树:树立,建立。 塞门:“塞”,遮蔽。古代,天子和诸侯,在宫殿大门口筑上一道短墙作为遮蔽物,以区别内外。也称“萧墙”,相当于后世所说的“照壁”,“影壁”。天子的塞门在大门之外,诸侯的塞门在大门之内。
⑥ 反坫:“坫(diàn电)”,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或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子。反坫,是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指君主招待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献过酒之后,把空罐子放回坫上。
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③,纯如也④,皦如也⑤,绎如也⑥,以成。”
【今译】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谈演奏音乐,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时合奏和谐音调;乐曲展开以后,很美好,节奏分明,又连绵不断,直到乐曲演奏终了。”
【注释】
① 语:动词。对。 。 说。 大师:“大”,同“太”。“大师”,就是“太师”,是国家主管音乐的官。
② 翕(xī西):和顺,调。一说,兴奋,热烈。
③ 从:通“纵”。放纵,展开。
④ 纯:美好,善,佳。
⑤ 皦(jiǎo饺):明亮,清晰,音节分明。
⑥ 绎(yì意):连续,连绵不断。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②,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③。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天下之无道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⑤。”
【今译】
有一位在仪地防守边界的官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地方来的,我从来没有不能见的。”随从孔子的弟子领这官员去见了孔子。这官员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几位何必担心[孔子]没有官职呢?天下无道,上天必将以孔子做为发布政令的木铎。”
【注释】
① 仪封人:“仪”,地名,卫国的一个邑,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封”,边界。仪封人,指在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一说,封人仪姓。孔子周游列国,到过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一带,故能与仪地边界的官员见面。
② 斯:代词。这个地方。
③ 从者:随从孔子的弟子。
④ 二三子:这里是称呼孔子弟子。“二三”,表示约数,犹言“各位”。“子”,对人的尊称。 患:担忧,犯愁,担心。 丧:失去。这里指孔子失掉官位,没有官职。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后离鲁去卫,又去陈,政治抱负未能实现。
⑤ 木铎:“铎(duó夺)”,一种金口木舌的大铜铃。古代以召集群众,下通知,宣布政教法令,或在有战事时使用。这里是以“木铎”作比喻,说孔子将能起到为国家发布政令的作用(管理天下)。
子谓《韶》①:“尽美矣②,又尽善也③。”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今译】
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谈到《武》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还不够很好。”
【注释】
① 韶(sháo勺):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一组乐舞,也叫“大韶”。古解:“韶”就是“绍(继承)”,舞乐主题表现了“舜绍尧之道德”,即指虞舜通过禅让继承帝位,故舞乐中有一种太和之气,可以称为“尽善”。
② 美:指乐舞的艺术形式,音调声容之盛美。
③ 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蕴藉内在之美。
④ 武:周代用于祭祀的“六舞”之一,是表现周武王战胜殷纣王的一组音乐和舞蹈,也叫“大武”。古解: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诗经·周颂》中有《武》篇,为武王克殷后作,乃赞颂武王武功的乐舞歌词。孔子认为武王伐纣虽顺应天意民心,但毕竟太过征战,故说“未尽善”。
子曰:“居上不宽①,为礼不敬②,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今译】
孔子说:“居上位,待人不宽厚;举行仪礼时不恭敬;参加丧礼时不表示哀悼,我如何能看得下去呢?”
【注释】
① 上:上位,高位。 宽:待人宽厚,宽宏大量。
② 敬:恭敬,郑重,慎重。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今译】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注释】
① 里:邻里。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二十五家)为里。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仁:讲仁德而又风俗淳厚的地方。一说,有仁德的人。文中的意思就是: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为邻里。
② 处:居住,在一起相处。
③ 焉:怎么,哪里,哪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③。”
【今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
【注释】
① 约:贫困,俭约。
② 乐:安乐,富裕。
③ 知:同“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今译】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当的]喜爱某人,憎恨某人。”
【注释】
① 好(hào号):喜爱,喜欢。
② 恶(wù务):厌恶,讨厌。
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去实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注释】
① 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
② 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