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 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 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按周礼规定,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只有资格祭祀在其封地境内的名山大川。季康子不过是鲁国的大夫,却去祭祀泰山,这是越礼行为。
②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仲尼之族。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详。冉有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③ 女:同“汝”。你。 弗:不。 救:补救,劝阻,设法匡正。 与:同“欤”。语气词。
④ 曾:副词。莫非,难道,竟然。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②,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今译】
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可争的事。[如果有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就算是射箭相争,也是]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堂;[射箭比赛完了]走下堂来,又互相敬酒。这种争,就是君子之争。”
【注释】
① 射:本是射箭。此指射礼——按周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有四种:一,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选属下善射之士而升进使用)。二,宾射(贵族之间,朝见聘会时用)。三,燕射(贵族平时娱乐之用)。四,乡射(民间习射艺)。
② 揖:作揖。拱手行礼,以表尊敬。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④。”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⑤!始可与言《诗》已矣。”
【今译】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珠转啊,粉白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上色定妆。”[子夏]又问:“[这使我想到,]礼节仪式是不是在[仁德之]后呢?”孔子说:“能阐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注释】
① 巧笑:美好的笑容。 倩(qiàn欠):指笑时面容格外妍美,笑容好看。 兮:助词。啊,呀。
② 盼:眼珠黑白分明,转动灵活。
③ 绚:有文彩,绚丽多彩。“巧笑”二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素以为绚兮”,不见于现在通行的《毛诗》,可能是佚句。
④ 绘事后素:“绘事”,上妆。“后”,后于,在。 。 之后。“素”,白地子。意思说:上妆总是先有个白地子,然后才能画。一说,女子先用素粉敷面,然后才用胭脂、青黛等着色,打扮得漂亮。
⑤ 起:发挥,阐明。 予:我。 商:卜商,即子夏。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今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的后代]杞国[现在施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殷的后代]宋国[现在施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注释】
① 杞(qǐ起):古国,现在河南省杞县一带。杞国的君主是夏朝禹的后代。征:证明,引以为证。
② 宋:古国,现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带。宋国的君主是商朝汤的后代。
③ 文:指历史文字资料。 献:指贤人。古代,朝廷称德才兼备的贤人为“献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②。”
【今译】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典礼时,从第一次的献酒之后,我就不愿看下去了。”
【注释】
① 禘(dì地):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礼。既:已经。 灌:禘礼初始即举行的献酒降神仪式。古代祭祀祖先,一般用活人坐在灵位前象征受祭者(这个人叫“尸”)。煮香草为“郁”,合黍酿成气味芬芳的一种酒“郁鬯(chàng唱)”。将“郁鬯”献于“尸”前,使其闻一闻酒的香气而并不饮用,然后将酒浇在地上。这整个过程就叫“灌”。
② 不欲观:不愿看,看不下去了。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据《礼记》记载,周公死后,他的侄儿周成王(姬诵)为了追念周公辅佐治国的伟大功勋,特许周公的后代在祭祀时举行最高规格的“禘礼”。但这毕竟是不合礼的。而且,一般在经过“灌”的仪式以后,鲁国的君臣往往也都表现懈怠而无诚意了。所以,孔子说了“不欲观”的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①。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②!”指其掌。
【今译】
有人问起举行“禘祭”的来由道理。孔子说:“不知道。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注释】
① 不知也:孔子对鲁国“禘祭”不满,所以,他故意避讳,说不知道“禘祭”的道理。
② “其如”句:“示”,同“置”。摆,放。“诸”,“之于”的合音。“斯”,这。指手掌。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把东西摆在掌中一样明白而容易。一说,“示”,同“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①,如不祭。”
【今译】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注释】
① 与:参与,参预,参加。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今译】
王孙贾问:“[人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怎么讲?”孔子说:“不是那样。如果得罪了天,向谁祈祷都是没有用的。”
【注释】
① 王孙贾:卫灵公时卫国的大夫,有实权。
② 媚:谄媚,巴结。 奥:本义指室内的西南角。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古时尊长居西南,所以奥神的地位应比灶神尊贵些。
③ 灶:本义是炉灶,用来烹煮食物或烧水。从夏代就以灶为神,称“灶君”,为“五祀之一”,即老百姓所说的“灶王爷”。旧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烧纸马,供奉饴糖,送灶神上天,谓之“送灶”;腊月三十日(除夕),又请回来,谓之“请灶”。灶神地位虽较低,但上可通天,决定人的祸福,故当时人们的俗话才说“宁媚于灶”:祭祀神明时首先要奉承巴结的是灶神。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
【今译】
孔子说:“周代[政治礼乐制度等]是借鉴于夏商两代[而发展演变建立起来的],多么丰盛啊!我尊从周代[的一切]。”
【注释】
① 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引申为照,考察,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在这里是借鉴于前代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
② 郁郁:原意是草木丰盛茂密的样子,也指香气浓厚。这里指繁盛,丰富多彩,文采显著。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今译】
孔子进入太庙[助祭],对每件事都询问。有人说:“听说鄹邑人的儿子知道礼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说:“这样做,就是礼啊。”
【注释】
① 太庙:古代指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因为周公(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当时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庙。
② 孰谓:据说。 鄹(zōu邹)又写为“陬”,“郰”。春秋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一带。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和)在鄹邑做过大夫。“鄹人”,指叔梁纥。“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今译】
孔子说:“[在举行射礼比赛时,]射箭主要不在于射穿那皮靶子,因为各个人的力气大小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① 射不主皮:“射”,射箭。周代仪礼制度中有专门为演习礼乐而举行的射箭比赛,称“射礼”。这里的“射”即指此。“皮”,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用布做或用皮做。《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射礼比赛,射箭应当以是否“中的”为主,而不在于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这与作战比武的“军射”不同。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彻七札(穿透甲革七层)”之说。
② 力:指每个人天生的力气。 科:指等级,类别。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②,我爱其礼。”
【今译】
子贡主张要把“告朔”时祭祖庙的那头饩羊去掉。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头羊,我爱惜的却是那种礼仪。”
【注释】
① 告朔:阴历的每月初一,叫“朔”。古代制度,诸侯在每月的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举行祭礼,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叫“告朔”。其实,在当时的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到祖庙会举行“告朔”礼了。饩(xì戏):活的牲畜。
② 尔:代词。你。
子曰:“事君尽礼①,人以为谄也②。”
【今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别人却以为这样做是[对君主]谄媚。”
【注释】
① 事:事奉,服务于。
② 谄(chǎn产):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奉承。
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今译】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臣事奉君主,应当怎样呢?”孔子回答:“君主使用臣应当以礼相待,臣事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