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同意和谈,那么一定会很顺利。臣听说,张通古可以全权代表虏主,只要我朝一点头,张通古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交割事宜办妥。”,徐卫继续稳如泰山。然而殿上议论之声已经响成一片,大臣们不再仔细倾听他的意见,开始各说各话,互相商量着今天一定要将和议的事情定下来。
赵谨越听越不明白,可殿中实在嘈杂他不得不站起身来,抬高嗓门道:“诸卿且听徐宣抚将话说完,肃静!肃静!”,连唤几声才将殿中的乱象稍稍弹压下去。接着,他满面狐疑地对徐卫道“徐卿,你继续。”,“陛下,臣担心的,是议和以后的事。”徐卫这一句说得非常洪亮。果然,听了这句话资政殿上顿时安静下来。
议和以后的事?这从何说起?
“一旦议和,我朝取回中原淮东势必要派遣官员,司仪行政同时也免不了派驻军队,保境安民。臣就此事咨询过朝中同僚如果要在中原淮东派驻部队,神武前军,神武后军,以及淮西安抚司的部队都在调动之列。”,徐卫道。
“没错,那又如何?”,有大臣抗声冉道。
“这就是关键所在!”,徐卫疾声道。“我军在南方几次挡住金军猛攻,凭的是什么?徐某问问涛位同僚,我们凭的是什么?除了将士奋勇,还有什么?”,“自然是襄汉之固,淮水之险。”,有人回答道。
“没错,一语中的!”,徐卫大声肯定道。“凭的,就是襄阳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易守难攻,整个襄阳地区只有襄阳城一个进攻点!凭的,就是淮水的阻挡!这才让兀术两次进攻襄汉都无功而返!陛下试想,兀术几次南下,于金国而言可谓战功赫赫!一度打到长江边上!然而,他始终无法逾越襄汉,这难道不是他的心病?”,“如果我们现在答应与金人议和,接收了中原和淮东,就将派军队前往驻防。如此一来,荆湖、江西、淮西三司部队就将离开现在的防区,进入中原淮东。倘若成真,我军北伐势必搁浅,这就让女真人赢得了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缓兵之计,。”,徐卫娓娓道来,不管是懂与不懂的人,都想不到任何理由来反驳他,只能安静听下去。
“然而最可怕是,一旦南方诸军离开襄汉地区的险要,离开淮水的阻隔,进入中原这个四出之地,就等于自废武功,给金军以可乘之机!步军利险阻,马军利旷野,中原地势平坦,正适合金军大规模骑兵军团作战。一旦我朝将南方诸军摆在中原地带,金人一定会撕毁和议,背盟来犯!到时,没有了襄汉的险要和淮水的阻阁,南方诸军将处于不利!这就是金人为何突然提出议和,大方地归还中原淮东之原因!”,徐卫以缓慢而坚定的语气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殿上一时落针可闻,君臣久久没有言语。徐卫的话震动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在女真人主动归还中原淮东的背后,还有这样的玄机在!
徐良适时地出班奏道:“陛下,臣之所以一直极力反对与金议和,正是因为如此!如今,议和,便中金人之计!”,“正是如此!陛下,臣请驱逐金使,立刻宣战!”兵部侍郎胡栓再次提出他的建议。
赵谨拿不定主意,既然连统兵多年,与金军百战的徐卫都这么说,那这事十有**存在问题。但不议和又怎么办?真如胡*所说,驱逐金使,立刻宣战么?
正当他迟疑之时忽听一人道:“此皆徐郡王一家之言,也仅是猜测而已!陛下权宜可听,但不能深信!”,皇帝视之,乃枢霉院编修官,魏师逊。
徐良有些光火”我弟与金人血战二十载,若论“知金”有谁强过他?你一个小小的枢密院编修,竟敢口出狂言!正要驳斥时,徐卫已经问道:“,这位同僚,你担任过缘边地方官么?”
魏师逊四十岁左右,这人挂相,人瘦弱不说,下巴很尖”还往前凸,脸又生得平,真个形容猥琐。听徐卫问,他似乎有些愕然,愣了片刻才答道:“并没有。”
“那你可是奉诏出使过金国?”,徐卫又问。
魏师逊不明白对方的用意,答道:“也没有。”
徐卫闻言笑道:“你既没担任过缘边长官,也没有出使过金国,那敢问你自认对女真人的了解比徐某透彻么?”,魏师逊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有人见此情形,出来帮腔道:“徐郡王虽然久镇边陲,但所作的,也无非就是行军打仗。我辈虽在朝中,然太祖时”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民间又有俗语云,书生不出门”可知天下事……”
“这位同僚怎么称呼?”徐卫打断了他的话。
“显谟阁直学士,吏部侍郎,郑仲熊。”这人的品秩虽比徐卫差得远,却不自称“下官”,。
“没错,臣受天子差遣,坐镇边陲,干的主要也就是带兵带仗。比不得公等浅吟低唱”指点江山。我这里有首诗,一直没读懂”请公赐教如何?”,徐卫说到这里,又回头对皇帝一揖”作请示状。
赵谨能说什么?频频点头。
那郑仲熊不知他何意,遂不接话。只听徐卫吟道:“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话音刚落,满殿哗然!这谁写的!反诗!标准的反诗!大逆不道!好狂妄的口气!是谁!谁写的!
“此诗狂妄至极!不知何人所作?”郑仲熊问道。
“此诗在北方流传极广,作者,正是当今金国平章政事,完颜迪古乃。”徐卫道。郑仲熊又接不上话来,讪讪地退了回去。
徐卫转向赵谨,俯首奏道:,“陛下,臣千言万语归于一句,北地父老盼首以盼,南望王师!今大宋粮饷已备,将士奋勇,不趁此机会收复中原,北击女真,更待何时?此上天以良机相赐,助陛下成就中兴之业,万不可犹豫!”
他一说完,以徐良秦桧等宰执为代表的大臣纷纷出班附和,力奏应该抓住机会,举兵北伐!而那些原本倾向于议和的大臣,经徐卫这么一说,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赵谨见朝中意见倾斜,不得已,问道:“徐卿,依你之见,也要驱逐金使,立刻宣战?”,“回陛下,大可不必!扣留金使,不宣而战!我以堂堂之师,复先人遗留之基业,名正言顺,不需要向谁说明!”,徐卫道。
一语惊满殿!
赵谨变色道:“若如此,能有几成胜算?”
这个话徐卫可不会去接,只道:“此非臣所知。”
徐良却迫不及待地奏道:“陛下,今荆湖、江西、淮西三司,已动员马步水军近十八万,兵精粮足,臣认为,复中原,得淮东,不在话下!而西军素来剽悍善战,如今已握河东半壁在手,臣认为,直扑燕云,并非难事!”
徐卫听得眉头一皱,你立军令状呢?作十分事,说七分话,你这活还没干,先夸海口,不是把自己套进去么?你把自己绕进去不算,还拉我下水?他刚这么想,便听到一个声音随后响起:“陛下,既然徐相有如此把握,此番北伐,必能马到功成!”,徐卫急视之,看清说话那人之后,并不意外,正是秦桧!秦会之也发现徐卫在盯他,将头一低,不与之对视。
徐六完全不以为意,只当秦桧在附和他,还慷慨激昂道:“只要圣上降下亲征诏,往镇江府一行,诸司将士必受鼓舞,岂能不奋勇前进?大宋之中兴,在此一举!”,大臣们又是一番力奏,赵谨见事已至此,几成定局,遂将心一横,使劲道:“既如此,就依卿等所奏,即刻传诏,朕御驾亲征便是!”,话一出口,群臣参拜,高呼万岁!
徐卫果然不负众望,一出面就将北伐之事敲定。尽管决定权并不在他手里,但他在资政殿上一番话,却是力排众议,使得朝中舆论倾斜。就在当天,徐六就授意有司将金使张通古等扣留,消息传出,杭州振奋!
徐卫一回到馆驿,徐处仁、王庶、折可求、何灌等人先后来见。
这些老前辈,老长官,对徐卫都不吝惜溢美之辞,极力称赞他促成北伐一事。除了这些人以外,许多朝臣也赶来馆驿,想和徐卫见上一面。但紫金虎在这事上却有分寸,他是外臣,不宜结娈朝臣,因此除故旧之外,都予以婉拒。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徐卫看得顺眼。一些顽固守旧,刻板僵化的大臣,本来就不满意朝廷决策,居然要听取一个武臣的意见。后来,徐卫在资政殿一番言语,又让这些人觉得徐卫有些张扬,甚至还有轻视文臣的迹象。这让他们很不痛快,尤其是当日在殿上受到徐卫质问的那几个。
不过,正在他们发牢骚的时候,殊不知祸事就要来了。对于魏师逊,郑仲熊等在殿上为难徐卫的大臣,徐良十分不满!当然,一来是因为他和徐九是堂兄弟,更主要的,是这几个明目张胆,旗帜鲜明地反对他本人!于是,事后他便开始琢磨,要将魏师逊郑仲熊等几个主要人物贬出朝廷,弄到地方上去。
然而此时,秦桧出来劝止,说是眼下大战在即,不宜处置朝臣,有什么事等到将来仗打完了再说。而且,你如果现在就将这几个贬出中枢,难免让人认为这是在替徐郡王出气,对相公你和徐郡王的影响都不太好。徐良这才暂时作罢,一门心思放在北伐上来!!~!
第七百四十七章
“徐相,我真不是说笑距离八月发兵也期已经不这,我真得赶紧回去”徐卫再次申明自己的意见尽管,因为他的一番言语,临门一脚地促成了北伐但他并不为此感到高兴,以他武臣的立场来说,大战在即的情况下,将方面统帅征召入朝,这是一种极不妥当的作法尽管,看起来似乎很有必要如果换成旁人也就算了,徐良走出身在行伍世家,他不是纯粹的文臣,他懂得军事
“我知道,我晓得,你稍安勿躁”徐良端起茶杯,悠闲地拿杯盖汤着茶末,似乎并没有把堂弟的不满当回事
徐卫对他这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很不爽,但没奈何,于公他是宰相,于私又是兄长,紫金虎只得换了个话题:“朝廷决定怎么打?”
“淮西军攻淮东,神武前军和神武后军攻中原,西军进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