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5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洪承畴是不会就此罢手,毕竟他今年才五十二岁,远远还没有到告老还乡的时侯,也不甘心永远背负着一个叛臣的名衔终老一生。他心里也清楚,自己被罢职,不过是多尔衮为了一时平息众大臣的怨气,而清廷一定不会满足于划江而止,南北对持,如果是一意要进取江南之地,统一天下,那么也就一定离不开自己,因此自已就必定会有被重新启用的那一天。

同时洪承畴每天也是潜心总结这一样南征的经验,仔细研究商毅的用兵之道,思考应对的办法,也下一次被启用的时候,做好准备。

但在回府才一个多月,就被多尔衮招回北京,洪承畴也不禁觉得有些意外,这也太快了一点,多尔衮可不是这样沉不住气的人,不过他还是不敢怠慢,立刻换好了衣服,随来使赶回了北京。

────────分割线─────────分割线────────

其实多尔衮本来也不打算这么快就招洪承畴回京,至少也该先把他凉半年再说,只是现在事情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多尔衮才急招洪承畴进京来。

现在让多尔衮头疼的事情可不少,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问题,毕竟清廷的领土一下子扩大的几十倍,其他民事、民生、政体等等方面,都有一大堆。

首先是满八旗民众、贵族的安置问题。

在清廷入关之后,满族人口,八旗的各户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但却引发了一糸列社会经济问题,因为八旗是一个耕战结合,军民政一体的制度,旗兵的武器、盔甲、马匹还有自己的包衣和跟役的装备费用,都是由自己来承担,而八旗各户的土地都在关外,在关内可没有土地,也就无法进行耕作,别说打仗,连生计也都难以维持,总不能是种地在关外,打仗在关内吧。

因此为了解决八旗民众的生计问题,安置满族闲散人口,多尔衮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颁布了“圈地令”,在北京附近的地区进行圈地。

“圈地令”在表面上是冠冕堂皇,要求八旗各户圈占的是战争留下的无主空地,然而,实际上被圈占的,都是有人耕种的良田沃土。而到了当年十二月,北京附近的土地几乎都被八旗各户圈占完了。结果致使北京附近的大批农民无所依傍、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绝大部份农民为了生计,只好被直接转化为八旗各户的包衣。

而一些汉族百姓为了保障自己的土地被圈之后,不置于无力生存,只好主动将自己的土地投充到八旗各户名下,为八旗权贵们耕地服役,以保障自己有地可种,能够维持生计,这种行为被称为 “带地投充”。

但很快“带地投充” 的性质就变了,为了在圈地的范围以外掠夺土地,八旗各户又强迫有土地又不属于圈地范围的百姓“带地投充”,再次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按八旗制度,包衣是没有人生自由的,主人对自已的包衣可以随意的买卖,惩罚、甚至是打杀。因此也造成了投充的包衣大量逃亡。而包衣逃亡了,圈来的地也就没人耕种了,因此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到了现在,满族贵权几乎己经全部都入关了,北京附近的土地己经全部都被圈完了,但绝大多数的满族权贵还不满足,因此要求扩大圈地范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同时由于这次南征,满八旗的伤亡极大,各旗都需要补充,甚致还有人提出,扩编八旗的决定,理由是现在南明已经坐稳了南方,未来还有不少征战,因此以现在的八旗目前三百零九个牛录的规模,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有人建议,将满八旗扩大为五到六百个牛录的规模,而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足够的兵力来源。

但扩旗势必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扩大到多少,而各旗又当如何分配扩充的牛录,新的牛录来源,还有扩旗之后的圈地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北方的汉族世家大族、士大夫等人有大半都选择投靠清廷。而清廷为了维护自己在关内的统制,也不得不启用汉族官员,毕竟这批人在治理地方,处理政务方面比满人都强得多。这一来也造成了大量的汉族官员进入清廷,也引起了不少八旗权贵的紧张,因此在朝廷里要求禁止启用汉官,或是只启用关外的汉族人为官。同时还要求所有汉族人全都薙发梳辫,改习满族风俗。

而汉族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在新朝廷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不仅要求清廷尊孔崇孟,作为朝廷正统,反对剃发,而且还拼命鼓吹满汉一体,对满汉各族应当一视同仁等等。

现在多尔衮是清廷实际上的统制者,这么多事情自然也都要事事过问,劳心费力,因此也希望洪承畴能够帮自己分担一些军务。让自己能够多抽时间,来处理政务。多铎、阿济格等人虽然都能征惯战,但都只是一勇之夫,缺乏大局应变之力,在这方面洪承畴显然要善长得多,另外洪承畴是汉臣,不可能借机独揽军权,让他来处理军务,自己也能放心。

因此洪承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多尔衮招回北京的。

进宫参见了多尔衮之后,多尔衮才道:“洪卿,上一次把你罢职,实在是因为形势所迫,我也是不得己而为之,还请你能够体谅一二。”

洪承畴忙道:“那里,都是微臣无能,不但帮不了豫郡王,进取江南之地,反而损兵折将,挫我大清的锐气,辱摄政王之声威,实在是罪有应得,又岂敢怪怨摄政王。”

多尔衮摇了摇头,道:“老洪啊,场面说就不用多说了,我这次招你回来,不用说你也该清楚,就是为了收取江南,平定天下的事情,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听说这一个月以来,你都是在家里看书钓鱼,总不该是这么胡乱的混了一个月吧。”

洪承畴笑道:“臣岂敢不以国事为重,平南大计,臣早己想好,只要摄政王能依此而行,快则三年,迟则五年,必可进取江南之地,统一天下。” 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了一本册子,双手举过头顶。

多尔衮只是说了一句:“需要三年吗?” 然后伸手接过了册子,打开观看。

 第一七六章 平南四策

洪承畴的平南之策大体可分四条:

第一条就是休养生息。 /因为清廷虽然占据了大半中国,但北方己经屡遭刀兵之苦,十分萧条,而现在南方也不可猝得,无法从漕运中得到补充,因此只能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生产、招集流亡人口、鼓励垦荒,轻徭薄赋,以积累国力。同时也缓和满汉对立情绪,这不仅仅是为了平定南方,就是统一了天下之后,对于稳困清廷的统治,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洪承畴所说,快则三年,迟则五年的期限,也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条而言。

第二条是整顿军队。洪承畴到是认为满汉八旗不应当扩军,只用补充缺额,维持现况就足够了。而且满八旗的战斗力己足够强,汉军八旗也尚可,但随军的包衣、跟役却是参差不齐,在战场上很容易扯后腿,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在征调入伍之后,也应该统一编制调动。另外就是降军完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应该从中选其精壮者,重新编制; 然后加以训练,方可大用。

第三条是制造火器。通过这一次江淮之战,商家军使用的火器种类繁多,威力巨大,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这也是清军南征失利的一个重大原因。不过商家军的火器,大多数都是可以仿制的,因此清军也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火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西洋人购买,或请西洋人帮忙监造,并且扩大火器部队,建立一支以使用火铳为主,辅以其他火器的专业部队,来和商家军的火器对抗。

第四条是加强间报。向南方派遣大量细作人员,刺探军计消息,离间刺杀收买威吓,并且重点在于挑拨南京朝廷与商毅,南京朝廷与李自成,商毅与李自成等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挑动南方发动内战是最好也不过。就算不能挑动南方内战,也可以使南明朝廷离心离德,内耗不止,最终自然是让清廷从中牟利。

多尔衮十分认真的看完了洪承畴所写的这份平南四策。对其中有些赞同,有些不以为然,有些甚至十分反感,当然还有一些也颇为无奈。

比如洪承畴所列的第一条,虽然没有明说,但隐隐就含有反对圈地令,要求满汉平等的意思,但在多尔衮看来,圈地是为了安置八旗子弟,使其能够安心打仗,毕竟清廷的统治基础就是八旗,而满汉平等,更不可能,满人才多少,汉人有多少,如果实行满汉平等,岂不是把满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又还给汉人了吗?因此休养生息到还可行,但什么反对圈地、满汉平等这些主张,是万万不可行的。

而洪承畴要求发展火器,多尔衮颇觉无奈,其实他到是也有这种想法,不过实施起来,却有重重耐顾虑,一个是来自八旗内部的反对,只要是没有和商家军交过战的八旗权贵,都认为只有骑射之技才是战场的正途,而火器仍是傍们之术,因此坚决反对扩大火器队伍。另外也有人担心,一但扩大火器队伍,势必使汉军的势力扩大,危胁到满军的地位。

不过洪承畴建议整顿军队,加强用间,多尔衮到是极为赞成,而且也正在做,现在多尔衮就在组建三大营,从八旗中选出强壮技精者入营,以取代过去的八旗兵制。同时也在向南方派遣了大量细作人员。

但总体来说,洪承畴的这份平南四策确实是极有见地,如果依计而行,三五年内,确实有可能统一天下,如果不是多尔衮己经早有预案,也许就辨用了洪承畴的建议,耐心的等上三五年。但现在……

多尔衮把洪承畴写的折本放在桌案上,微微一笑,道:“老洪,你的法子很不错,都是老成持重之见,不过废时太久了,三五年的时间,只怕是太长了吧。”

洪承畴道:“统一天下,岂是一朝一夕间之事,历朝历代,莫不穷十数年之力,若是真能以三五年而功成,仍何其幸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