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陆海巨宦-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日千里。

因应这种大规模地粮食海运。从十几年前开始。大员和闽南粤东地船厂就已逐步在改善福船。并从中展出一种专门针对运粮地“大粮船”来。大粮船地特点是用人少。容量大。平稳安全。而且船舱有种种防潮设置。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转向笨拙。而且航也不够快。完全无法用于战斗。是一种必须在安全航线中才能使用地船只。

靠着数以千计地大粮船。南洋地大米顺着季风。从吕宋直接运到泉州、上海、天津。再从这三个港口转运各地。提供着足以供数百万生活地粮食。

然而正德八年第一季占城稻熟了以后。粮商们却烦恼了起来。以往南洋还被中国势力、欧洲势力、回回势力、本土土著势力切割得七零八落时。出于备战等需要。粮食消耗甚大。如今泛南海地区基本统一。境内兵事消歇。农事大兴。南洋地区地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顶点。光靠几十座大大小小港口城市地日常消耗。根本不足以抵消这庞大地产能。所谓谷贱伤农。这次地丰收先伤到地却是粮商。

他们纷纷驱舟北上。都把希望寄托在大明帝国大6地区地内需上。偏偏这一年大明各地地收成又都不错。因此粮食运来了。却找不到大买家。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陈羽霆一北一南同时建议启用平准机制。以不甚低地价钱收购粮食。以避免大量粮商破产。累及民生。

朝中曾有大臣反对这样做。认为那些粮商。破产就破产去。何必动用朝廷银两来救。但这言论却被次辅高拱吹着胡子顶了回去:“真是鼠目寸光之辈!竟然说出这等话来!今年若是让这些商家大亏。明年还有谁会从南洋运粮北上?这些商家不肯运粮来。那还让我们派船只去南洋诸岛搬运不成?”

要知靠着商人贸易来达成物资流动,比起靠政府征敛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这样的经济原理,高拱张居正却也深知。因为利用地方上的价格差,调动商人的积极性以节省官方费用,原是大明固有的手段,百余年来西北诸边的粮饷,靠的就是朱元璋利用商人运粮前往西北的旧制,

高拱把那个大臣骂得低头无语,自此再无人敢说不救市。

这时夏税已经收起来,太仓正有钱,但张居正为防一次性用钱太多,若把太仓掏空了,万一再出什么大事,缓急之际无以应变,便仿市舶司总署的“债押”,行粮押,凡愿意拿现银者,将粮食卖给政府以后,只得其值九成五,但若愿意领“粮押”者,待秋税过后再来

可以多得半成红利。

那些谨慎的粮商,便宁愿要现银,也有贪图这半成红利的,便领了粮押。自徐阶执政以来,大明朝廷信誉已变得极佳,许多商人都认为朝廷的许诺颇为可靠。

可是由于这次运来的谷物实在太多,官府纳粮只纳了第一轮,就把上海和天津的所有粮仓都填满了,若要通过上海天津转运到其它城市,那么又要多一层内6运输,于是张居正赶紧下令,要其余船只在交割完买卖之后,便分别开赴辽东复州、山海关、登州、海州、通州、嘉兴、杭州、宁波、温州、泉州、漳州、潮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就地存粮。

饶是如此,在将这些港城仓库填满以后,后续的大粮船还是源源不断地开来,这时张居正已经出了三百万两的粮押,徐阶对阻止他说:“不能再买了!今年太仓夏税收入不过五百万两,你一下就用去了一百万两现银,再加上三百万两的粮押,若再进粮,眼下无事,等到秋税时分,那些商人都拿着债押来讨钱时,户部怕承担不起!”

张居正无法,便逐步压低购入粮价,将之压到与市面上私商开出来的价位差不多时,那些大粮商便非但无利可图,反而面临蚀本的局面。

那些已经将粮食脱手的暗自庆幸,尚未脱手的聚在上海港内叫苦连天:“朝廷怎么可以不管我们!朝廷怎么可以不管我们!”

李彦直正在上海调兵遣将,听到消息后,心道:“这批粮食,倒也另有用处!”便叫来刘洗,道:“你去让那些粮商不要吵!”

刘洗皱眉道:“都督,别的事情我不敢推脱,可是这事却着实难办!那些人眼看都是要破产了的,哪里能不嚷嚷?”

李彦直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说:“叫他们忍忍,这些粮食,回头我会叫他们有销路的。”

刘洗眼睛一亮:“都督有办法帮他们销出去?”

李彦直却笑而不答,刘洗跟随他日久,马上便会意了,当晚便去放出小道消息,市面一经传闻,那些粮商果然就都不嚷嚷了,有的道:“听说镇海公要买咱们的粮食。”

但也有人不信:“嗨!那不可能!”

“怎么不可能!”有收到“内部消息”的行家道:“我听说了,张涛那家伙——就是海军都督府商老爷的大舅子,他因为来上海来得迟了,也积了许多粮食,没及时出放,本来愁得要命,就去找他的妹夫,结果你猜他妹夫说什么来着?”

“说什么?”

“嘿!不说了!”

哇的一下,众听众气得差点要围殴这欲言又止的家伙,只为他还有消息便忍了,软硬兼施地逼着他说。

那人被逼不过,才道:“我听说,张涛那姑爷对他道:‘莫着急,再忍忍,回头让船队跟在我们舰队后头,有你财的时候。’”

众人纷纷问:“那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

“这个,我就不敢乱说了,是什么意思,大家自己猜去。”

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消息,但众粮商经过求证以后现那个张涛真的没再到处找人卖粮了,反而捂紧了船舱,半斗不卖。不但是他,那些和海军都督府有些关系牵连的,也大都开始囤粮了。这样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没两天整个上海的粮市就大不一样了,甚至一些已经将粮食出手的商人,先前是庆幸,这会却有些后悔了。虽在丰收之余,但上海的粮价却暗中走向坚挺。

这些事情,对粮商来说乃是大事,对李彦直来说却只是一个插曲,他并未因此而影响动兵的计划。北海部分驻留舰队已并入上海海军都督府总舰队,澎湖方面的东海舰队也在吴平的率领下开到上海来待命。

就在这时,北面下来了一个人,却是王牧民派来的陈吉,他是先横渡黄海,到达登州后走6路南下,抵达通州时李彦直差不多就要扬帆了,听说他来,就知东海必然有新的形势,特意把日期延后两天。

徐元亮来道:“都督,兵贵神,如今拖了又拖,只怕会误事。”

李彦直却道:“现在早已过了该兵贵神的时候了。日本那边,该有什么消息传到也早该传到了。往后我们的行动,但以正为主,以奇为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料陈吉这次来,必有重大情报来告知!”

李彦直所料不差,陈吉果然带来了一个大消息:日本联军不顾大明的戒令,先打破了沉默,动兵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之九十八 英雄见(求月票)

新有点晚,因为改了好几次,又大段大段删除了上千T'多多支持。 

————————————————

织田信长组织起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队伍,从家将的眼光中,他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不信任,有着尾张傻瓜之称的他,其实尚未彻底完成对尾张国的统一,尽管他已经打败了族内的反对者织田信胜,暗杀了织田信行,又取得了柴田胜家等的支持,可这一切仍然未能让他建立起不倒的威望。

大明的崛起,让华人的势力远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影响到了日本近畿地区,这次反攻华人的大联盟,从四五年前就已开始密谋,两年前基本成型,去年正式动,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早已改变,织田信长的岳父、承担此次“西征”大量后勤事务的斋藤道三也安然度过了骨肉相残的危机,成了织田信长活跃的背后力量。

“不过,要在战国扬立威名,还是得靠自己!”

作为“西征”诸侯中的年轻人,他在战前的许多议论并不为大部分年长的大名所重视——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傻瓜青年的谬论,只有两个人是真正看重他的意见,一个是斋藤道三,一个是毛利元就。

斋藤道三认同织田信长的许多想法,在诸侯当中,织田信长人微言轻,但同样的话在斋藤道三口中说出来,便连三好长庆、今川义元等人也不能忽视:“大家尽管放心地打,大明的军队,不会一开始就介入的。”

“为什么?”三好长庆也不大明白,斋藤道三为什么会这么有把握。

“因为……”还有些冲动、不懂得收敛的织田信长要表他的意见,却被斋藤道三打断并把话头接过来:“因为对马岛的明军如果太早介入,那么得益最大的,将是玄灭,而不是他们。”

毛利元就听了斋藤道三这句话真是心有戚戚焉,不过他很敏锐地看了织田信长一眼,心中若有所思:“或许这个年轻人,将来会大有作为呢。”

这次日本诸侯动联军,主要是集结了近畿以及东海等诸侯的部队,总数接近六万人,在日本乃是罕见的军事大行动。由于感受到来自大明的压力,越后、信浓、甲斐诸国大名尽管离得太远,虽未能及时参加这次“西征”,但也都明确表示了对此次战事的支持。

破山在九州一带。拥军约有三万。就军队数量来说居于下风。但他却有本土作战地优势。

王牧民在对马岛地精锐不过一万。虽然还有两三万朝鲜军队供他指挥。但王牧民现这帮朝鲜人积极性不高。不大靠得住。然而王牧民部人数虽少。但身经百战曾百胜。且武器装备又胜过倭军与破山。因此此刻西日本竟是三军鼎立地局势。

“所以。”斋藤道三替诸侯分析说:“玄灭和尚现在一定会想着利用对马岛地明军来消耗我们地力量。等我们打得都筋疲力尽了。他就好来坐收渔人之利。但是对马岛明军地领王牧民。我和他打过交道。知道这人不是愚蠢之徒。他一定不会上当地——他不上当。我们就有了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