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虬髯汉子看看左近无人注意自己,便斜过身子对这人低声道:“光叹气有啥用?要俺说,这事还是早点给王宣政说清楚为好,否则日后追究起来,怕是要治你个知情不举的罪过!”
    “嘘!小声些!那可是俺阿翁阿娘,俺……”说到此处,这人又是连连叹气,愁容满面。
    这人姓黄,是文聘麾下刀盾营的一名伍长,那姓李的虬髯汉子与他是同乡,又是从小一起玩的伙伴,也是刀盾营中的什长。因黄伍长家中遭了水中,他父亲见收成太少,若是还守着那几十亩地来年也未必能落到多少,便带着全家老小投了当地大族当荫户。前些日子偷偷小儿子来见黄伍长,说的正是此事。
    荆州自推行新政以来,对于户籍管理尤其严厉,这样放弃田亩托庇大族当荫户,是官府绝不容忍的。黄伍长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可让他去举告父母,他又怎能做得出来?
    别说如今这个年代,便是几百年,一千年后,一场天灾都能让普通农家卖儿卖女,祖传的良田落入那些地主手中。其实说起来,还是因为此时的农业水平比较低,单亩产量上不去。而大族人家的庄园却能比较好的组织荫户进行合作,合理安排种植、纺织、养殖以及渔猎等生产,所以在面对天灾时,抵抗力便比一般的自耕农要强一些。黄家以前就是那家大族的荫户,因推行新政之故脱离了大族,入了民籍,如今再度投奔老主家,打定主意当逃户了。
    “即便你不举告,难道官府就查不出来?俺是这么想的,你去将此事告知王宣政,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若王宣政有办法解决自然最好,即便他也无能为力,想来你去代家人自首,也能落个从宽处置不是?”李什长看相貌颇为粗豪,不过心思倒是颇为细密。黄什长家中遭灾,他家又何尝不是?不过他是个会过日子的人,这些年攒了些钱帛,使人捎回家后,想来当能支持到明年秋收。
    黄伍长打仗是把好手,可遇到这种事却束手无策,完全没了主意,这会儿听了好友的话,不由有些意动,正犹豫挣扎间,却听李什长大声道:“王宣政来的正好!俺这兄弟有事要找宣政咧!”
    王宣政年纪不大,二十出头的样子,闻言笑眯眯的走了过来,在黄伍长身边挤着盘膝坐下,扭头问道:“你不来找,我也是要找你的!”
    若非被李什长搂着肩膀,黄伍长都能吓得跳起来,脸上顿时变得苍白一片,心中暗自嘀咕:莫非官府已经知道了?可看王宣政这模样,也不像啊?
    “看你这几天愁容满面的,是不是家里遇上啥难事了?”王宣政笑道:“有啥事就说,总这么憋着可不成。”
    黄伍长一咬牙,将自己家中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王宣政听了之后微微蹙眉,低声自语道:“原来不止一家如此啊……”
    “怎么,还有别家也是如此吗?”李什长探头问道。
    王宣政点头道:“因此次水灾,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少。”他想了想,对黄伍长说道:“你也不必太过担心,现在出现这么多逃户,固然是有水灾的缘故,但想来大将军总有办法解决。至于你家中之事,最好还是回去劝说令尊,脱籍弃田,总是与法令不合。”他们这些出身少年部曲的人,对刘琮总有一种莫名的信服,在他们看来这天下就没有大将军解决不了的难题。
    黄伍长说出此事之后便不那么纠结了,点头道:“明日俺便告假,回家好生劝说阿翁。”
    待刘琮得知因水灾而出现大量逃户的情况时,已经是返回襄阳后的数日了。这倒不是王宣政等人懈怠,而是有关各方都在进行统计,直到拿出了确切数字,并拟定了数条建议之后,才上报给刘琮。
    越是遭受灾害严重的地方,出现脱籍弃田的情况便越多。这让刘琮有些始料未及,谁不愿意拥有自己的田地,而一定要去给别人当佃户呢?其实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南阳推行新政的时候,背后有整个荆州的财力物力支持,所以那时候的南阳百姓能够从官府得到很大帮助,而且当时南阳人口中来自外地的流民,占了很大一部分。
    因分户籍之故,流民本身以宗族乡土集合而成的集团便被分离打散,在没有南阳世家大族敢私自招纳的时候,他们唯有依靠官府才能得以生存,加上南阳各地大兴水利,又率先推广普及铁质农具,使得自耕农经济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当这样的政策在整个荆州推行开来,便会遇到许多以前所未曾遇到的问题。这和人们当时的观念、农耕水平等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天灾**也还罢了,一旦遇到今年这种大面积的水灾,各种积累的小问题便爆发出来,最终形成了大量户口放弃户籍,放弃田地再度投入大族的怀抱。
    实际上现在荆州是庄园经济与小农经济并行,但相比之下以自耕农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在这个时代是非常脆弱的。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扭转,只怕这两年来的辛苦,都会成为无用功。
    对此刘琦颇为自责,他语气低沉的说道:“出现如此多的逃户,吾难辞其咎,想来定然是哪里做的不对,以至于形成眼下这种局面。”
    “不,此事与兄长无关。”刘琮自几案后起身,对刘琦说道:“逃户且让他们逃便是了,只是却不能成为大族荫户!该缴的赋税该派的徭役,断不可少。那些大族又不是不会算账,到时自己就要将人赶出来。”
    刘琦没想到刘琮竟然是这个打算,皱眉道:“如此,小民如何得安?”
    “放心吧,只要新政不废,大族也好小民也罢,早晚会老实安分的。”刘琮微微一笑,信心十足的对刘琦说道。
    话虽如此,刘琮却还是要想办法遏制住这股脱籍弃田之风。
    此事关系重大,远非脱籍弃田等表象这么简单。
    
   

第301章 自有办法令归去
    庄园经济是不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在刘琮看来,是,也不是。
    世家大族是不是一定会成为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在刘琮看来,同样是,也同样不全是。
    在战乱频仍的地区,庄园不仅仅是生产物资之地,更是防御外敌之所,坞堡坚固,部曲过万的世家大族,可以很好的保护托庇其中的佃客荫户。通过他们的合理组织,又能最大化的利用人力优势,进行各种生产劳动,从而获得较高的收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但是荆、扬、交三州相比北方气候温暖,水系众多,适宜耕种的良田更多。后世所言“湖广熟,天下足”指的正是荆州,而“苏湖熟,天下足”又正是扬州。刘琮知道之所以目前自耕农的处境看起来不如给大族当佃户,主因在于这场天灾,次要原因才是耕种水平落后,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等等。随着铁质农具的推广和普及,北方流民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用不了多久,自耕农经济就会成型并且逐步发展,直至完善起来。
    刘琮为何要逆流而动?难道天生和世家大族有仇?非也!他这么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虽然出身于世纪大族,但刘琮要的却是集权而非与世家大族分权。他很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放之当下,庄园经济便是世家大族的基础。占山固泽,良田万顷,坞堡高耸武备充足,关上门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小王国,这样的世家大族刘琮能放心吗?就算刘琮放心,这种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甘于在集权统治之下?或者就不想起而代之?
    就拿曹魏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曹操是当时两汉魏晋南北朝少有的打破高门大族垄断的人,然而最终却被世家豪族的代表司马氏所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强势如曹操,他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唯才是举”,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高门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但他死后呢?曹丕不也得接受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妥协换取了代汉的成功,把选拔官员的权力还给了士族集团。若非如此,曹丕也不会最终被架空,皇权成为了象征而已。
    不过世家大族也并非一定会是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关键是如何将他们的利益,与集权的利益相结合,使得他们心甘情愿的给自己挖掘坟墓。
    当然这种手段,必须是温和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好在刘琮认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设想的蓝图。他所推行的新政,从方方面面组成了一张大网,户籍制度也好,军队制度也罢,甚至农业方面向自耕农的倾斜支持,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敢于反抗的被血腥镇压,合作顺从的给予相应回报,南阳新政的成功多半来自于此。
    分化使其不能凝聚起来与自己对抗,拉拢则在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更加削弱了可能存在的敌对势力。对于世家大族的警惕和防范,刘琮几乎有种本能的敏感。通过攻伐江东,荆州世家大族在短期内成功的与刘琮融为一体,不仅仅刘琮在攻取江东中获益,世家大族如文、黄、庞等哪个又未曾从中收益呢?
    如今逃户多投奔到高门大族,以人身自由为代价,希望免除赋税和徭役,对于刘琮来说,这是在挖自己的墙脚。
    这种情况为何一直迟迟没有上报?刘琮对此心知肚明。开玩笑,若不是杜袭、裴潜等流民系的官员发现之后进行调查,难道指望蒯越他们主动承认吗?
    对于脱籍弃田的逃户,主管司法的司马芝建议大索追拿,并对容留荫户之大族处于重罚。
    刘琮没打算这么办,如若按照司马芝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这是刘琮目前所竭力避免的。现在他要将内部拧成一股绳,就不能用如此明显的打击方式来对付世家大族。
    不过刘琮也不打算就这么听之任之。否则户籍制度很快就将变成一纸空文,大伙儿最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连续与蒯越、杜袭、裴潜等人商议之后,没过多久刘琮便颁发了几道政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