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三年里,别人或许会翻翻《孙子兵法》,或者“曾胡治兵语录”,可他对这些本本上的东西从无兴趣。

老李爱的就一样,那就是梁山好汉们个个热衷的——“使得些好拳棒”,因此还得个绰号:李猛仔。

李猛仔一生,打了无数的仗,上马杀贼自然不在话下,下马草军书就不行了,稍为像样一点的文字稿都得帐下的文书替他起草。

据他自己说,当初北伐时和蒋介石结拜,他迟迟未将自己的盟帖换给对方。

不换,不是摆架子,而是按照规矩,得在帖子上给对方写一首盟诗。一首诗一共四个句子,但老李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一句,又不好意思连这个都让文书代劳,最后实在没办法,就干脆把蒋介石送给他的那首盟诗照抄了上去。

蒋、冯、阎、李,论文化水平,蒋介石和阎锡山可算是一拨的,属于那个时代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李宗仁则跟冯玉祥基本一个档次,都是当兵出身的大老粗。

白崇禧曾对冯、李二人有一个很中肯的评价,即:冯善练兵,李善用兵。

“小诸葛”在单独用兵方面并不出色,但作为参谋人才,却堪称优秀,他一眼就能看出两位老大的特点和长处。

练兵,讲的是“亲爱精诚,赏罚分明”,在这方面,老冯确实用尽心思,所以他才能一手调教出可与中央军叫板的老西北军,也才带得出那么多能征惯战的威龙猛将,这可都不是吹的。

然而,与练兵的本事相比,老冯在用兵上就要差得多了,当然不是说他不会打仗,只是到了全面抗战阶段,各人的能量级数都得成倍提高,在内战中还能凑合的,此时就可能显得比较吃力了。

蒋介石是帅,统筹的是大略方针,其余三个人一个个试,阎锡山统领二战区,自己都感到力不能支,冯玉祥掌握六战区,到最后连战区都给撤了,于是哥仨就只剩下了一个李宗仁。

像白崇禧说的那样,内战时期,老李在打仗方面就颇有一套,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只有外战中拥有实际战绩,才能说明你是否真的有两下子。

李宗仁很想告诉别人自己有两下子,可是刚刚上任就碰了壁,这个让他碰壁的人便是原来的山东诸侯韩复榘。

韩复榘不肯进第六战区,而宁愿进第五战区,李宗仁起初对此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的五战区规模不大,尤其缺少有实力的部队和战将,韩复榘当年位列老西北军最能打仗的“韩石二孙”之首位,连孙连仲都望尘莫及,加上他控制的山东实为五战区核心,有此人相助,想来今后必能有所成就。

韩还没来拜见李,李先去看望韩了,没办法,穷领导在富下级面前有时也得表现主动一点,适当弯一弯腰也是必要的。

此前,由于一北一南,两人从未谋面,而李宗仁眼里的韩复榘,虽然识字不多,但人倒生得颇周全,甚至还算得上“俊俏”,真个是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不似军人,俨然一个摇纸扇的白面书生。

初次见面,又是名义上的上司,所以韩复榘算是给足面子,听任老李滔滔不绝地在那里吹了一晚上。

李宗仁虽不爱读书,但生平一大嗜好就是聊天,喜欢纵论天下大事,到老了都是如此,以至于在美国做寓公时,实在没人好聊,只能跟一帮家庭主妇去“谈国事”了。

斗室之中,老李分析抗战形势,讲解抗战道理,海阔天空地一通发挥,最后越讲越兴奋,而韩复榘也听得聚精会神,一副若有所悟的神情。

这个晚上真是过瘾。

第二天一早谈正事,李宗仁拿出了早就拟好的五战区作战计划。

韩复榘接过一看,却立刻变了脸。

计划上写着,假如山东大城市守不住,希望鲁军就近进入沂蒙山区,跟鬼子打游击,以使其不能尽速南下。

韩复榘当场把计划书往桌上一摔,你这拟的算什么狗屁东西,眼看南京不守,日军从南面都快打到安徽蚌埠了,北面日军要是再一过黄河,两边一挤,我在山里面吃什么,喝什么?

依我看,你们这是想拿我们鲁军送礼,当牺牲品!

李宗仁来济南,本来还是端着一点“李长官”的架子的,没想到作为下属的韩复榘会说来就来,说骂就骂,连起码的面子都不给,顿时被呛得面红耳赤,连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了。

俗话说得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老李骨子里其实也是粗人一个,可碰到更粗俗的韩复榘,他也无语了。

真个是心有所冀而来,灰头土脸而去。

自此,李宗仁脑海里的韩复榘,就再也不是那个孺子可教的白面书生了,而是变成了不可理喻的老兵痞。

但是韩复榘其实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在某些方面,他比宋哲元的头脑都灵活。

“七七事变”前后,他曾派人去北平打探动静。去的人用电话向他报告:秦德纯表示,日本人愿意谈判,也不想扩大事态。

当时他就在电话里笑了,并且断定平津难保。

什么愿意谈判,不过是日本人使出的缓兵之计罢了,依我看,他们不拿下北平是绝不肯善罢甘休的。到这个时候,宋哲元还心存侥幸和幻想,真是愚笨至极。

后来听到蒋介石要进行南京保卫战,他又笑了,这些南方人,他们以为南京能守得住吗?

在韩复榘眼里,宋哲元笨,蒋介石蠢,只有他最聪明。

可是他却聪明得过了头。

一开始他对抗战还算是有所准备的,看到北平不保,他害怕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也要重蹈覆辙,于是早早就催促日侨归国,并且作出了像阎锡山那样与日本人大打一场的架势。

在华北以“宋阎韩”为主的三角势力范围中,韩复榘和山东也一直是日本“华北工作”突破的重点,所以韩复榘心里在想什么,私底下的小算盘打到哪个位置,日本人都有数得很。

他们故意向韩复榘透出风声,说日本意不在山东——最多从你这里经过一下,连长久驻留的想法都没有。

韩复榘思前想后,权衡利弊,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避战保鲁。

汉奸是绝不能做的,但如果在此前提下,还可以保住自己的地盘和枪杆子,岂不两全其美。

这个貌似聪明,其实脑子一团糨糊的家伙终于走出了第一个昏着。

蒋介石察觉到韩复榘对抗战不太积极,曾找他到南京谈话。

关于是否要抗战到底,蒋介石说,我的意思,你应该完全明白的。

韩复榘却装傻充愣,回来后,便到处对别人说,我明白什么,我什么也不明白啊,我这趟出来,可谓是糊里糊涂去南京,糊里糊涂回济南。

你们问我蒋介石有无抗战决心,我告诉你们,丁点没有!

直到战火燃烧到了山东德州,韩复榘才猛醒过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这个“第一聪明人”一般无二地上了日本人的当,避战避战,避到整个山东省都快要保不住了。

“七七事变”,宋哲元虽也有过犹豫彷徨,但那里面还有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内部原因,而且后期在保卫平津,与日本人作战方面是颇有决心和勇气的。

可是韩复榘这时却还一个劲儿在往后退,竟然指望着靠别人帮他保山东。

宋哲元在前面打,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命令韩复榘上去接应,韩复榘说什么,他说我是五战区的人,防区在鲁东胶济线一带,津浦线上的宋哲元跟我搭什么界,不去!

冯玉祥无法,只得转报蒋介石,后者从南京连发电报,又骗又哄又吓,韩复榘这才硬着头皮,率鲁军进入津浦线。

韩复榘起初笑宋笑蒋,以为都不如他,29军和中央军似乎也不及鲁军,起初战场的变化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亲率鲁军只一个反攻,就冲进了德州。

原来胜仗这么好打,宋哲元辈真的是太没用了。

可是还没等韩复榘笑够,日军就一个反包围,把鲁军给围了起来。

好打?不过是先给你尝个小甜头罢了。

德州一战,韩复榘差点被俘。

经此一劫,他总算明白了,原来这个世上,谁都不比谁差多少,一旁看着轻松,等到你自己上阵,未必就如人家。

在亲眼目睹日本人确实如狼似虎,比传说中还要凶猛之后,韩复榘连保住山东地盘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了。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然地盘保不住,那就保枪杆子吧。≮我们备用网址:≯

内战经验告诉他,地盘与枪杆子都很重要,但倘若一定要有取有舍,则孰如舍地盘而取枪杆。

道理很简单,没了地盘,只要有枪在手,迟早还能获得新的地盘,但假如无枪,地盘是肯定无保障的,迟早会被别人抢去,那就真正人财两空,一无所有了。

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原大战。那一场大战下来,还能保得人枪的,都能勉强爬上岸,打得一个不剩的,就只能喝着水,咕嘟咕嘟直接沉到水里面去了。

韩复榘从避战保鲁一下子退到了避战保鲁军。

他急着要跑路,但一时间又脱不了身,原因倒不是怕蒋介石或者李宗仁拦着,而是日本人不给他这个机会。

当时山东面临的形势是,日军还没有渡过黄河,也未从胶东沿海或青岛登陆。

迟迟不渡黄河,不是因为鲁军挡在那里过不来,而是双方在谈价码。

出面谈价的本来是华北老特务土肥原。土肥原当年纵横华北,人脉十分深厚,在他提出的洽谈名单上,不仅有韩复榘,还有石友三、万福麟,甚至于商震。

这些所谓的华北实力派皆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高手,他们也都曾向土肥原做过“恭顺”的表示,其中万福麟还按照土肥原的要求,暗中一退再退,屡屡回避作战,这也是津浦线战场为什么一败再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29章 可怕的秘密(2)

不过,你要他们现在就明着做汉奸,那个压力就太大了,谁也不愿意,最多是你不打我,我不打你。

土肥原潜入中国内地多年,熟悉这里的人情世故,知道不能将这批人逼得太急,但是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却认为应一竿子到底:要么做汉奸,要么投降,别无第二选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