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光熹-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刘谦这厮确实想尽情品尝,连孙策曹操都愿意放下英雄气概的小美人胚子,不过还是忍住几分不舍,很有礼节的放开了大乔。

不是这厮心肠真有这么纯洁,而是这厮发现了人家家长来了。

可能乔玄为人对子女非常严格,大乔没有选择最大的依靠乔玄,反而低着头娇羞地抱住乔玄身旁的妹妹小乔,小脑袋伏在妹妹脑袋后边,红着脸再也不抬头。而小乔则扑闪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撅着小嘴不断审视着道貌岸然的刘谦,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乔玄的脸色有些不好看,可也并没有给刘谦脸色看,方才那一幕他也看的清楚,起因是大乔想要俯身行礼,想要俯身必须两只手臂撑地,而故事就发生在大乔弯腰伸手重心不稳的关键时刻,故而就证明这绝对是刘谦的无心之举。

乔玄上次将小姐妹花送回来,让乔玄对刘谦的印象不错,因此也没有难为刘谦,双方见礼之后闲聊两句,就带着小姐妹花告辞了,甚至连青衣人张帅的动向也没有询问半句。

出现了方才尴尬的一幕,心思重新活泛一些的刘谦立刻含笑作别,并且效仿古人,用送老朋友的礼节准备将乔玄送到看不见的地方。如果有人注意这厮肆意的眼光就能发现,这厮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某对小姐妹花的身上。

古代,大多情况下女孩子十五岁及笄,古代的年纪大多是虚岁,也就是女孩真实的年纪只有十四岁。大乔今年十二岁了,虚岁十三岁,再有两年就可以许配人家了。其实在古代很多女孩子十二三岁就出嫁了,特别是皇家,十三岁的皇后生孩子的大有人在,比如南北朝陈朝陈废帝就是十三岁当爸爸的,皇后当年也只有十三岁。

正因为古代女孩子出嫁的早,故而在大风气下一般的女孩比较早熟,大乔自然也属于其中之一。再有三年或者明年就可以出嫁的大乔,也很多次梦想过未来的夫君如何,不想今晚却被刘谦真真切切拥抱了,大乔对刘谦的印象很好,小女孩因为这一丝好感而顺其自然的想象一番她和刘谦的结合,越想越害羞,越想越忍不住回头看一眼刘谦。

回眸凝望。

良人淡笑挥手示意,街道上昏暗的灯光将良人衬托得更加高大。

在这个夏季的夜晚,大乔情窦初开了,她心醉了。良人高大含笑挥手的伟岸和多情,深深刻在了小女孩心中,成为小女孩以后无数日子中的回忆。

“哈哈哈哈一眼我愿意等待万年,有此回眸,此生值了。”

直到三人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的黑暗中,这厮心中叹息一声,这才想起他今晚出来的原因,顿时抖擞起精神,回到马车驾驶位置继续向前进发。

不久,刘谦从张帅口中得知了堵阳城政变的始末,刘谦不但为张帅的机智胆大高看两眼,更为张帅坦直的胸怀而欣赏不已。因为张帅对刘谦没有一点隐瞒,特意将他出发前他哥哥说过的话重点叙述一遍,阐明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大哥以生命敦促,他根本干不出这番壮举来。

“名垂司马公《史记》的张季公是你加先祖?”V!~!

四百四十四章 气质改变

出于xing格使然,刘谦喜欢光明磊落之人,张帅如此坦荡刘谦才会更加赏识他。另外,刘谦从张帅具有强烈的举荐之意中,又发现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个张帅居然是文景时期著名的廷尉张释之的后代。

张释之此人放在刘谦穿越之前,确实不知道家乡还出了这样一个名人,穿越之后,在葛玄督促下博览史书,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时,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张释之,南阳郡堵阳人,按照西汉前期的惯例,因为他排行第三,故而表字为季。初十年只作一个的骑郞,而后由袁盎举荐而见到汉文帝,汉文帝惜其才拜谒者仆she,随后迁廷尉。

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属于九卿之一。

张释之在做廷尉期间,处理了两宗大案子,而且这两个案子都和汉文帝有关,正因张释之不偏不倚秉公直断,为了维护法律而不惜得罪汉文帝的做法,为他在后世赢得了不朽的声名,成为了历代断案者的表率。

汉文帝一次出行,到达了长安北边的中渭桥,不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匹,差点让文帝受伤,文帝很生气,就让侍卫将那个男子捉住送到廷尉府。

张释之通过审理,得知这个男子听到皇帝出巡,就藏在桥下边回避天子车架,见中渭桥上没有动静就从桥下窜出来,不巧,正好赶上仪仗队前队刚过去,而皇帝的车架刚刚到桥边的紧要关头心导致文帝御车的马匹受惊,张释之只是按照律例罚些钱就将这个男子放了。

按照文帝的意思,此人要么是图谋不轨意图刺杀他,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利用马匹受惊而让文帝受伤,就是不死至少也要判个流刑。让文帝没想到的,这个张释之一点也不理解他的苦心,只是罚些钱就不了了之,于是很生气,下旨将张释之给叫了过来。

见到张释之,文帝就开始申斥张释之,张释之只好把事情的始末向文帝说了一遍。文帝明白其中缘由之后,尽管认为判流刑有些重,但是想到战马受惊他差点受伤,依然感到张释之的判罚过轻。

这时候,张释之说了句名流千古的话语。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这句话的意思说,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现在律例就是这样惩罚,而你却要加重惩罚,那么大汉律例还拿什么取信于民?你今天如果当场杀了那人也就算了,你既然将罪人送到我那里去,我就必须公事公办,廷尉是天下执行法律的领头人,如果廷尉不带头执法,天下执法者都会或加重或减轻刑罚,那样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感到无法可依。

汉文帝也是一代英明的帝王,深思一阵子后,叹口气说廷尉说得对,这件事就算完美的结束了。

张释之这番话是文献中首先提出天子与民同罪的思想,可以说开了法律人人平等的先河,张释之之后,虽然没有把这种法律精神原原本本的传承下去,不过也算是给中国人播种下思想的萌芽,让后代很多官员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

第二件事,张释之以他的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强面直对暴怒的皇帝依然不松口,这种不许以身护法的让张释之的名气大振远播天下。

上次事情过后不两年,有一个人偷了宗庙中神位前的yu环,可惜最后却事情败露,被文帝抓了起来,然后送到了张释之的廷尉府。张释之接到这个案子之后,非常重视,翻遍前代的各种案例,最后以偷盗宗庙器物的罪名判了这个人死刑。

张释之如此判案,以现代的眼光分析,实际上已经判得太重了,可是在天子一家独大的年代,天子代表且拥有整个江山的年代中,张释之如此判罚却不能让天子满意。

文帝又将张释之召进宫,见面就指责张释之道:“此人做事简直无法无天,竟然胆大到偷盗先帝宗庙中的东西,我将此人交给你的目的是想让你灭他九族,你倒好,你只会按照法律条文办案,这太过违背朕恭敬先帝的本意,陷朕于不孝之间。”

大汉以孝立国,正是汉文帝时期倡导兴旺起来的,为此文帝想在孝道上占据制高点,这也是文帝的难为之处。另外,在汉代,刘邦的宗庙是文帝时常拜祭的地方,更是以后历代天子祭祀的地方,加上汉代天子享受宗庙资格很严格,因此刘邦的宗庙很重要,至少对于文帝非常的重要,这也难怪文帝非常的生气。

可是,就在文帝非常生气的时候,张释之却说了一句隐晦的比喻,顿时让文帝哑口无言,然后在恼羞成怒之下,将张释之送到了张释之管理的大牢。

张释之如此说:“按照律例这样处罚已经够了,何况罪名相同,其犯下罪行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是要分别轻重处罚的。敢问陛下,时下已经偷盗宗庙器物判罚灭族之罪,那么如果有一个愚蠢之人跑到长陵挖了一捧土,那么陛下你该如何处罚呢?”

长陵是文帝老爸刘邦的陵墓,张释之比喻挖一捧土暗指有人挖掘盗窃刘邦的坟墓。尽管张释之是为了劝说文帝息怒,可是当着儿子的面说有人挖人家老爸的墓,也难怪文帝哑口无言的只有让宋张释之吃牢饭。

不过,张释之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好皇帝。事后,文帝气消了,可是为了一个孝字,就找老娘薄太后商量一番,争取老娘的意见。薄太后出身于动荡年代,深知秦朝的各种弊端,为人比较开明,明确支持张释之的意见。文帝见老娘点头,这才松口气,让张释之官复原职。

“听你这么说,你大哥张行在大汉律例上没少下功夫,那就先征辟到骠骑将军府做一个掾吏,等他身子好了我就委任他负责汉州军的军法官。”

刘谦回忆一番张释之生平壮举,暗暗思量张帅的大哥张行估计是个人才,不过谁让张行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刘谦只好先将张行调到骠骑将军府,观察一段时间后,然后根据真实能力委任。

“感谢骠骑将军器重家兄,属下相信家兄绝对不会辱没先祖之名。感谢骠骑将军方才的掩饰,属下要告辞了。”

张帅和刘谦的秦伟们都住在刘谦隔壁的几座院子中,并没有在骠骑将军府居住,他已经知道刘谦此行是去接主母马荷,也不敢在车上久待,眼见再转过一个路口就到袁隗府上,连忙向刘谦告辞。

刘谦也不留张帅,待张帅走远,又优哉游哉的驾车而行。

“主公,这个张帅身上有猫腻。”

典韦眼见刘谦对张帅全是欣赏之se,深怕刘谦误信遂善意提醒道。

“我知道,呵呵,如果我猜得不错,他以后能给我很大的助力。”

刘谦依旧淡淡的微笑着,双手微微抖动着马髻绳,很自信的回答典韦。

“主公知道咋回事?那个家伙可是啥也没说,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