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黄巢虽然攻破了潼关,但隋的潼关城与唐潼关城有着些微差别。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或许是因为黄河河水不停的冲刷,使得黄河南岸与潼关塬头之间可以东西通行,这样一来,长洛大道沿河边行进更为方便,所以不必再绕道塬上,因此潼关城遂北移到黄河岸边。当然,唐潼关城虽然变化,但隋潼关城的作用仍在,黄巢能破潼关,是因为唐将一时疏忽,忘记守卫禁沟,义军遂踏破禁沟,进而攻破唐潼关城,兵进长安。
可以说,只要在潼关城内设防,另在禁沟、潼水河谷出口驻扎重兵,隋军想要攻破潼关,无疑是痴人说梦。禁沟自潼关城南直通秦岭,长三十里,设有十二连城,连城里有兵百人,只要发现敌情,在城内土台点燃烽火;通报中军帐,再由中军帐点燃烽火通报潼关城,就可以相互呼应,而禁沟深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实为难以逾越的天堑,隋军如何能攻破?
这样的布防,是河东丢失之后,为了防备隋军的进攻,李建成与李渊、裴寂等大唐心腹,共同商量、研究了许久,倾长安的财力物力打造了这条牢固的防线。在防备如此森严的潼关城下,隋军就算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拿潼关毫无办法!退一步说,就算隋军能够攻下了潼关,也势必伤亡巨大,那么接下来的长安一战,就是唐军占优了!
潼关防守,历来是针对洛阳方面的政权,隋军若是攻不下长安,又怎么能守住潼关?守不住潼关,河东、武关的隋军就只能撤退,无功而返。这,就是关中的优越地势!古往今来,靠着他称帝的,或进兵中原的,不在少数。
正是有着这样的优越地势,李建成才有着极大的信心,认为他一定能够守住潼关,对于李建成来说,他反而是担心冯翊郡的战局,毕竟冯翊郡虽然有沙地、芦苇等天然地势,更有洛河、渭河两条天然河流的阻截,但相对而言,没有潼关、蓝田关的地势更加险要。
虽然在李建成的心中,认为隋军攻破潼关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是个生性谨慎之人,显然不会大意,与李元吉说的时候,就吩咐杨文幹、冯立等心腹,一定要小心谨慎,日夜不停的巡逻,保护好潼关,将隋军拒之于关外!
定鼎之章第二十五章潼关之战(中)
'奇·书·网'。电子书:2012…2…2623:29:14本章字数:5534
隋军五万大军,沿着洛阳,缓缓而行,在三日后到达了桃林,驻扎在桃林以西,准备攻打潼关。
“陛下,苏将军率兵三万,出了蒲津关,驻扎在朝邑县以东。”凌敬说的这个消息是苏定方快马传递而来的,经由位于河东的茅津渡到达河南,再从陕县传递而来。
“嗯,定方这一次有寻相、尉迟敬德相助,定能击败李瑗。”杨浩说道,喝了一口茶,就有笑着说道:“洛阳大军行动迟缓,恐怕李建成非常的疑惑,还在猜测朕的意图吧!”
凌敬看着挂在中军大帐的地图,说道:“陛下,如今三路大军围攻长安。李渊让李世民守蓝田,却让李瑗守冯翊,几乎没有带过兵的李建成守潼关,就是想要仗着潼关天险,阻碍王师。”
“哼,潼关虽然险要,但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就是那伊斯坦布尔,不也被攻下好几次么?”杨浩说着。
“伊斯坦布尔?”凌敬听了就是一愣,随即疑惑的问道:“陛下,这伊斯坦布尔是何物?请恕臣愚昧!”
杨浩听了,愣了一愣,知道自己无意之间说了不该说的,这个时代,伊斯坦布尔应该叫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的首都,这座历史上的名城,虽然易守难攻,但终究还是被攻破数次。
略微沉吟了一下,杨浩说道:“在大隋之西,有西域;在西域之西,有波斯、大食;而在大食之西,则是东罗马,也叫拜占庭,首都正是此地。”杨浩偷换了一下概念。
凌敬听了,心中更加疑惑,不明白杨浩如何知道的这么清楚,毕竟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尤其是中原战乱,西域又有西突厥人,善于经商的栗特人也受到了影响,导致东西方的交流更加不便。
就在这时,就有士兵匆匆赶来,在帐外说着:“启禀陛下,荆襄有军文送到。”
“进来!”杨浩说着,士兵进来之后,将军文递给了杨浩。杨浩一瞧,军文有两份,就首先拆了其中的一份看着。这份军文,说是荆襄,其实不过是从荆襄送来,内容是夔州的战事。
杨浩瞧了,心中就高兴着。因为冉肇则大败李孝恭,使得隋军先锋杨道生部顺利的登陆,随后驻扎在夔州城外,对李孝恭虎视眈眈。此时的李孝恭虽然知道不妙,但一有南蛮兵,二有隋军将夔州包围,李孝恭只能是每日登上城墙,望着从西南方缓缓流过的江水,痴痴的等着盼着,就像盼着夫君归来的小媳妇,望穿秋水。
可是,等待李孝恭的,是巴县援军被击败的消息,随后又是隋军入川主将李靖已经率领荆襄水师赶来的消息,几乎是孤城一座的夔州,随后在隋军的攻势下,摇摇欲坠,打到第三日,夔州城就被攻破了,赵郡王李孝恭战死,一万唐军投降。
杨浩看完了军文,就顺手递给了凌敬。
片刻之后,凌敬就说道:“陛下,李尚书入川虽然仰仗冉肇则,才能顺利攻下瞿塘关,但南蛮人只讲利益,素来反复无常,恐怕……”
杨浩点头,说道:“以冉肇则为首的南蛮虽然无常,但此时,朕欲灭伪唐,只要平定了关中、巴蜀,日后以文教之,总可消除蛮性。”这件事,在杨浩的心中,早就有了计较,只是此时,还不是实行的时候,汉家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延续上千年不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合理利用,日后的对巴蜀南蛮,甚至是交趾、林邑、西域、吐蕃、高丽、东西突厥,都可以使用。
这种消除蛮性的办法,就要文武结合,愿意学习汉家文化的,可以改造,不愿意的,只能是杀,不然日后就有后患。而这个办法,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历史上的大唐,重用突厥、高丽等胡人,唐初,就有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黑齿常之等胡人,为大唐征战四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引发唐危机的,正是栗特人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赫赫有名的李光弼、高仙芝,一个是契丹人,一个是高丽人。真可谓,成也胡人,败也胡人。
杀,不是不可以,但四夷之地,尤其是漠北广大,这些游牧民族在漠北容易躲藏,所以,以大汉之强盛,也只能是使匈奴臣服,而不能灭其根,那乱晋之刘渊,名为刘汉之宗亲,实则是匈奴后裔,就是明证,那赫连勃勃,也是匈奴人。想那漠北之地,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层次不穷的扎根于漠北。赶走了匈奴,来了鲜卑;走了鲜卑,来了突厥,走了突厥之后呢?
李世民以夷制夷的方法不是不可以,但那时建立在唐初文治武功很强的情况下,诸夷咸服,才有阿史那社尔等名将,当中央势力衰竭,于是就有了安史之乱。这种方法,杨浩就不会采用。让一个民族消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接受另一个文化,并且剥夺他原有的的文字、习惯、生活方式还有姓氏。虽然中原广大,各地的气候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习惯风俗,但若是大力发展科技,而不是历史上的那般抑制,总可在最大的程度上,消灭这种差异。
在隋东部的那个岛国,就是汉化极深的国度,只是因为隔着大海,中原势力鞭长莫及,而那个岛国也有智谋之人,取汉字的偏旁部首,还有草书等字体,才“创造”出另一种文字,避免了汉化太深,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就是高丽棒子,明清之际,官方文字始终是汉字,后来才改了过来,并准备不再学习汉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杨浩的计划,统一天下,击败四夷之后,就要实行,不然,这个改变的历史,总会有新的“安史之乱”。
凌敬平时与杨浩总会说到一些,在他的心中,也是有着想法,但杨浩的办法,是一个好办法,比他的办法还要周全,因此听了杨浩言语,就停住了。
杨浩转而取过另一封军文,打开来瞧了,这一封,说的却是张善安、林士宏两人拒绝投降,反而调兵遣将,似乎是因为辅公祏的叛变,激发了这两人的野心,决意抵抗王师了。
“以嗣滕王之才,又有程知节辅助,李袭志、丘和等人在岭南,林士宏、张善安这两个贼子就算不降,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杨浩说着,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准备,只不过是想着能招降,就可以避免将士战死。在杨浩的心中,大业末年的这场动乱,就宛如三国纷争,是“自家人打自家人”,并不值得提倡。要打,也要如那霍去病、岳武穆一般,击蛮夷,才谈得上保家卫国。
“至于辅公祏,只要杨善会守住了山东,辅公祏就算进攻,也没有大的作为。”杨浩又说道。从江淮攻击,无非是攻打山东、河南,相比较而言,河南要好打许多,毕竟除了洛阳,其他地方几乎无险可守,而山东就不一样,有了大岘山(今沂山)这个山东南部的屏障,辅公祏要取山东,并不容易。而辅公祏若是弃山东而取河南,就不占地利,一旦攻打河南不利,山东隋军就可过大岘山,走琅邪、下邳,攻打江淮,断绝辅公祏的后路。
在洛阳,杨浩留下了四万大军,更有精兵把守洛阳八关,彭城、粱郡、淮阳等地更是重兵把守,其中刘兰成守彭城,孟海公守淮阳,卢祖尚仍在弋阳郡,几乎牢牢的将辅公祏进攻河南的路线卡主,至于林士宏若敢北上,荆襄水师即可出兵江夏,攻打鄱阳,使其首位不能相顾。
“陛下,江淮军的猛将阚陵不是去了山东?”凌敬忽然问道。
“不错,那阚陵乃是杜伏威的义子,此人骁勇善战,朕若能多有两万兵马,就可以攻打江淮了!”杨浩说着,心中郁郁。攻打关中的精兵,总计有十万,其中潼关五万,河东三万,武关又是两万。河东只能出兵三万,是为了防止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