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豪强,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而倾尽家财,组织起一支军队,以抵御民变军的骚扰,抢劫。并不是明帝在时,直接任命的官职。
虽然这些人,同无数的“王薄”一样,都有着“造反”的性质,可是毕竟还有所不同,这些人,多读过书,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着极强的“忠君”意识。这些人,都是大隋争取的对象。杨浩的目的就是要重振大隋,然后打造出一个名震世界的大隋,他要让突厥、高句丽都臣服在大隋的脚下,就像明帝初期一样,万邦来贺,四夷咸服。
所以,一味的蛮干是不行的,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当然,对于那些可恶地篡夺者,诸如长安的李唐、洛阳的王郑,杨浩绝不会饶过。该杀的,杨浩会杀,该饶恕的,杨浩也不会滥杀。
孟海公可以说是杨浩第一批争取到的当地势力。当时,杨浩感受到了李唐的危机,这才偷偷派人前往济阴郡。前世的他,对于孟海公并没有什么印象。毕竟在原本的隋末历史中,孟海公虽然也算占据一方的势力,可是总的说来,却没有翻起什么大浪。不像刚刚死去的王薄,用他的才华创作了一首歌曲,拉开了反隋的序幕;也不像徐元朗、高开道之流,投降了又叛变,很是不安分。
杨浩对孟海公虽然没有印象,可是他已经暗中将孟海公的底细打探了个清楚,经过分析,魏征认为,孟海公虽然割据一方,可是并非像王薄、徐元朗一样,是可以争取的。果然,如魏征所言,前往济阴郡的密使带回来的消息,是令人振奋的。
那个时候,郑军与王薄、徐元朗两大势力关系暧昧,所以,孟海公暗中投效隋军的消息,被牢牢的封锁,就连大隋之中,知道此事的大臣,不过两三人而已。消息不公开,是因为杨浩在等待,等待一个良机,一个能够给予王薄、徐元朗两大势力,甚至是郑军重大打击的良机。
果然,王薄临邑大败,派出密使向孟海公求援,孟海公将计就计。假言已经出兵攻下济北郡,暗中却在着手攻打徐元朗的老巢:鲁郡。同时,李靖部假装后方被偷袭,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匆匆撤出历城县得摸样。
王薄以为孟海公果然如计划一般,出兵攻取了济北郡。求胜心切的他,果断出兵,准备利用历城县的复杂地势埋伏隋军,结果反而中了隋军的埋伏,被乱石砸死。而徐元朗则被一箭射中后脑勺,命丧当场。在历城县北部发生战斗的时候,北海郡刘兰成部,自亭山出发,一举攻下兵力不足的历城县,自此,山东诸县,大致纳入了隋军的版图,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山东诸县进行整编。
只是,与山东的情况相比,河东的情形似乎要困难一些。苏定方部虽然成功的将李唐李孝恭部赶出河东,可是,因为多年的战争,蒲坂县城墙受到极大的破坏,农业凋零。而其他诸县,诸如夏县、安邑等各县更是受损不小。
可以说,河东郡已经是一片荒凉,村子之中,几乎没有活人,只有在县城中,还可以看到百姓,但是也是十室五六空。这样的后果,是河东郡并没有粮食可以食用。虽然苏定方在击败李孝恭之后,缴获了一批粮食,可是那点粮食,就算省吃俭用,也最多只能支持两个月。
更何况,还有嗷嗷待哺的百姓。杨浩立国的根基,就是百姓,以民为本,这是大隋的基本国策。在杨浩看来,百姓才是国之柱石,所以,大隋在河北初立,他就定下了农赋永不加税的政策。
如今新收河东,这个政策尤其显得格外的重要。伪唐在河东已经立足两年,拥有了一定的势力。而且,李渊此人,颇有政治头脑,降低了河东的赋税,收买了民心。定杨军与唐军的战斗,其实并不是单单的打仗。其中也有各方的利益牵扯,所以,为了笼络河东的百姓,更因为河东的战事连绵已近一年,百姓深受其害,农田已经荒芜,生活很是艰难。所以杨浩在进驻太原之后,随即令人往各县贴榜,告知百姓,河东复归大隋所有,并且,皇帝体恤民情,免除河东一年的赋税。
一切都是为了争夺人心哪!为了避免像定杨军一般的结局,杨浩只能走出这一步,只要熬过了这段时间,河东稳定下来,就可以成为进攻关中的桥头堡。
苏定方部缺粮,只能从其他地方运输粮草,太原虽然存粮不少,可是几方用兵,国库日渐萎缩,杨浩又不能如王薄等人一般的抢劫,是以才显得极为的困难。宋金刚北伐马邑雁门,需要粮食;秦叔宝、杨叙追击李世民,收复河东诸郡,需要粮食;苏定方在河东郡抵御关中,更需要粮食。幸好太原乃是伪唐的根本,存粮足有十年,这才能满足隋军四处征战的需要。
“陛下,河东郡的粮食绝不能少!”凌敬看着杨浩思索的表情,出言劝道。
轻轻的叩打着案几,杨浩点头。凌敬的意思他自然明白,虽然苏定方击溃了李孝恭,使其退回了关中。可是李唐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蒲坂落入隋军之手。蒲坂于李唐,有鲠在喉,不拔掉蒲坂的隋军,李渊恐怕睡觉也不安稳。
只是,路途遥远,一路上,西河郡、临汾郡等地,应该还有不少的县治,尚未归附吧,其中又有多少的民变军,打着粮食的主意?杨浩不是不送粮食,而是要保证送一批,就能到达一批,不然毫无效果,反而资敌,那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想了一想,杨浩决定让张达前去送粮食,毕竟,榆次守卫战中,这位前唐车骑将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如果是个可用之才,倒也不妨用用。同时,也是给伪唐的将帅做出一个表率,只要愿意弃暗投明,复归大隋的,杨浩一定会量才录用。
凌敬很快的出去,前去召唤张达。杨浩这才看着案几上的军文,微微的皱眉,瞧了半响,还有厚厚的一叠,所以他都是优先选取山东、河东郡两地的军文。喝口水,润了润喉咙,杨浩这才打开清河传递来的公文。
这个时候,杨浩才主意到,公文之上,贴着红色的纸条,那是加急的公文。他的心忍不住一抖,难道,是清河出了什么事情?杨浩出征之时,留下两万禁军留守清河,后来更有来整在恒山郡的隋军,并未随军远征,而是回到了清河,拱卫大隋的临时国都,总计约有四万隋军。
毕竟,若是李唐不顾一切,从魏郡攻打河北,还是有些麻烦的。拆开火漆,杨浩看了下去,忍不住,脸色一变,屏住呼吸看了下去。
王伏宝居然中伏,身受重伤。虽然涿郡尚有一万士卒,可是,将乃兵胆,若是大将有失,整支军队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虽然,当初杨浩建军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可是谁又知道,涿郡的守军能够趁着冷静的抗击高开道吗?
该死!早就知道这厮是个不安稳的主,若非攻取河东的事情刻不容缓,幽蓟需要安定,杨浩早就找个借口,将高开道一刀斩了。
站起来,踱了几步,将公文看完,杨浩的心中稍定,只是,以燕王小小的年纪,能够击败高开道吗?旋即,杨浩又自嘲的笑笑,或许,燕王能够做到呢?还真是关心则乱啊。杨浩还记得,纵横江淮的杜伏威可是十四五岁就成为了义军的首领了。
也罢,有老谋深算的宋正本和忠心耿耿的老臣王琮相助,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就算不济,应该也能守住城池,不至于让高开道攻陷河北。玉不雕不成器啊!多些磨练,对燕王也是好事!
放下公文,杨浩轻轻的叹息,从屋里走了出来,感受着夏日的暴烈阳光,杨浩的思绪向南方飘去。
西河郡,隰城。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李世民终于到达了这里。
定杨军南侵之后,太原以南,河东郡以北,只有两个地方还在坚守,一是平遥张难堡,另一个则是李仲文驻守的隰城了。
李世民利用连绵的群山,这才勉强甩掉了隋军秦叔宝部的追击,可是这个时候,唐军的士气已经低迷到了极点,士卒们又渴又饿,人马困乏。毕竟,前些日子,同定杨军大战之时,为了一举追击定杨军,将他们赶出河东,将士们随着李世民不眠不休的追击,体力已经到了极限。
当然,如果一切都按照李世民的所想,那么唐军其实是没有什么危险的,可是那里知道,隋军居然神奇的出现在了榆次,并且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的李世民只能赌上一堵,与隋军做着最后的搏斗,并试图带兵击杀隋帝杨浩。
可惜,还是失败了,李世民还失去了一只眼睛,脸颊之下,也留下了一道让他屈辱的伤痕。
这个时候,李仲文正在隰城交割事宜,准备带着本部人马,前去太原,准备代替李世民的位置,继续追击定杨军,攻下雁门、马邑等地。天气很是晴朗,李仲文的心情颇为高兴,毕竟,这个时候,接替秦王,可真是天大的便宜啊。李仲文虽然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究竟是谁又在皇上面前说了些什么。可是,管他呢,只要自己能够取得更大的功劳,得到更高的管制,更大的奖赏,何乐而不为呢?
瞧着天上太阳,如火炉一般,烤着大地,李仲文并没有感到炎热,该是出发的时候了,李仲文想着,准备拍马而行。
可是前方,出现了一支军队,人数约有四五千。手搭凉棚,李仲文将目光凝向远方,可是还是看不清楚,军旗似乎也已经被丢弃了,让人辨不出究竟是那支军队,但是那是一支残兵无疑。难道是,定杨军的残余势力?李仲文想着,不由兴奋了起来。
虽然眼前的残兵人数不少,可是最大唐英勇的将士面前,那些可恶地定杨军又算什么呢?宋金刚够英勇吧,还不是败在大唐的手中!去太原,固然可能取得更大的功勋,可是只要是功劳,李仲文就不会放过。
“兄弟们,那些人,一定是定杨军的败军,活捉他们,那可是大大的功劳啊!”李仲文高声的喊着,唐军顿时高声叫喊了起来。
李世民很是疲惫了,眯起独眼,仔细看了看前方,离隰城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