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大导演-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盈利型影片”的投入,基本是按照内地电影市场高低起伏来制定的,去年2001年全年,内地全年的制片收入才有区区4000万人民币,光是中影集团其下投资4500万人民币拍摄的23部电影,总亏损额度就达到了900多万。

所以到了今年2002年广电总局下发的拍摄“盈利型影片”资金,就只有了3400万,可中影重组之后,有几百个制片主任,每个人都眼巴巴的盯着这块大饼。

如果“盈利型影片”能赚钱,那么赚得钱可以全部用以拍摄同制片厂的电影,集团甚至还会补贴一些。

可就是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整个中影旗下的数百位制片主任也少有能自己造血,拍摄第二影片的。

未来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当时中国内地电影的艰难,内地电影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直保持了每年平均观众200亿人次的傲人记录。

可到了90年代中期,当美国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与影碟机普及,盗版猖獗的冲击下,中国内地电影业遭遇前所未见的寒冬期。

1998全国总票房只有14。5亿,而1999年因为南斯拉夫使馆被美国轰炸的原因,有五个月时间内地停止上映好莱坞电影,全年的票房只有8。4亿,到了2000年,全国观影人次降低到了只有一亿出头的冰点。

国产电影更是一度只要几十万商业票房,就可以进入全国内地电影排名前十的境地,而比起来每部投资平均超过120万投资额度,电影业已经成为了所有商业投资人望而却步的领域。

在这个时代,在整个中国内地被好莱坞与盗版冲击七零八落的电影业中,只有四位导演拍电影能赚到钱,这四位导演又被称为三位大师。

排在首位,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哥,与后世给人烂作频出的印象不同,当年陈凯哥不但是拍出了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黄土地》,轰动整个影坛,并且还能让张一谋,何品这些后来大导演们心甘情愿地在旗下当副手,其后更是凭借《霸王别姬》这部内地电影的旷世之作,拿下嘎纳电影节包括金棕榈在内的八项大奖,这在内地电影历上成就独一无二。

无论是艺术上和商业(海外票房计算)上,被誉为是内地电影旗帜性的人物。

而第二位自然就是后世光芒四射的大师张一谋了,在这个时期,张一谋与陈凯哥是一时瑜亮的艺术片大师,无论是《活着》还是《红高粱》,都是可以和《黄土地》《霸王别姬》相媲美的大师之作。

而张一谋由于其高产量,加上有巩莉这块国际影坛的金子招牌,在世界电影界的声誉甚至还是略微高于陈凯哥,两人大师头衔可谓是实至名归。

至于剩下的一位大师,其实是由两位“半大师”组成,其中一位是拍京式喜剧的冯晓刚,在中国电影的寒冬期,张一谋与陈凯哥都无法重现自己国内票房上曾经4000万人民币的辉煌,只有这位“野路子”出身的贺岁片到导演,挑起了国产电影寒冬期的旗帜。

可虽然冯晓刚导演电影风格自成一格,对普罗大众极具吸引力,可却无法业内那些挑剔的电影人嘴里,得到很高的评价,所以他一直被他的“大师”头衔,并没有得到业内承认,只是老百姓喜欢,业内评价不高,所以最多只能算是半大师。

而且最重要的,冯导演电影比较本土化,外国人看不懂,所以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

最后那位“半大师”,就是李小乐身边的姜闻了。

除开以上这四位外,基本是谁拍“盈利性”电影谁亏钱,根本就别提什么造血功能了,以前的电影还都是国家扶持,制片厂都是自己投资制片自己买,自己播放,制片主任可以拿固定提成,只要项目能上马就不愁没饭吃,而现在,人人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今年中影3400万的这块固定的大饼,是大家眼中唯一渴望的目标。

第189章 第189场 两派的斗争

李小乐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他与姜闻站在门口聊天的时候,那些从各个制片厂赶来的制片主任们,无论男女老少,都没有进去办公大楼,而是聚集在门口,聊天寒暄,似乎都是在等什么人。

“他们等谁呢?等相好的?”宁皓眼珠子滴溜转着,也看出来了其中有门道。

“不是,他们在等自己的‘爹’。”姜闻沉着脸瘪了瘪嘴,眼神里露出隐约鄙夷的神态来。

这时候就听一个喊道:“严总来了。”一群正在聊天制片主任们停住了,李小乐循着他们的目光,隐隐约约望见大楼左侧边的路上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人走过来。

虽然在天气有些阴沉,但是云层背后的太阳还是透着光亮。对面的那行人也能渐渐看清了,那几个人穿着中山装的人,并没有佩戴任何号牌来表明身份,这也就意味着在北影厂甚至整个中影集团,从上到下每个人都认识他们。

“严总来了~”“严总好~”一大群人都围了上去纷纷问好,里面那个略微有些胖,慈眉善目的老人连忙对所有人鞠着手,颤颤巍巍地道:“不必如此,大家不必如此~~一起走,一起走。”

“严总,你今年有六十六了吧~?身体还是这么健硕啊,这我就放心了。”有个人笑呵呵地拍着他的马屁。

“小赵啊,你这是嫌我老了吧?”那位严总笑呵呵摆了摆手:“不行了,老了啊~等今年把集团安定下来,我就要退下来,不再操这份心了。”

“您这话说的~”那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眼袋极为厚重制片主任大笑道:“就您老的身体,再给集团掌二十年的舵都绰绰有余。”

“真还干二十年,有些人就会恨死我们了。”说这话的是搀着严介左臂,壮实阴沉的严复生。

“不会吧。”那位五十多岁的“小赵”笑着望着众人,大家都在笑呵呵的同时,却发现韩三品几个人远远的从另外一边走过来,马上都低下了头,不做声了。

李小乐在旁边看了半天了,已经明白了,哪位严总就是中影集团的副董事长严介,也是原北影厂的副厂长,旁边的严复生是他的独子,这两人就是谢洋之下中影最重量级的人物。

严介看到韩三品远远地过来,于是摆了摆手,让众人一起跟着自己,先上了楼梯,一时间所有那些制片主任都不说话了,静悄悄地跟在严介这群人的身后。只见会议厅正中上方的那块名牌,上面印得不是“会议室”,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几个苍劲浑圆的楷书大字。匾额的左侧下方还刻着“邓晓平”三个小字。

会议厅的几个员工纷纷替严介一行人拿外套递茶,动作不仅快捷,而且十分的轻敏,似乎都怕弄出了声响。

“走吧,我们也进去吧。”韩三品走过来,跟李小乐与姜闻微笑地打了声招呼,也跟着进去了,他身边跟着哪个神情肃穆的中年男人是办事处主任韩晓理,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那位“小韩总”。

他们一行人也进入会议厅,在严介对面的桌子坐下,李小乐发现主持会议的竟然不是韩三品,而是严介。

两边人都只是点了点头算是问好,就见严介颤颤巍巍拿出自己破旧的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轻轻对里面说了几句什么,然后把手机的连上外放的音箱,就听到里面传来了两声浓厚的咳嗽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那个音箱上,神色紧张。

严介听到声音也安心了,立刻做了一个大家都安静的手势道:“可以开会了吧。”

旁边那些紧张的员工,赶紧把准备好的文件放在那些制片主任的面前的桌上。

严介干咳一声,低垂地老眼道:“还是老规矩,各个制片厂把各自的项目报上来,哪些该批,哪些不该批,今天会议都会有个决定,有个说法,这个季度有哪几宗大项目,大家都要一起商量一下。”

“依照谢老的英明的领带,前两年最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严介不仅不慢地开始给会议定基调:

“今年集团批了3400的专项资金,比上影西影他们加起来都要多,我们中影拍的片质量也有所以提高,齐导演的电影也入选了金鸡奖的提名,我们集团上面那些大领导都在紧衣缩食,给我们挤出了这么多资金,大家累点,辛苦些,撑过来了,这要感谢上层领导给我们提供大好环境。”

明知道严介说的是拍马戏的话,认可不认可,大家都还是要一脸肃穆,中影的真实情况上,每年制作10多部“盈利性”影片,可投资负载率却高达百分之76,所有下属单位亏损的比例也有百分71,光是这两年,集团的亏损总额就达到了4500万元。

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越多,负债越多。

不过中影集团上面有电影局,有广电总局,他们只是下属机构,有上面这两大机构资金拨款,这才是他们能生存下来的原因。

“好了,大家这段时间都辛苦了,集团在改制也是为难大家了,有什么项目大家现在可以提,还有2000万的预算,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严介望向了“小赵”那一帮人几个头白花白的老制片主任:“你们说说,然后让谢老听听,看行不行。”

“这是我商量好的项目,觉得这个几个项目可以投。”不等其他人说话,严复生就递上了一份文件,朗声道:

“有刘导乡村题材的《旧井》,宁导工人题材的《钢厂》,还有两部主旋律电影《建国之初》《云河谷》,分别是陈导,和马导的,这些我们都与韩厂长商量过了,加起来是1800万的项目。”

严复生这话一说,韩三品身后的几个人,包括姜闻脸色都变了,竟然只给他们第二制片厂留了区区200万……

“是这样吗?三品?”严介慈眉善目地望着韩三品。

“严总,是这样的,不过我觉得这事情还可以再商榷一下的余地,我觉得这4部电影有些可以拍,有些不应该拍。”韩三品温和地笑道。

“什么?”严复生立刻从桌子上弹了起来,瞪圆眼睛满脸煞气地道:“我跟你谈的时候,你不是没反对吗,韩厂长?”

“坐下!”严介一直眯着的眼睛突然睁开,如猛兽般精光四射:“严厂长,你要让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