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在声明中指出:“我热烈支持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斗争精神,热烈支持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的联合声明,热烈支持柬埔寨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的成立。”
西哈努克说:“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他要询问我这么久啊!按原定时间,毛主席一登上天安门城楼就开始放“五·一”节的焰火,但聚集在一起的外交官们和公众却破例地等候了整整1个小时。这正是因为毛主席要从一个小国的国家元首那里尽可能多地了解全面情况,而这个小国恰好在几小时之前成了一场最残暴的侵略的受害者。试问还有比这种入侵方式与我在北京所受到的礼遇更能说明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吗?”
“美国和西贡的高级将领随心所欲地在柬埔寨进进出出。要是阮文绍‘总统’想飞往柬埔寨,他连做梦也想不到要征求朗诺的同意。阮文绍甚至可以跑到柬埔寨的领土上来召见他的下级傀儡朗诺并对之发号施令。”西哈努克说,“在北京,没有任何中国官员(或任何其他人)会不通过礼宾程序就进入我的抵抗政府所在地,而礼宾程序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在北京,柬埔寨的主权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文字上,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事实上,都受到最严格的尊重。我的住所像柬埔寨领土一样受到认真的尊重。”
西哈努克说:“尽管我显然要长时期留在北京,但是包括礼宾方面的尊重在内的一切待遇都没有丝毫的改变,而这种礼宾方面的尊重是我作为国家元首——1956年与1958年则作为首相——进行访问时所一贯享受的。关于我在北京的长期逗留,我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几乎千篇一律的问题:为什么我不离开北京回到柬埔寨去领导战场上的抵抗部队。我的一些疑心比较重的大臣们,在研究了那些没啥名气的新闻记者们所提出的这类千篇一律的问题后,认为这是中央情报局继续阴谋削弱我的影响的新动向。也许他们希望,我那容易感情冲动的性格会驱使我往南到解放区去,以证明我自己是勇敢的。当法国记者提出这类问题时,我有时总想这样回答他们:
“当纳粹入侵法国时,戴高乐将军也没有在他自己国内领导抵抗运动嘛!他是在伦敦进行领导的,因为英国是个盟国,而且提供了一个很安全的后方根据地。事实上,戴高乐是一直到法国解放之后才回到法国去的。难道有人怀疑过戴高乐的勇气和爱国主义吗?
“由于通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我们在北京同我们在柬埔寨境内抵抗运动总部的联系,也许比戴高乐当时从伦敦同他的法国境内抵抗根据地的联系要迅速得多、经常得多。中国人让我们自由使用一套极其卓越的电讯联系设备。”
“把事情说得更确切一些,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在国内的部分同在国外的部分是有分工的。这两个部分完全是一个整体。在北京有一个大臣,在解放区就有一个相应的副大臣。在解放区的3个主要大臣也在北京有副大臣,或派驻北京总部的代表,在成立抵抗政府之前交换意见时就曾决定,只有以解放区为根据地的那半个政府才掌握必要的情况来决定哪个大臣,包括国家元首,应该在国内行使他的职权,以及何时回到国内。来回旅行显然是有困难的。我在外交和情报宣传方面负有责任,而在我现在的根据地,我能把我的任务完成得最好。恐怕朗诺和他的中央情报局主子们是最希望我把北京根据地关掉的。”
西哈努克说:“我本人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急于想回到我的可爱的柬埔寨国土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必须补充一句话:让我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抵抗战士们,知道我们已经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坚强的后方根据地,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鼓舞的源泉。它至少是我们在战场上赢得胜利和将来在重建我们国家方面的部分保证。任何抵抗运动都不敢想象能够有这样好的条件:中国领导人无条件地给我们创造了完全由我们自己支配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斗争条件。要是朗诺一施里玛达和他们的同伙们能预见到这种情况的话,他们也许可能会改变他们发动政变的时间表吧!”
朗诺秉承美国旨意发动政变,确实使白宫主子高兴了一阵子,但为时不久,主子就变得忧心忡忡了。
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五十章 白宫的忧患
前喜后忧多名堂,总统计划泡了汤;
指使傀儡搞政变,激怒人民自遭殃。
朗诺政变,使美国在柬埔寨建立了亲美政权,白宫的主人们确实为此高兴了几天,但为时不久,他们就变得忧心忡忡了。
朗诺—施里玛达卖国集团极不得人心,他们的政变激起了柬埔寨广大人民的反对。特别是西哈努克在北京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后,全国人民群起响应。这样一来,可把尼克松们吓坏了,他们担心共产党在柬埔寨得势,那样,北越和南越的共产党军队,在柬埔寨边境就有了完全的行动自由,从而危及把战争交给南越傀儡军负责的那个“越南化”计划。
面对这一情况,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鼓噪他们的“穷追”计划,“扫除”经过B—52飞机1年多来秘密轰炸也没有摧毁的那些“共军隐蔽所”。在约翰逊任期内,对军方的这一计划,多有所掣时;尼克松当政,大概会批准军方大打出手了吧。国务院人员主张谨慎一些。白宫方面,总统安全顾问基辛格的班子,也在着手研究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
1970年4月1日,驻越美军司令克赖顿·艾布拉姆斯将军,向基辛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处理日益严重的柬埔寨危机的3种方案:第一,让甫越军队越界加紧袭击“敌军庇护所”;第二,由美国提供炮火和空中支援,鼓励“南越人”采取更大规模和更有力的军事行动;第三,帮助南越军队全力进攻“敌军庇护所”中的根据地和补给基地,并派美国陆军顾问随行。
基辛格把这些方案转呈了总统,尼克松迟迟未作出决定。这时尼克松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形势允许,打下去最符合总统的心愿。这场侵略战争在肯尼迪任内没有打出什么结果,在约翰逊任内屡遭挫败,如果在尼克松任内居然打赢了,那么,他理查德·尼克松就成了美国统治集团中的英雄人物,可以“名垂青史”了。
把尼克松送上台的那些垄断资本集团的势力,首先是加利福尼亚和其他一些地区从事军工生产的垄断资本以及直接、间接同军工生产有联系的势力,当然要求尼克松把战争打下去。这对总统的决策必然发生影响。但是,刚从约翰逊手里接下来的国内经济是一个烂摊子,是由一场对外战争的强心针支撑着的。印支退却刚刚开始,国内工业生产便急转直下。这对尼克松也产生了压力,如果一味打下去,客观形势确实不允许,取胜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且已经激起了群众的反对,工运、学运正在迅猛发展,反战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弄得不好,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过了几天,尼克松带着全家看电影《巴顿将军》。片子描写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人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和危机,成为第二次大战中最勇猛也是下场最可悲的一员大将。乔治·巴顿最大的功绩在于历尽千难万险,把阿登突出部战役中陷入重围的一支美国部队救了出来。尼克松深为《巴顿将军》所激动。他认为,他目前的处境也像当年巴顿一样,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却不知如何应付是好。从基辛格同黎德寿最后一轮会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内态度强硬,对美国所提条件不感兴趣,坚持美国必须无条件撤军的立场。
到4月中旬,柬埔寨的局势已经“濒于绝望”。人民武装活跃在乡问,切断公路,对金边进行包围。人民武装无论在指挥上和武器上都远胜朗诺的军队。在西贡的美国官员本来已经够焦急的了,这时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尼克松的心情和这些美国官员一样,他不仅担心柬埔寨的局势,而且还担心自己在共产主义世界的信誉发生问题。生怕“共产党会把他看成软弱的鸽派”。他虽然不想在东南亚承担任何新的军事义务,但他认为,正如他在白宫对一位朋友私下说的,不能容许“共产党逍遥法外”。显然他倾向于采取强硬行动。但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哪里?什么时机?始终举棋不定。
1970年4月20日,星期一,这天尼克松在圣克利蒂,他的第一件事是宣布第四批撤军。1971年5月1日以前,从越南将再撤出15万美军。国内要求结束卷入越南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了,所以这次增加了撤军的数目。同时,为了减轻西贡美军当局对加速撤军的种种顾虑,所以把撤军的期限放长了。尼克松一边这样宣布,一边又明确警告河内说:“如果敌人今后加强行动,威胁到我们在越南留下的部队,我将毫不犹豫大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对付那种局势。”说完,尼克松就回华盛顿了。
第二天,4月21日,白宫开始了一系列紧张的会议,结果产生了那个颇有争议的进军柬埔寨的决定。这天,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同基辛格一道去总统那里出席每天上午的例会。尼克松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共产党军队”在柬埔寨活动的情况。赫尔姆斯说:“共军正在包围金边。”基辛格觉得他的汇报给朗诺向美国告急求援增添了几分‘紧急感’。下午,基辛格和国防部长莱尔德同总统碰头。3人讨论了印支最新形势。他们当时主要关心的是“日益增长着的共军力量对越南化计划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4月22日下午两点半,尼克松在内阁会议室主持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副总统阿格纽出席了,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以及紧急战备局局长也出席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代主席托马斯·穆勒海军上将、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情报局长赫尔姆斯也在座。基辛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