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者方能读懂个中含义。
咱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任命李世眅为叠州都督的诏令是通过正式渠道发布的公文,而不是电视剧中常见的由一个太监跑来吆喝一嗓子完事的。也就是说,这一奇特的任命,除了发布者和接受者本人外,朝中的官员们都可以通过公文系统看到这个任命。可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明显受到委屈的李世眅说上一句话。
再看重臣长孙无忌。从定下太子人选的时候开始,长孙无忌对皇帝的影响力已得到相当体现。随后的东征高句丽,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长孙无忌的意见坏的事,可是人家根本毫发无损,继续稳稳地坐在头号大臣的位置上。接着刘洎被赐死,朝中无人敢有只言片语。至此,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当时的形势了:长孙无忌一派的势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长孙无忌本人的权力仅次于皇权。
而李世眅虽然战功赫赫,也身居宰相之位,却难得见他就朝政发表过什么意见。这固然是由于他并非政务官员出身,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并无多少可靠盟友,和皇帝的关系也远不如长孙无忌亲密。一旦他的意见与长孙无忌相左,上无皇帝支持,下无同僚帮腔,那将会是相当的难堪,索性不如向前辈高人李靖大叔学习,做个木头人,闷声发大财好了。
但即使如此,长孙无忌仍然觉得李世眅碍事,占了一个本该属于自己人的宰相名额。从皇帝的态度看,似乎还要让他日后辅佐外甥李治。那这个坑他李世眅还要继续占用多久?只可惜李世眅大错没有,小错不犯,一时还真拿他没办法。
现在好了,皇上下诏让李世眅去守边区,如果他口出怨言或是心怀不满,拖拉不肯上任,那就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参他一本。到时候他是死是活,完全在我一念之间。顺便还可以把那些为李世眅说话的不识时务者也一并收拾一下。这样,整个朝中将完全成为我长孙无忌的天下,由我带着一班手下辅佐小外甥李治光大大唐,青史留名!
至于契絆何力等猛将,不过是一介武夫,打仗是把好手,对纯粹的政治似乎并无兴趣,当可继续使用。
长孙无忌的想法,李世民也多少察觉到一些。纵观群臣,真正能够平衡长孙无忌派势力的也唯有李世眅。而且此人征战多年,多次作为最高长官指挥作战,在军方拥有相当的影响力,一旦动歪脑筋或许会有危险。虽说在府兵制下,李世眅不太可能发动大规模叛乱,但是武装政变往往并不需要大兵压境,有时来个千儿八百的在京城里杀他几十个人也就足以控制局势了。
厄,李世眅留下的前提就是他绝对忠心。否则……
于是,那道诏书就此出台。
在我看来,那道诏书一方面是李世民自己唱白脸,让儿子李治来唱红脸,帮助李治拉拢人心;另一方面是考察李世眅的忠心,看他能否真正不折不扣地执行皇帝的命令。
如果他不忠心,就杀;如果他忠心,日后当可以召回并委以重任。长孙无忌虽是忠臣加近亲,也不能一派独大。政治就好比一架天平,平衡是关键。而李世眅,就是制衡长孙无忌的砝码。
李世眅为老李家干了这么多年,除了荣华富贵外也学到了太多的东西,熟悉了长安城衣着光鲜下的各种暗流和潜规则。接到任命诏书后他第一时间就猜中了皇帝的意图,以及相应的危险。于是他“立即”动身上任去了。
注意,是“立即”动身。任何人,因公前往外地,回家中告个别,收拾一下行装,安排一下家中事务……这些都是完完全全非常非常合理的行为。就算是骂两声娘再走,也绝对是正常反应。
可是,如果上面这些正常举动哪怕只有一项被李世眅做了的话,都很有可能招来杀身甚至是灭族之祸。反倒是完全违背常理的“立即”动身才能满足李世民的期望。
说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到惋惜,不是惋惜二李不能肝胆相照,也不是惋惜他们之前君臣之间“外为君臣,内实骨肉”的那种交契,而是惋惜如此有才、如此聪明的两个人,共事这么多年之后,却要选择这样一种可以说是互相欺骗、互相玩弄的形式来体现忠心的可悲又可笑的方式。个中虚伪,比起口蜜腹剑的问候和虚情假意的示好还要让人恶心,让人寒心。
李世民啊李世民,亏你英名盖世。李世眅家都不回立即前往叠州上任难道真的是表示他绝对忠心吗?不,他只是了解了这个谜题的意思,并且给出了你最想要的答案而已。就如同学生考试前背下了标准答案,考试时一字不拉地照抄了上去,这能说明学生完全掌握了知识,毫无问题了吗?
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政治人物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构思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经常是丑态尽显却还自鸣得意。剥下所有的美丽画皮之后,暴露出来的赫然只有权或钱,或两者兼而有之。
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有人对此乐而不疲,却又是为何?
理由很简单。这种虚伪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文化,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你若想在这种环境中取得成功,那就得参与进去,成为各种潜规则的继承和执行者。就如同吸血鬼一样,被它咬过的人无疑是受害者,但是很快也会变成吸血鬼,再去撕咬其他人,这样吸血鬼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大,而且难以撼动。
处理完最后一桩心事,李世民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贞观二十三年农历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弥留之际,陪伴他左右的除太子李治外,还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
此时,李世民要说的话首先当然是嘱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辅佐太子李治,并叮嘱李治要放心地重用二人。
在他看来,由李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三人组成的统治核心可以稳定地运行下去,辅以李世眅的军事指挥,足可保持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但是,总觉得什么地方会出问题……
对了,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又是朝中元老,手握大权,当可以帮助性格仁厚的外甥安全走过权力交接的过渡期。可是权力总是带有很强的排他性的,李治就算再老实巴交也总是皇帝,舅甥之间会不会因此产生矛盾呢?大权独揽的长孙无忌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嫉恨,谗言在所难免。而权力核心的稳定一旦遭到破坏,后面的事儿可就很难说了。
于是,褚遂良单独接受了一项任务:除了辅政外,他还要保证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并使这两人间的彼此信任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不被外界的挑拨离间所影响。
在布置完这些工作后,李世民驾崩,时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的一生充满着戏剧性的色彩,他的丰富经历让我写出了前面这许多文字。当然事儿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做的,但正因为有他的存在,其他人的形象也一并变得鲜活且生动。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帝王,他有英雄事迹也有负面消息,而和他密不可分的贞观之治也已经成为我们珍贵的历史财富。
贞观之治,有人对它顶礼膜拜,无比推崇;有人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吹嘘的成分过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看到的不可磨灭的事实是: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支撑着这个庞大国家一次又一次的光荣远征。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一片接一片的土地陆续成为了大唐的领土,李靖、李世眅等人的名字永远在大漠与戈壁间回响。那一句“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的不仅是某个政治家的气度,更是表达出了对整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先进性的自信与海纳百川般的包容。
当然,如果只有对外扩张,那算不上伟大,充其量能打罢了。但是相比杨广从父亲手中接过一个欣欣向荣的大隋,却被对高句丽的战事拖垮的情形,贞观年间这么多次的东征西讨,却并未对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前方将士们跃马扬刀的时候,国内的百姓们仍然在有条不紊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仿佛战争与己无关,种田的读书的做买卖的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所以说,除了政治上提供的良好环境外,也正是因为百姓们的安居乐业,这个国家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而这也是贞观之治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2:天皇天后
第一章 永徽时代
李世民驾鹤西去,留下了李治和长孙无忌甥舅二人。此时,摆在他二人面前最紧迫的事,不是如何为李世民的一生做总结,而是各有各的烦恼。
虽说对父亲的离世早有准备,但事到临头李治在情绪上一时还很难接受,加之依赖和庇护感的丧失更是前所未有的强烈。年轻的他顿时不知所措起来,唯一想做的便是靠在长孙舅舅的肩膀失声痛哭。
长孙无忌想的远比他多。皇上病逝在行宫。对于亲历过玄武门之变的长孙无忌而言,现在的状况并不乐观。一旦皇上驾崩的消息传出,长安城中有异心者有可能会大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并借机轻松控制中央政府。若是再有武装部队的支持,煽动随行的护驾禁军,在行宫中将自己一网打尽,或许只需再造一份遗诏,一切可都完了。所以,当务之急应是封锁消息,一切等回了长安再说。
看着身边已经哭得跟泪人似的外甥,长孙无忌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火气。想当年你老爸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拎着大刀率领军队上阵杀敌了,你倒好,一点气概都没有不说,还整天缠在舅舅身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到处乱抹,我这套新做的官服可算是糟蹋了。
眼看外甥的眼泪没有止住的迹象,长孙无忌终于也烦了:“大行皇帝把江山社稷和你老李全家都交到了你手上,上为天下,下为全家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情,怎么能像个无知小儿似的只知道哭呢!”
一句话骂醒了李治。一行人立刻开始投入工作。
首先是封锁消息。
第二天,李治和李世民(躺在灵柩里,乘坐皇帝专轿)在禁军的护送下返回了长安。一切仪式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