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下了死牢,即将被赐死的时候,刘洎还想留下遗书,用身家性命来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可是他终于发现,自己早已被反对者的阴影完全笼罩住——他希望司法部门能够给他纸和笔,可是得到的唯有冷冷的嘲笑和谩骂。

在绝望中,刘洎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已经很难再还原当时的所有事件,挖出事件的真相。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在盛世还是在末世,政治斗争漩涡中的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拉帮结派的状态中,每一派的信条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原因无他,没有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再强大的人也是独木难支。刘洎之死,部分是死在自己的性格和为人上,部分是死在政治对手处心积虑的谋划中,还有部分死在皇帝——这个最有权力又最担心朝不保夕之人的致命弱点上。

至于陷害他、要他命的到底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或是别的人,已经不再重要。相信即使没有他们,依然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些事儿。

官场,不好混啊!

回到长安的李世民,依然为此次出征未果而烦恼。苦闷之下,他想到了赋闲已久的李靖,于是便宣他觐见,向他请教不胜的缘由。

李靖到底是久经官场考验,一脸谦虚地表示自己一直赋闲家中养花种草,早已不问江湖世事。

李世民却是求知心切,继续不依不饶,居然把出征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其实哪用李世民说,李靖这老江湖早就对战事过程了如指掌,个中缘由早已是心中有数。只是因为其中牵涉到某位重要人物,他不便明说。

终于,在皇帝的再三追问之下,李靖慢吞吞地吐出了一句话,把自个儿撇了个一干二净:“李道宗知道。”

得,反正李道宗就在跟前,干脆直接问他好了。

李道宗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关系,只是他一来征战有功,不必担心惹恼皇帝,二来自己为这事也着实憋着一口气,不吐不快。于是他便把当时自己主动请缨,突击平壤而未被批准的事又说了一遍,只是在关键事件上绕过了具体责任人的名字。

李世民可不是傻子,他听出了两人的弦外之音——往明了说,是长孙无忌不懂兵法坏了事儿;往暗了说,自己也要负决策错误的领导责任。这两个家伙,毕恭毕敬地在往朕和无忌脸上吐唾沫呢。算了,既然话没挑明,大家都难得糊涂吧。

于是唐太宗一脸迷惘地看着李道宗,拍了拍脑袋,懊悔道:“唉呀呀,当时战事紧张,朕只是一心牵挂着前方,现在想来居然怎么都想不起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唉!看来日夜打仗,脑子都有点糊涂了。那这事儿就这么着了吧!”

那两位趁势跪下:“皇上一路劳顿,当善保龙体,早日歇息啊。臣等先行告退了!”

“嗯,卿等也要多多休息,好继续为国出力啊!”

李靖和李道宗退出后,李世民陷入了长久的怅然若失中。或许自己真的老了,再加上之前长的疮一直没有痊愈,他打算静养一段时间,把军国大事交由太子李治来处理。

不过,当了皇帝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闲得下来的。很快,又有人给他添麻烦了。

这回添麻烦的人正是东征高句丽时的海军统帅——刑部尚书张亮。

张亮仁兄之所以得到重用,基本靠的是对李世民的忠心。当年他还只是秦王府的一名普通官员,奉李世民之命去洛阳一带招徕豪杰之士。结果被李世民的对头,齐王李元吉告了一状,下了大牢。当时,不管对方怎么拷问,张亮就是咬紧牙关拒不承认李世民与此事有关。

如此忠心的小弟自然是要好好对待的。这不,李世民登基后,张亮便开始一路飞黄腾达,曾历任多个要职,爵封郧国公。后来侯君集谋反,张亮便是第一批报告之人,并因此被晋封为刑部尚书。

应该说,张亮在任上能够积极体察民情,抑强扶弱,算是个合格的地方官员。只是,他并非将帅之才。

东征途中,一次张亮所部大营遭到高句丽军的突然袭击,军营乱成一片。可是,当将士们急忙来找张长官报告时,却发现张亮同志泰然自若地坐在凳子上,目光平静。大家伙顿时安下心来:长官既能如此淡定、从容,我们自然就没什么要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大伙儿整好队把那帮家伙赶跑就是了。于是唐军士气大振,一个反击过去,发动偷袭的高句丽军反胜为败,仓惶逃了回去。

只是少有人知的是,张亮并非千军万马之中巍然不动之人。他之所以表现的淡定完全是因为被吓傻了,以至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两眼发直——但就直观表现而言,和淡定自如似乎差别不大。

被敌人吓住了的主帅居然以自己的行动(且不论主观思想如何)带动军队击败了强大的敌人,这也是了不起的壮举啊!

事实上,张亮要是就这样碰运气混日子也可以过得不错,只可惜他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旁门左道之术,尤其是信任一位叫程公颖的术士。

当年魏王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未真正上任,张亮以长史的职务代理都督处理日常事务。一日,他暗中把程公颖召来,神秘兮兮地问道:“相州的地理情况相当不同(也不知道到底不同在哪),有人说几年之内将会有帝王在此地兴起。你是专业人士,不知对此有所看法?”

说实话,当时程公颖是着实吓了一大跳,因为张亮这话明显透着造反的意思,居然还问我如何。你张亮怎么看也没有称孤道寡的命,可是如果直说难保不被他灭口,还得另想办法。

到底是跑江湖的,脑子转的就是快。你不是有“异志”么,我就顺着你的意,拍几句马屁,哄你开心好了。于是张亮很高兴地听到了专家的科学结论:“您老人家躺下睡觉时的样子活像一条龙,定然是富贵与天齐啊!”

后来又有一个叫公孙常的家伙出现了,他自称能炼金炼银,颇受张亮的信任。张亮同样向他咨询过类似问题,得到的同样是张氏兴起早已注定之类的回答。

听到这两个答案,张亮的反应都是“大悦”。

但是世事难料,贞观二十年,一个叫常德玄的家伙指控张亮图谋造反,并把他和程、公孙二人的对话报告给了朝廷,还举证说张亮养了五百个干儿子。

这些话,要说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常德玄一个外人怎么会知道,而且居然还写得这么清楚?

我觉得有两个可能:一是张亮、程公颖和公孙常三个人中,有人一时管不住嘴巴,把这事讲了出去,结果流传到了常德玄的耳朵里;

二是这些都是瞎编的。因为张亮受他老婆影响,喜欢旁门左道,和程公颖、公孙常来往密切,这一点早已是众人皆知。正好可以以此栽赃,除掉张亮。

这一下李世民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又被触动了。他立刻下令彻查此事。

和刘洎一样,面对指控,张亮提不出多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他能做的只是一口咬定自己的清白,那些话都是程公颖等人因为怕死而栽赃编造出来的。同时他还反复提及自己当年对皇帝有功,请求宽大处理。

可问题是,对于李世民而言,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胆敢觊觎他李家的江山,他肯定会六亲不认。

于是,在听了审讯报告后,李世民当着诸大臣们的面儿,直截了当地提出:“张亮有五百个干儿子!没事他养这么多畜生干什么?摆明就是想造反!”

接着是群臣讨论和发言时间。

经过刘洎事件,大家都已经看明白了,也知道当领导已经表明态度的情况下,自己该如何选择。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附和:张亮谋反,该死!

可怜,此时只有一位官居将作少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副部长)的李道裕据理力争。他提出:张亮谋反的证据并不充分,不能就此定罪。

然而,无论从独裁还是民主的角度来说,李道裕的反对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接着,张亮被斩于菜市口,并处抄家。

和刘洎一样,张亮死的太快,在情况并没有完全明朗化之前,就已经先行丢了脑袋。只是,和刘洎不一样的是,张亮还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与先前已经死去的侯君集相比,还要再靠前一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美名流传至今,人人都在传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事迹,却甚少有人提到张亮和侯君集。呜呼,即使你在凌烟阁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并不能说明你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真有这么高,尤其是在一位通过政变上台的皇帝心中。

刘洎和张亮的死,还告诉我们:贞观初年那种君贤臣正、畅所欲言,共谋国事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君臣都已逐渐淡忘了原本是刻骨铭心的隋朝末年大动荡,取而代之的是,皇帝越来越听不进不同的声音,大臣们也纷纷开始明哲保身,极少有人再敢公开反对皇帝的想法。而对于那些可能是被冤屈的人们来说,指望死里逃生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只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它的惯性依然存在。整个国家还是在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上一路前进着。

在唐军的马蹄下,又一个草原帝国消失了。

第四十七章 南征北战

北方的薛延陀汗国自从未能如愿娶到唐朝公主后,受到的打击可谓接二连三:原可汗乙失夷男急火攻心,没多久便挂了,儿子乙失拔灼即位。只是,他仅仅是继承了老爸的急躁与嗜杀,却没有继承到其广阔的胸襟。很快,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怀疑的对象。

于是他开始批量换血,将那些高层职位换上了自己的一套人马。随着跟他不是一条心的贵族越来越多,被乙失拔灼杀掉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内一时间是人心惶惶。

回纥、仆骨和同罗三个部落瞅准了这个时机,联合出兵,向薛延陀发起攻击。薛延陀每战必败,日趋穷途末路。

长安方面也趁机抓住机会,出兵薛延陀。

李道宗、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絆何力、薛万彻和张俭等将领分路攻击薛延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