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事情都办完了。

第四题:从一百根两头一模一样的木头中分出根和梢。

这题可真是要命。几乎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禄东赞率领的吐蕃方面再次获胜。他们的做法是:把木头置入河中,根部较重,在水中的位置靠下,梢部则相反。

第五题:夜间召集所有使者前往宫中看戏,散场后让大家自己走出宫去。皇宫很大,很多建筑又都非常相似,加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进皇宫,迷路的不在少数。禄东赞是个有心的人,在入宫时就在沿路做好标记,所以他只要按照标记的指引就可以顺利走出去了。

第六道: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在同样装扮的三百名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

三百名佳丽看得在场所有人都眼花缭乱,难以识别。禄东赞由于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曾经服侍过文成公主的大娘,知道了文成公主的体貌特征(据说是一颗痣的美丽传说)。于是,禄东赞再次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为自己的赞普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顺利完成了求婚的使命。

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关于这个故事的精彩壁画。

这段故事十分动人有趣,但是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民间智慧的结晶,作为千古流传的佳话,但不作为可信的历史。

首先文成公主不是皇帝之女,她的公主名号也是为了出嫁而加封的,不可能早已名扬各国,引来一大堆的爱慕之人。

其次,当时国与国的联姻政治色彩极浓,其中的关键在于结亲二者的身份,以及两方政府的态度,与当事人本人贤愚、美丑关系很小。

第三,从这几个故事所描述的事情来看,特别是第二和第三道题带有很强的游牧生活色彩。在农耕文化占主导的中原地区,马匹不是常见之物,更不用说辨认母马和小马的关系了;杀羊在日常生活中则是专业行为,有专门的屠户负责,而且在中原被宰杀的牲畜中,猪的比例貌似比羊还要高出不少。至于揉羊皮的事情,大家只要想想啥叫揉羊皮,揉羊皮作何用场,以及怎样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有多少中原人知道就清楚了。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所作《步辇图》,即是对当时唐太宗接见禄东赞这一场景的真实再现。

不过,禄东赞的才能和机智却是有迹可循的。不用看他做得如何,看李世民的反应就知道。

李世民对禄东赞的外交礼节和出色的应对十分欣赏,认为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在吐蕃国内定会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为了结交禄东赞,为以后与吐蕃的交往铺好道路,李世民决定先来一次级别较低的和亲——把琅琊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禄东赞为妻。

对于这一美事,禄东赞却是婉言谢绝:“臣在国内已有妻室,乃先父母所定。糟糠之妻不下堂,臣不敢遗弃。何况此番本是为赞普求亲而来,现下赞普尚未成亲,做臣子的怎敢先娶?”

一番话说得义正辞严,有理有据,令唐太宗更加欣赏禄东赞的贤明,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此人日后必为吐蕃权臣。为了大唐的利益,无论如何都必须把段氏嫁给他!

盛情难却,在太宗的一再坚持下,禄东赞最终还是接受了这番美意。

心愿达成的唐太宗十分高兴,为表示对禄东赞的嘉奖和欣赏,又拜吐蕃大论(宰相)禄东赞为大唐右卫大将军,正三品高级武官。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日,文成公主在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的护送下启程前往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领禁卫军从逻些城出发前来迎亲。双方于黄河源头附近的柏海会合。

为这次迎亲,松赞干布可谓做足了功夫:考虑到公主的生活习惯,吐蕃方面为她在接亲地修建了宫殿一座,而不是将她直接接进了帐篷;为表示尊重,松赞干布提前学习了唐朝驸马的礼节,并在见面后以此礼节拜见了老丈人家的代表李道宗;着装方面也进行了修改,不再是吐蕃的传统服装,而是改穿丝绸制成的驸马服饰。总之,为了表示吐蕃方面对唐朝的尊敬,以及尽量避免文成公主对新生活环境的不满并尽量消除思乡情绪,真正下足了功夫。

同时,松赞干布还特地下令,废除了原先往脸上涂抹红色颜料的习惯做法,并选拔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努力向中华文化靠拢。

更为难得的是,松赞干布还努力改变自己原本较为暴躁的性格,一心一意去做个温柔体贴的丈夫。

送别了李道宗一行后,文成公主在丈夫松赞干布的护送下前往逻些。沿途,吐蕃百姓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位新赞磨(王后)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一路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藏族流传下来的民歌所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了3800种谷物、5500种牲畜和工匠5500人。从这个数据上看,夸张的成分应该是有的。但对于吐蕃而言,文成公主的到来确实给它的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带来了两份意义非凡的重要礼物。

精神领域的礼物是佛教。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了堪称至宝的释迦摩尼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教经典。加之松赞干布先前迎娶的笃信佛教的尼泊尔尺遵公主(目前尚未能完全印证其真实性)的影响,佛教开始在吐蕃流传开来,逐渐取代了本土本教的地位,并与印度传来的大乘密宗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这一独特的佛教分支,对西藏产生了难以描述的深远影响。

物质领域的礼物是中原的各种先进工具、耕种技术和锻造技术。这就“好比”今天的美国向我们开放了所有重要软件的源代码和详细程序;日本向我们提供了全部电子产品的设计图纸;德国向我们展示了机械工业的核心工艺。这些帮助使得原本还比较落后的吐蕃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也带来了吐蕃国力的巨大提升。

文成公主抵达逻些后,松赞干布为她在布达拉山上修建了一座宫殿,即布达拉宫。不幸的是,这座于贞观年间建造的布达拉宫,早已毁于兵灾和火灾。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是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旧址上的重建,并已经过多次修缮。

此后,唐吐两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吐蕃不断派人前来学习文化,并聘请汉族文人为吐蕃的政府文件在文字上把关润色,生活习惯也开始“渐慕华风”;而唐朝也引进了吐蕃的马球运动,原本是吐蕃独有的一些女性发型和化妆风格也在中原流行起来。唐人“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正是对这些事件的真实反映。

这次两国联姻,看似很好很完美。然而谁又能料到,吐蕃将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间,成为一个对唐王朝的威胁超过东、西突厥甚至安史之乱的大患。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三十六章 混混引出的“新”国家

从贞观十二年到十五年,唐太宗一直都处于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高昌、吐蕃的事儿一件接着一件,还好总算是都处理结束了。

只是这些都是外部事务。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一次发生在长安城中的未遂政变,却结结实实地给李世民敲响了一记警钟,也导致了一个本已消亡国家的再次出现。

说来好笑,一般而言政变都是某些野心家经过周密布置后的结果。可这次政变的主导者,却是一个典型的小混混式的人物。

当然了,一个普通的小混混也做不出来这等大事。我们这位混混,是原东突厥小可汗突利的弟弟——阿史那结社。

阿史那结社跟着哥哥归降唐朝之后被封为中郎将,虽无实权,倒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位仁兄虽然身为突厥可汗家族的一员,却没有继承他们的豪迈与爽朗,倒是与汉人的纨绔子弟颇为相似,大事不敢做,欺男霸女、强买强卖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京城的烟花柳巷、茶坊赌场常常出现他的身影。

其实也不能完全怨阿史那结社。突利可汗归顺是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突利不过27岁,他的弟弟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这个年纪的人一下子无事可做,又吃穿不愁,干点这些事情也不能算很不正常。

突利看到自己的弟弟成天胡作非为,很是不满,多次对他进行严厉批评,要他认真悔改。可是,叛逆期的阿史那结社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被哥哥骂急了,这小子居然跑到李世民那里去诬告哥哥要谋反。唉,有这等不肖的弟弟,突利也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由于阿史那结社素来不学无术,编的谎话破绽百出,骗不倒经验丰富的李世民,被赶了出来。看着阿史那结社狼狈而出的样子,李世民打从心底看不起这个人。不过考虑到安抚东突厥降人的情绪,又不好就把他治罪,那就先把他晾着吧,量一个混混能折腾出什么东东来?

可是,混混阿史那结社却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李世民以及其他持有同样观点的人:昔日汉高祖刘邦不过也是个流氓出身,还比不上本人,没啥贵族血统。做混混做得好,照样可以“行大事”。

突利可汗在归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八岁。他的儿子阿史那贺逻鹘还是个对世事似懂非懂的少年。阿史那结社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发动政变。

政变首先要有人手,阿史那结社觉得这不是问题:一旦成功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里现在也不缺银子,自己又是天天在社团里混的,还怕找不到人?

经过一番招兵买马,阿史那结社最后共拥有了四十多人的“大军”,主要成员包括老哥生前的一些旧部,以及部分流氓代表。有了这么“大”的本钱,他打算下注了。

整个政变计划如下:晋王李治每天要在四更时分出宫,按规定,他出宫时要大开宫门,侍从卫队要在门外站好队列再出发。阿史那结社他们就准备在宫门大开,护卫们列队尚未完成时冲进宫门,实施斩首行动——直扑皇帝住所,干掉李世民!

干掉李世民了,然后呢?

然后?到时再说了!

在正式动手之前,为扩大统一战线,阿史那结社把侄儿阿史那贺逻鹘连哄带骗地拉进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