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部问题基本解决。接着就是全力对付李敬业。

首先要做的便是彻底划清界限。

可怜李世勣,身前为大唐出生入死,忠心耿耿,死后却受子孙连累被剥夺了所有官职和爵位(同时取消“李”姓),尸体也被刨了出来受尽屠戮,彻底挫了骨扬了灰,打回“徐世勣”原型。

为表示对武太后的尊重,后文也将把李敬业改称徐敬业。

再说徐敬业夺取扬州后,得到了楚州方面的响应。接着要做的是对主攻方向的抉择。

在这个问题上,集团内部分为两种意见:一是北上进入山东,号召忠义之士共同行动,推翻武氏集团,匡复李家天下;二是看中金陵(南京)的“王气”,南渡长江,夺取常州、润州(江苏镇江)和金陵等地,奠定基础后再向北发展,这样即使北上受阻,也可保立足之地。

慎重考虑后,徐敬业选择了方案二——南下!

造反这种买卖,危险系数极高,尤其是徐敬业这种直接打出反中央旗号的,不成功便成仁。而淮河以南地区,自古便是安居乐业的温土,治安情况好,百姓过得富裕,很少有人想去玩命。

而唐朝建立后,出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以及保卫京师、削弱地方的考虑,绝大部分军府都设在以关中为核心的华北地区,江南地区的军事力量以及可动员的后备力量少之又少。徐敬业虽号称十万大军,可基本都是缺乏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战斗力远不如正规军。即使能够攻克南京,南下途中遭遇政府军,后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对此,徐敬业不是没有考虑,但他只是象征性地做了安排:派左长史唐之奇带领小部分部队留守扬州。其余人等全部南下攻击润州,看来他是把宝完全压在这条路上了。

这么一来,原先山东和中原一带的“反武复李”的同盟也都瞧出徐敬业不过是打着反武旗号造反夺权罢了,结果全国上下除了徐敬业势力所及的几个州,几乎都是一片沉寂。

造化弄人,在润州徐敬业与亲叔父,刺史徐思文遭遇。仓促之间,刀枪入库N久的润州抵不住对方人多势众,被攻克。叔叔因不肯投降被侄子关进了大牢。

然而还没等徐敬业摸清楚润州的大街小巷,李孝逸的大军已越过徐州,向扬州直扑而来。

徐敬业只好放弃初衷,回扬州救急。

李孝逸此次前来,身边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以侍御史职务担任监军的魏元忠。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河南商丘)人。还是个太学生时,他就曾针对当时的吐蕃边患上疏李治,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军事上的不足和问题,建议:坚决落实有功即赏,有过即罚,增强官兵们的斗志与动力;取消民间不准养马的禁令,这样一旦政府有需要,可以迅速从民间购买,省去了大笔日常的养护开支。

这份奏章引起了李治的高度赞赏,他破格召见了当时还没有官职的魏元忠,安排他前往中书省实习。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魏元忠已是监察御史,负责李治从长安至洛阳一路的安全工作。

当时关中饥荒,百姓食不果腹,只好铤而走险入了绿林。这群人虽然未必有多少战斗力,但数量极多,出没不定,令人防不胜防。而魏元忠只是一介书生,手头又没有什么机动部队,要保证皇家车队的安全还真不是件易事。

然而老天对他也格外眷顾。临行前,魏元忠在长安万年县监狱中见到一个囚犯,仪表不俗,言谈举止也很有风度。一聊才发现此人居然是中原一带黑道上的大佬级人物。这种人正是毛贼们的克星,于是魏元忠恭敬地请他帮忙护驾。

一路上魏元忠和这位黑道首领同吃同住,不时一起巡视车队。原本觊觎车队财物的毛贼见是老大压阵,纷纷知趣而返,一路上竟十分顺利。

武太后执政时期,魏元忠同样很受赏识。此次担任监军,充分表明了武太后对他能力和忠诚度的信任。

在淮河北岸的临淮,李孝逸军与徐敬业军第一次遭遇,政府军将领雷仁智失利而回。首战失利使得李孝逸一下子患得患失起来,他下令全军坚守营寨,不准贸然前进。

魏元忠对李孝逸的这一决定很不满意,他直截了当地提出:“大军滞留不前,远近皆知。若是传到中央的耳朵里,畏惧避战的大帽子你是想躲也躲不了了!”

李孝逸的斗志被恐惧和勇气共同激发了起来,大军拔寨前进,直抵徐敬业军据守的都梁山。

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徐敬业所部缺乏组织和系统训练的问题完全暴露。尽管政府军初战失利,但在李孝逸坚定的攻势面前,徐敬业军再也无法抵挡,连战连败,将领尉迟昭被杀,徐敬猷和另一名将领韦超丢下人马连夜逃往扬州。

为了迅速解决战斗,武太后再加封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与李孝逸并肩战斗。

两军在高邮白塔河两岸对垒。

九天后,白塔河畔狂风大作,风向正对徐敬业军的防御阵地。李孝逸指挥部下乘势放火,在大火的掩护下全力进攻。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彻底摧垮了反抗军的意志,全军四散逃遁,彻底瓦解。

见势不妙,徐敬业等人狼狈逃往润州,打算经海路逃往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

可问题又出现了。你想逃命,但手下未必见得愿意陪你。部将王那相就越想越不对劲,为了不给徐家殉葬,他在一行人逃到海陵(江苏省泰州市)时抢先下手,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三名“匪首”,向李孝逸投降。其他人犯也都在被抓获后立即斩首,连同王那相送来的三颗人头一并送往洛阳示众。

自此,徐敬业兵变如昙花一现般匆匆谢幕。

得到扬州捷报,武太后长出了口气,指派左鹰扬将军裴绍业携带诏书前往程务挺军中,当众宣读了程务挺勾结裴炎、徐敬业的“罪状”,判斩立决。同时,夏州都督王方翼也因与程务挺往来密切,又是前废后王氏的亲戚,被摘去官帽押到了洛阳。尽管没有审出什么大的罪状,但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的宗旨,王方翼还是被流放到了崖州(海南省琼山市)并在那里逝世。

对于武太后而言,除掉程务挺、王方翼等人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但对于国家而言却是极大的损失。边防军缺少优秀将领将直接导致防线薄弱,给敌军可乘之机。

东突厥人的反应便是最好的答案。

东突厥各地举办了规模不一的宴会,各部落酋长亲临会场看望了与会的群众,并与群众一起联欢。同时,为了纪念程务挺,东突厥人还为他修建了多处庙宇,出兵前常会前往参拜,以求其保佑本方军队获胜。

话说骞味道因督办裴炎案有功,官拜检校内史兼同凤阁鸾台三品。作为百官之首自然要负起相应的领导责任,可对于属下请示或反映的问题,他的答复永远只有一个:“此乃皇太后之意。”

这种宰相除了浪费粮食还有何用?三个月后,骞大人便被贬为青州刺史。

除了骞味道,其他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崔詧和武承嗣等人也都曾得到过“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然而在位最长的都不过半年,短的不过月把。

对于武太后而言,国家是自己的,官员自然要任用有才能的。提拔马屁精或是亲戚,纯粹是出于褒奖,有能力的留任,没能力的过把瘾后就该干嘛干嘛去吧。

徐敬业之乱平定后,武太后的战略目标逐渐从巩固权力向治理国家转变。换句话说,此时她的角色已不仅仅是太后,而是更接近皇帝。

第十八章 酷吏横行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5月,武太后下诏:天下百姓,无论出身,均可向政府自荐。若通过了公务员面试,便可直接做官。

为了广开言路,让自己迅速了解基层状况,垂拱二年(公元686年)3月,武太后又下令在朝堂上设置铜柜。铜柜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开一个口:朝东的铜柜为绿色,名为“延恩箱”,负责接收歌功颂德的文章以及百姓的自荐书;朝南的铜柜为红色,名为“招谏箱”,负责接收对政府工作的投诉与建议;朝西的铜柜为白色,名为“申冤箱”,负责接收申冤和申诉的状子;朝北的铜柜为黑色,名为“通玄箱”,负责接收各类关于天文星象和异常情况的“科学论述”。

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应该说是好的,但关键还得看执行。执行过于到位,有时也会变味儿。

铜柜的设计者叫鱼保家,是侍御史鱼承业之子。鱼工程师可能是精力过于旺盛,不仅为太后设计出了铜柜,还曾经为徐敬业的军队指导过武器制造。

于是设计铜柜的人便光荣地成为了第一位死于铜柜的知名人士。

自此告密之风全方位盛行。

开始武太后还有些遮遮掩掩,后来便索性下了一道告密总动员令。

文件名肯定不是叫“大唐政府关于鼓励告密的通知”,但内容无疑便是如此:所有官员,对于报告“机密事宜”的人均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阻拦,也不得询问具体内容;必须按照五品官员的待遇标准提供饮食、住宿等条件,并尽快用政府官车(当然是马车)送往神都洛阳。

在洛阳,告密者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太后的亲自召见。若是告密内容和告密者的临场反应符合太后的心意,便会获得一个不错的官职;若信息无效或诬告,告密者也不会受到惩处。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对着官府大门喊一嗓子:“我要告密!”,官老爷们就得诚惶诚恐地跑出来迎接,好吃好喝地招待,一路端茶倒水送到洛阳。而告密者,运气好的能混个官儿当当,运气差的也无非白吃白喝之后遣回原籍,回到家中还可以和左邻右舍吹吹“爷在金銮殿上见到太后了……”之类。

从经济学角度看,告密在当时是一种几乎没有成本和风险但回报却很高的交易行为,但凡是理性的自然人,有几个不愿意的?

于是告密者从全国各地涌向洛阳,官差们天天风风火火地砸门抓捕嫌疑犯,一时间人人自危,个个失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