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20}《甲申纪事》。
{22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日申刻外城陷。
{222}《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三月甲辰。
{223}《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夜周皇后缢坤宁宫。
{224}《甲申纪事》。
{225}各家文字不一,撮其要者如是。
{226}《北归记》。
{227}《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28}{229}《烈皇小识》,卷八。
{23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31}《国榷》,卷一百,思宗崇祯十七年。
{232}{233}《甲申纪事》。
{234}{23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奸淫。
{236}《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7}《甲申纪事》。
{238}《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后记
写明朝,在我首先是“有趣”。这是我个人对历史的介入点。人们对一段历史的重视程度,一般与其盛弱兴衰的面目成正比。这再正常不过,反映了历史的功利的一面。历史本来就是功利的,“以史为鉴”这句话所以成立,即因它后面的功利逻辑被普遍认可。一般中国人,对了解汉唐以及康雍乾时期的清朝,肯定更为热心,因为它们强盛,最能满足我们光荣与自豪的感情。不过,历史比较好玩、有嚼头、耐人琢磨、发人深思的段落,通常不在强盛期。例如:魏晋和两宋相较先前的汉唐,都有些虚弱、绵软;然而,魏晋的情形比两汉有趣得多,两宋的内容其实也比唐代丰富,似乎都更能产出异样的思想与人物。以明朝的国势,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收缩期。单就版图看,跟之前的元朝、之后的清朝比,实在小得可怜。二百七十八年中,处境一直窝囊,休说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军动辄随意进出,摇撼京城,就是数千人、几百人的倭寇,也能够纵横东南为所欲为。明朝对于我们也许不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时代,然而它的意义,却只有两三个朝代堪比。它是中国帝制的晚期,文化上有一种集大成和尘埃落定的味道;同时,中国向近代的转型,不始自清末,实从明代开始。因此,明朝虽不显赫,却韵味十足。从二十年前选定明代文学为毕业论文题目起,我对明代的阅读即不曾中断,愈陷愈深,作为业余爱好延续至今。如今写此书,与职业、饭碗、职称无关,纯由兴趣来。
本书动笔的真正时间,应该追溯到2004年的夏秋。当时写了朱元璋,以《太祖元璋》为题呈交《大家》杂志副主编李锦雯女士,承不弃,于翌年第一期发表出来。原本,我尚无持续和集中从事这方面写作的计划,只是觉得兴之所至时,不妨写一点,下一篇还根本不知何时才会动笔。不久,敦煌文艺出版社物色类似的选题,找到李国文老师。国文老师因为看过《太祖元璋》,有不错的印象,乃以鼓励后进的热情,专门垂电,为我和敦煌文艺出版社牵线。在此,要向国文老师致以诚切谢意,若非他的推动,本书至今恐怕还只是装在我自己肚子里。
写了将近一年,基本每日不辍,保持着一二千字的进度,不徐不疾,慢慢也就积至四十万字。这当中,来自朋友的关问,使写作一直有愉悦的心境。
边写边改。写着后面,同时改着前面——总是发现有可改之处,将来肯定还是如此。
除《太祖元璋》外,朱棣和朱厚熜两部分,也已单独拿出来,由《钟山》杂志发表。朱厚照的一个片段,也在《长城》杂志发表。在此,向两家杂志主编贾兄梦炜、李兄秀龙致谢。
敦煌文艺出版社张兄国强作为本书责任编辑,阅校甚细,指谬纠误,于其他技术层面,献力更多,令人铭心难忘。
脱稿,付梓,二十年的一个心愿,算是了结。感谢所有支持了我的师友。
李洁非
2006年国庆日凌晨,云趣园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