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宋,看似有着强大的gDP,有着恐怖的整合国力,可惜一切都没有用到刀刃上,恐怖的整合国力,也从没有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

赵朴看来,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虚无的,他崇尚绝对实力,形成的绝对辗压。

后世的美国佬为何那样牛逼?就是因为美国有着美元,只要一开印钞机,金钱滚滚而来;有着强大的航母编队,谁不服气就灭了谁。一手大棒,一手金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结果是无往而不利。

简单而粗暴,又最为立竿见影。

而宋朝呢?宋朝有着美国的综合国力,军费开支堪比德国法西斯,军队战斗力只是意大利水准,百姓过着阿富汗一般的苦逼生活。

宋朝太有钱了,完爆前面的汉唐,又完爆后面的明清,不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经济文化,城市率水平等,都是完爆。与经济实力相对称的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军费开支占据了国库的七层,即便是后世的德国法西斯,日本法西斯也不过如此。

不过德国、日本是屡战屡胜,胜绩惊人,可是宋朝却是屡战屡败,弱小的军事实力,仿若是意大利军队一般,面条军。

而与宋朝强大经济形成巨大反差的,则是百姓如阿富汗一般苦逼的生活。

宋朝的农民起义数次最多,尽管宋朝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宋朝的苛捐杂税,赋税之重,是历朝历代最重的,中产之家尚且破产;宋朝的腐败最为严重,因为国策是不杀士大夫,也就是不杀贪官,顶多流放海南岛。

南宋百姓反对北伐,因为每次北伐都是大败而归,每次北伐,都是一次严重的刮地皮;

南宋百姓反对北伐,因为北伐很少胜利,北伐之后,往往会大量赔款,花钱买太平;

南宋百姓反对北伐,每次北伐都意味着大败,百姓都要为战败而买单。

总之宋朝的百姓很苦逼,在和平时代,需要为赔款而买单;而在战争时代,又要为战争经费而买单,更是要为战败后割地赔款而买单,从来没有享受过战争的红利。

…………

总之,大宋从建立开始,就有各种的弊病,只是在宋太祖、宋太宗时代,还不太明显;在宋真宗时代开始显露;而到了宋仁宗时代,开始激化,于是便有了庆历新政,试图改变危局,只是失败了;后来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试图挽救危局,可是依旧失败了,代价是各种矛盾激化,弊病加剧。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代,已经是病入膏肓,再无回天之力。

如今更是于女真之手。

未来要想收复失地,必须要有一只强军。而要想收复失地,仅仅是靠着一只强军是不够的,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深层次改革,革除各种弊病,使宋朝这个巨人重现焕发生机,才能有一丝胜利机会。

若是仅仅喊着北伐的口号,仅仅是在军事上有小的改动,注定是无法北伐成功的,抗金必然失败,最后必然是金宋南北对峙。

抗金,不仅仅是需要锻造一支强军,更是要在经济上、科技水平、人口数量、国民意志、军事动员能力、战争储备、军事力量等十几个方面的对拼上,处于上风,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抗金,变法势在必行。

不变法,死路一条;变法,这是找死。

恍然间,赵朴有些理解历代偏安于南方的政权。这些偏安于南方的政权,不仅仅是继承了前朝的弊政,更是缩小了耕地,赋税来源减少,又失去了北方的强兵,再加上南方商品经济发达,这注定了容易安逸。

在南方建立政权,往往是偏安,妄图北伐者,往往是头破血流。

只有一人是例外,那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唯一以南方为根据地,北伐成功。在他之前,北伐从来没有成功;在他之后,北伐也从没成功。他打破了北伐必败的魔咒,他以南方兵,打败了北方兵,做到了前人做不到的事情,更是让后世无法模仿。

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好,认为他是暴君,认为他杀功臣武将太多了,更是提出了贪银五十两,剥皮充草。

可是不得不说,这位君王的伟大。

从宋朝开始,到明朝初期,这四百年的时间,中原政权的军事力量急剧下滑,纵然找出千万条辩解的理由,也无法回避积弱的现状,先是不敌契丹,后是败于西夏,更是被女真打出了屎尿,最后被蒙古灭了,汉人成了四等公民。

可是这位皇帝却是一雪前耻,扭住了华夏四百年积弱的现转,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回升,有些汉唐时代的风采。

在中国历代皇帝排名中,他至少能排到前十。

“看来的学习一下,朱元璋的厚黑学了!”赵朴有些庆幸。身为穿越者,最大的优势不是知道未来的历史走向,也不是知晓先进的科技,更不是可以利用好的诗词糊弄人,而是站得高,望得远。

Ps:第二更到。第三更在晚上10点。

第124章登基九五

一天的休整之后,全军出发,向着百里外的南京行进。

此南京,非是后世的南京。

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先后建置两次,北宋置应天府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应天府南京位居北宋陪都。

南京应天府,是太祖的发家之地。

到了应天府之后,在一股暗流的涌动之下,劝进的风波开始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谁当皇帝,这并不重要,士大夫也不在乎这些。重要的是,必须有皇帝存在,扛起大宋这面旗帜。

如今汴梁城破了,两位皇帝被掳走了,而张邦昌当了伪朝的皇帝。他这个皇帝,是金人立下的,名不正,言不顺,不仅是朝堂内外的士大夫不服气,百姓不服气,就连是张邦昌自己也觉得名不正言不顺,不敢以寡人,朕自称。

这时,大宋立国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尽管在对外上软弱无比,可是内政上还是不错的,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士大夫可以自由言论,从底层百姓到上层士大夫,都对赵宋皇室心存感激。

宋朝皇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此刻,赵朴是最佳的入选。

在大宋,当皇帝贤能,才德很重要,可是根正苗红更为重要。仪王出使金营,临危不惧,给士大夫增加了不少印象分;后来救援河东,又增加了不少印象分;再加上皇室嫡系一脉,只留下了他,于是他当皇帝也是必然了。

当然了,不能自立为皇帝。

儒家喜欢矜持,喜欢含蓄,喜欢内敛。

当皇帝,劝进很重要。就好比当年的黄袍加身一样,大将们给赵匡胤披上黄袍,与赵匡胤自己披上黄袍,差距很多,前者是人心所望,后者是乱臣贼子。

最后的答案,已经揭晓了,可过程还是要走的。

首先的应天府府尹、通判等人劝进,不过被赵朴退拒了;后来,又有大量大臣推荐,可是赵朴还是拒绝了。终于,最后李纲、宗泽等大量有名望的文臣出现了,各地的州府知州,谈判,大儒、名流之人,纷纷汇聚在一起,第三次劝进,赵朴这才答应。

三次推让,方显示诚意。

媳妇熬成了婆,终于最后还是披上了龙袍,坐在了那个位置上。赵朴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望着一个个山呼万岁的声音,心中微微激动:这就是当皇帝的感觉吗?万万人之上,一言为天地法,执掌一切的感觉吗!

真小人不可一日无钱,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

终于当上了皇帝,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没有锦绣河山,没有能臣贤将,有的只是破碎的山河,一个烂摊子,有的只是大宋的正规军全数覆没,只留下流民军;有的还是时时刻刻,虎视眈眈的金军。

当上了皇帝,只是这个皇帝的位置,极端的不牢固,好似坐在火山口一般,随时将会被吞没。

而在场的诸多大臣,他多数都是不认识。即便是一旁的太监介绍着,各个大臣的履历,赵朴还是一片茫然。不过也不是没有用,至少混了一个脸熟,身为皇帝不需要记住每个臣子的外貌,姓名等等,只需要被臣子认识就行了。

而在诸多大臣中,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李纲与宗泽。

在汴梁时,赵朴就认识李纲,只不过那时的李纲意气风发,一副要力挽狂澜,一副救民于水火之中,仿若是圣人转世。远远看着,有种清高,骄傲。而此时,经过一连串的挫折之后,李纲成熟了许多,少去了傲气,少去了清高,多了几分厚重,几分沧桑。

隐约间,此时的李纲头上多了许多白发。

而宗泽则是一个老朽,一副书卷气,看着他,似乎就想到了《斗破》中的药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是最大的财富,少掉了年轻人的激进浮夸,多了几丝深谋远虑。之前,种师道,是大宋的宝贝;如今宗泽,则是大宋的宝贝。

原来的宋朝朝廷人马,早已尽被金军一锅端了。此时赵朴登基当了皇帝,就开始大封臣子,组建小朝廷,一些冷衙门,自然不需要任命;而一些关键的,要害的部门,则是要任命给各个大臣。毕竟大家伙拥立他为皇帝,就是为了此刻的收获。

只不过,任命官员时,赵朴有些发愁。

宋朝的中枢机构,有些肿庸,机构层叠厉害,例如,兵部之外有枢密院侵夺了兵部的职权,并升为中枢机构;唐朝吏部、兵部分别主管文武官员的铨选,此时另设审官东院管文铨,审官西院管武选;户部尚书、侍郎职权,已由三司使(五代时并户部、盐铁、度支为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取代,被称为“计相”,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六部之上;礼部之外有礼仪院;刑部之外有审刑院。

看着一个个官名,赵朴就有些头疼。

所幸的是,留守在南京的太监很是有本事,大概的讲述着各个官职,还有要封赏的对象,这让赵朴大概的心中有些了铺。最后,总算是封赏完毕。诸多的官职,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