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夫当国-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船械公司的制造能力,也能让中国工人学会更多的造船技术。这是迈入重工制造业门槛的第一步,能造一千五百吨位的船很快也能造两千吨、三千吨甚至更大型的船,能造货轮很快也能制造军舰。
  戴勒姆公司在南戴河这里设置的实验室,如今仍然在为新一代的发动机进行攻坚。实验室的资金是中德共同负担,所以一旦诞生新技术之后,中国同样是有份分享。当然,德国人是绝不会便宜中国,即便早期中国投资的研究经费不少,但在合同上仍然要接受极为苛刻、毫无公平可言的条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若不是如此,戴姆勒公司也不会大老远来到中国设置研究室,还要为中国分享科技结果。
  对于袁肃而言,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目前最大的价值是建立南戴河海港的产业根据地,换句话来说,他是希望借助船械公司的规模来拓展更多的周边产业。至于制造中大型船舶的技术,以及实验室研发的新式发动机,这些都是需要经年累月才能获得效益。
  去年与林伯深成立上海肃仁贸易公司,前不久又合资成立了北方肃仁贸易公司。
  上海公司自然是寄托上海国际港口,而北方公司就设立在南戴河这边。在参观完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之后,袁肃顺带来到北方贸易公司,会见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要求贸易公司在负责引进之前已经订下来的军械零件之余,同时还要开始筹备大批量的出口贸易。
  其实就算不用袁肃提点,贸易公司这边聘请的国际贸易分析师业已指出了欧洲市场的拓展时机。因为战争爆发在所难免,碍于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贸易公司自然不可能承接军火贸易,但是却可以承接一些日用品的订单。
  经过一些初步的市场调查,以及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公司接洽协商,北方贸易公司决定立刻着手开始储备一些速食食品、军用布料和各种牛皮、猪皮。
  速食食品自然是以罐头为主,这方面袁肃是出了不少主意,他让贸易公司去蒙古收购牛羊用来制造肉类罐头,对于这些牛羊的利用也要尽可能充分,优质的罐头用纯肉,一般的罐头则用肉和内脏混合,劣质的罐头则直接用内脏来制作。
  反正这些罐头是用来外销,更何况制作成形之后,也没有人能分辨出里面到底是什么。
  这些罐头最终肯定是派发到前线给作战士兵食用,在战场上有得吃已经不错了,难不成还指望每一顿都吃煎牛排、再搭配一杯红酒或者咖啡?
  除了罐头之外,袁肃还提供了另外一些新的创意,比如将咖啡豆磨成粉末,方便前线能够直接煮用。当然咖啡豆磨粉之后的保质期是一个问题,要么是在里面添加一些防腐剂,要么是承接快速订单。反正这个年代又没有食品卫生制度。再比如更为廉价的蛋白肉,味道与真肉极为相似,然而实际上却是用面皮制作而成。
  军用布料、牛皮、猪皮,都是可以长期储存的商品,关键还是供应数量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开始承接的订单,需要立刻收购订单上所需要的数量。并且即便没有承接到订单,也要根据对市场提前的预算,而提前开始准备。
  在很多不懂行情的人来说,如今大战马上就要开始,现阶段才开始筹备这些外销物资实在是太迟了。然而对于真正懂得行情的人来说,在这个时候筹备物资才是最正确的时间。早几年前筹备物资,那是协约国、同盟国以及西方其他未参战国的事情,这些年的军备竞赛已然让许多国家做好了充足准备。
  等到战争正式开打,消耗开始逐步增大,这些国家提前准备的物资根不上消耗速度,那个时候便会开始寻求海外的贸易订单。
  北方贸易公司所追求的并非战前准备阶段的市场,而是战时为了弥补消耗过大而慌不择路的市场。
  不仅北方贸易公司在着手准备,袁肃还专门发了电文到上海,让上海贸易公司同样开始操办这方面的事务。南北两大肃仁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人,无非是负担了两片市场罢了。欧洲大战爆发之后所开辟的市场,远远不是两大肃仁公司能应付下来的市场,能多分一杯羹便多分一杯羹,反正两大公司都能赚钱袁肃便能拿两份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北方贸易公司和上海贸易公司开始着手储备外销物资,对于南北两地许多民族产业带来了一轮新的发展空间。两大公司都是在庞大政治势力和财阀势力支持下的大型贸易公司,而经过预测后所需要储备的外销物资,又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在这一轮收购的风潮中,极大的刺激了下游依附小产业的兴旺。畜牧业,纺织业,冶金业,副产品加工业,甚至一些市集的零售业,从这个夏天开始便是一路攀升。随着这些产业得到充裕的发展工业,也为带来了民生的改善。
  也正是因为这次南北两大贸易公司的带动,使得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开启了黄金时代。
  对于同样是进出口贸易的其他公司来说,北方贸易公司和上海贸易公司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在行业内独占鳌头,但是两大公司每一次的贸易策略,竟然都能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市场适时的转向。
  只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现象,也是唯一一段由贸易实业来掌控资本主义市场的时期。而在这段时期结束之后,随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则会由更为灵活巧变、资本更为庞大、进出更为直接的金融业来掌控资本市场。



  第70章,扩编军队
  八月十日,袁肃再收到了河南发回的复电,张镇芳已然接受了聘礼,并且决定在四天之后于开封举办出门宴。复电中自然是希望袁肃也能出席这场出门宴,这种风俗是需要男女双方一起到场方才显得正式和热闹。
  袁肃并非不想尊重这个习俗,只是前后时间太过仓促,自己手头上的事务又忙不开,实在是分身乏术。早些时候他已经又去了电文,解释目前滦州这边的情况,顺带还提及了一些与筹安会相关的消息。抛开之前一系列产业上的发展事宜不说,他当下还要筹备中央陆军第十师的建制,相对于扩充军权来说,生意反而还是次要的。
  这段时间,司令部上上下下都在为中央陆军第十师的事议论纷纷。
  袁肃的想法是借着这次扩编,索性一口气扩编到位。他可以预想到一旦袁世凯正式推行帝制,即便前期铺垫的再好,即便把所有能考虑的前提都做到位,即便是掌握了民族大义,势必还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并不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二次革命的战争已经消耗掉全部革命势力的武装力量,孙中山现在只是光棍司令,再有呼声也掀不起什么实质的风浪了。而是西南各省的军阀,以及北洋内部的观望派势力。
  前者地方割据由来已久,现在都有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意思,更别说闹出这么大的事来一定会趁机大呼小叫,唯恐天下不乱,趁机从中谋利。后者是对帝制充满怀疑,并且又隐隐的希望在扳倒袁世凯之后建立北洋新秩序,从而让自身的势力地位更进一步。
  历史上袁世凯帝制覆灭,并非是前线作战不利的缘故,事实上一开始在湖南、四川的战事北洋军是占有不小的优势。只是从一开始袁世凯没有意识到北洋内部几个元老的态度,更没有意识到这些元老对整个局势走向的影响。
  自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矛盾不断加剧,但真正闹到分裂还是因为称帝一事。
  在这件事上段祺瑞要远远比袁世凯更有见识,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段祺瑞早就看出帝制的推行肯定会引起举国大乱,所以从始至终都是坚决反对帝制。
  至此,袁世凯与段祺瑞的关系彻底陷入不可逆转的危机,袁世凯为了称帝最终逼迫段祺瑞自行辞职。
  除了段祺瑞之外,就连冯国璋也是被袁世凯耍了一通。冯国璋得知袁世凯有复辟之心,更是大老远从南京返回北京,掏心窝子的劝说袁世凯不要误入歧途。当时袁世凯还郑重其事的表示绝无称帝之事,一切都是外界造谣。哪里知道没过几个月就登基称帝,使得冯国璋大失所望,坚决不授袁世凯的册封爵位。
  两大重臣皆因此与袁世凯反目,北洋内部分崩离析已是到了边缘。
  起初还有一些北洋官僚抱着观望心态,哪里知道国内反帝制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西南诸省纷纷独立。即便如此,北方的希望还都寄托在四川、湖南的一战上。只要北洋军能击溃护国军,这件事尚且还有回旋余地。
  然而恰恰是掌握决策权的几个人物,在这个时候萌发出倒袁的野心,希望在逼退袁世凯之后,趁着北洋混乱之际坐收渔利。于是暗中授意前线作战部队消极应战,甚至出现在湖南的吴佩孚与蔡锷彼此私下通电十多封的滑稽现象。
  许多教科书上都称是在蔡锷英明指挥之下击败了吴佩孚,事实上蔡锷当时手中的部队多是临时拼凑起来,滇军、川军、黔军都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远远没有吴佩孚麾下的北洋军精锐。
  根据后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包括吴佩孚与蔡锷私下互通的电文原件,北洋军真正战败的原因是吴佩孚根本不想打赢这场战争。具体原因一部分还是二次革命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吴佩孚没得到湖南都督一职,积怨在心;另外一部分则是受了曹锟的指示。
  综上所述,袁肃心里很清楚袁世凯称帝最大的阻碍还是来自北洋内部,迟早是要有一场大战役,不管是针对南方反帝制的军队,还是针对北洋内部的反对势力。他手下目前三个旅的人马虽然有一万三、四千号人,但远远还算不上能应付大阵仗。
  在这个兵权即实权的年头,又有谁会嫌弃手下人马太多?
  如今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麾下产业也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扩编军队易如反掌。
  中央陆军第十师这个番号实际上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