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岛津义弘根本顾不得沉浸在击毙敌军副将的喜悦,因为在整个战场,日军都处于极度的劣势,全靠着绝望中迸发的勇气才勉强维持着战线。他不得不把最后的预备队派出去——岛津家的大楼船——前往督战。
李舜臣早就看到了这条船的动向,因为在一群小短腿的日舰中,这条大船太醒目了。他吩咐左右包抄过去,火弓齐射。结果这条大楼船刚走出去没多远,就被李舜臣截住了。李舜臣的亲信宋希立亲自指挥放箭,箭如雨落,登时就把大楼船上的一名日军指挥官射倒在地。周围的日军一见,都没命地跑过来解围。
联军看到日军这么疯狂,以为这条船是岛津义弘的旗舰,宋希立射倒的那个人是岛津义弘本人,都齐声欢呼起来,打得更起劲了。陈璘带领着明军威风凛凛地又杀了过来,与李舜臣左右呼应,大炮齐鸣,又形成了合围之势。
在这关键时刻,突然海面传来一声爆响,一条属于宗家的日军大船发生了剧烈爆炸,让周围的人惊慌不已。岛津义弘脑子里一下子闪过泗川城前爆炸的明军火药库,心想难道真是报应不爽?
这是报应不假,但不是明军在泗川的鬼魂复仇,而是朝鲜人干的。
早在壬辰战争期间,宗义智曾经抓到过一个朝鲜官员,叫郑六同。他觉得这人还不错,一直放在身边,十分信任。这次开战,郑六同被委派去一条船上去当指挥。宗义智万万没想到,郑六同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朝鲜版的郭国安,一直在跟朝鲜军有联系。
他在这个关键时刻,主动引燃了船上的火药库,直接把这条船、自己和其他日军的士气炸了个粉碎。
岛津舰队现在进入了最后的时刻,这时候他们已经被击沉了一半多的舰船,海面上密密麻麻漂浮的都是日军士兵和船舰残骸。观音浦外的封锁线已经被突破了无数的缺口,联军舰队源源不断地冲进来,势不可挡。
岛津义弘无奈地做了一个决定:突围。
此时的日本舰队已经基本无力再战,除了突围撤退,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于是日军以岛津义弘为核心,把分散日军集合起来,攒集了二百余艘战船,一齐朝着观音浦外冲去。大概这就是宿命吧,李舜臣的舰队,恰好位于他们的逃遁路线上,而且按照老规矩,仍旧是李舜臣的旗舰冲在最前。
俗话说,穷寇莫追,急于逃命的岛津舰队看到有朝鲜战船横在前头,船上还有人高高站在台子上指挥放箭射杀不少日军,都急红了眼,纷纷把铁炮集中在一处,朝着那边疯狂射击。
站在高台上的人,正是宋希立。他正指挥着朝鲜弓手射箭,冷不防被日军这一回高密度的射击笼罩,其中一枚弹丸打中额头,噗通一声倒在了甲板上。护卫一见,大惊失色,连忙跑去禀报李舜臣,说宋希立中弹了。宋希立是李舜臣的左臂右膀,一听到他中弹身亡,李舜臣惊得霍然起身,连声探问情形。
这时候日军的密集射击仍在持续,李舜臣这一起身,正好把上半身露出挨牌。一位不知名的岛津铁炮手恰好在这时扣动扳机,一枚铅丸飞出枪膛,在极短的时间内穿过两支舰队之间的海域,从李舜臣的腋下撕扯开血肉,进入他的身体。
李舜臣直挺挺地向后倒去,被他的儿子李荟、侄子李莞和侍从金伊接住。李荟和李莞开始以为他只是滑倒,可再仔细一看,发现腋下血流潺潺,眼看是活不成了。李舜臣在弥留之际,挣扎着给他们下达了最后的指示:“战方急,勿言我死,急命以防牌蔽之。”
李荟、李莞两个人放声大哭,船上的人都很惊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一个人冲过来,把这两个人的嘴捂住,厉声道:“你们想要辜负李使道的心血吗!”李荟、李莞一看,居然是宋希立。
原来宋希立虽然被子弹击中额头,所幸只是擦伤,虽然流血不止,但总算没伤及性命。他倒地之后,很快就爬了起来,把衣服撕开草草包扎了一下,恰好听到那两个人的哭声,赶紧摸了过来。
对于李舜臣的死,宋希立同样感到极为痛心,但他作为李大帅生前最信赖的副手,深知此时军情紧急,不容动摇。于是他吩咐把李舜臣身上的盔甲解下来,里面填充上稻草,仍旧立在船头,以鼓舞士气,然后让李荟、李莞赶紧把尸体用大红毡裹好,抱回房中,等胜利了再计较。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主动遮掩李舜臣死亡消息的,是李荟、李莞,而宋希立全然不知情。
无论封锁李舜臣死亡消息的是谁,他都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经过这一番混乱,朝鲜军旗舰暂时恢复了正常,继续进攻,进攻,再进攻。而陈璘的明军舰队,也调转船头,开始追着日军尾巴打。
这一场海战一直打到了正午时分,岛津舰队本来就不是联句对手,此时掉头就跑,更是全无战心,在突围过程中死亡惨重,共计被正面拦截的朝鲜军和衔尾追击的明军又打沉了两百余艘。可怜岛津家一世雄名,在这小小的观音浦内被联军打了一个七零八落,无数萨摩武士沦为水鬼,半沉战船燃烧起来的黑烟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
唯一可惜的是,岛津义弘运气实在是好,他靠着那两百多条船当替死鬼,带着残存的五十艘战舰脱离了战场,仓皇地朝着釜山逃去。
剧战一夜半日的明军和朝鲜军再次聚拢到一处,他们尚不知岛津义弘没死,以为已全歼敌酋。陈璘兴致勃勃地驾船来找李舜臣,商议下一步计划。
这里出现了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在《李忠武公全书》里,说陈璘驾船赶到朝鲜舰队附近,看到朝鲜军士兵追赶着日军舰船,争先恐后地抢割首级。陈璘一下子跌坐在甲板上,连声哀叹,说李统制死了。左右问他怎么知道,陈璘说如果李统制还活着,断然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这个故事很传奇,但真实度却很可疑。这时候战斗刚刚结束,还未正式发丧。试问不;就算这时候朝鲜军上下已经获悉李舜臣的死讯,第一个反应,也该是大哀,而不是追逐财物。一支以军纪严明而著称的铁军,在主帅死亡的一瞬间就没了纪律,这实在不可思议。
另外一本《李忠武公行录》里的故事不同:陈璘驾船来找李舜臣,喊他的名字。李莞站在船头,放声大哭说叔父已经死了。陈璘当时就哭倒在甲板上,扶胸流着眼泪说:“李统制战死以后,还能来救我。”
最后是《宣庙宝鉴卷》的记载,只是简单地说“璘使人于舜臣谢救己,始闻其死,从椅上自投于地,抚膺大悲。”
综合来看,第二、三个故事比较符合实,第一个故事纯粹是出自后人想象和演绎,希望能给李舜臣之死多加一道传奇的色彩。
李舜臣阵亡的噩耗很快传遍了明、朝联军,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有如战神一般的李将军,居然就这么去世了,无不嚎啕大哭,极其悲痛。就连明军都纷纷把手里的肉食投入海中,以示尊敬。他们入朝以后,军纪都归李舜臣管理,他赏罚分明的作风赢得了所有明军的尊重,而这一夜半日的联手奋战,更让他们对将军敬佩不已。
朝鲜军失去了他们最伟大的主帅,明军失去了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在这一刻,没有什么朝鲜军和明军的区别,只有二万多名向李舜臣致敬的哀伤者。
这样一位伟大的将军,居然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令人不禁想起了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在1805年10月19日,纳尔逊带领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尔加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大战。在激战中,纳尔逊指挥英国舰队,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就在这时,他被一名法军狙击手击中左胸,倒在血泊之中。在得知道英国舰队获得最后的胜利以后,纳尔逊才与世长辞。在世界海战史上,李舜臣和纳尔逊是经常会被相提并论的两位杰出人物,而他们的境遇,也是惊人的相似。
李舜臣是当之无愧的十六世纪东亚海战的王者,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壬辰战争的走向。在战争的前半阶段,他一手缔造出强大的水军,多次以弱胜强,硬生生拖垮了日军的后勤,致使侵略者放缓了脚步,为明军的大举赴援赢得了宝贵时间;虽然在丁酉再乱期间,李舜臣因为朝鲜军的极度衰弱而在战略上无所发挥,但他仍旧殚精竭虑,重新赋予朝鲜水师生命,并在最后时刻发挥出了关键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李舜臣,朝鲜战争的结果不会改变,但胜利一定会推迟数年。
巴顿将军曾经说过,一名战士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对李舜臣来说,能够在最后的露梁海战时战死,未必不是一种幸运。以他的个性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战争结束后,很难讲会不会再会发生一次丁酉之乱的遭遇。
所以说,一个天才,既要生而逢时,也要死而逢时。
死者长已矣,生者还是要继续把事业进行下去。李舜臣死了,可战争还没有彻底结束。在一片狼藉的观音浦海面上,陈璘没有彻底让自己沉溺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中,他一边收拢着联军,一边派出斥候四处打探,很快他就得知了一个坏消息。
在联军主力与岛津舰队缠斗的时候,小西行长悄悄放弃倭城,离开了顺天沿海。“以诚实守信为荣”的刘綎刘大刀按兵不动,坐视敌人离开,这才徐徐前进,来捡便宜。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
小西行长很狡猾,知道联军一定在猫岛和露梁之间安排了部队监视自己,所以根本没有选择东去露梁海峡,而是沿着猫岛西梁南遁,从平山洋附近绕着南海岛走了一大圈。这条路虽然比较远,但是胜在没有联军主力阻截。
这时候陈璘才意识到,原来岛津义弘把部队撤向观音浦,还有这么一层含义在里面。
按照原来的计划,联军应该是在露梁西口阻截岛津舰队,同时防备西方的小西舰队。可岛津义弘初战不利,没有调转船头退回露梁,反而左转朝着西南方向的观音浦撤退,把整个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