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清-第3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人批评袁崇焕将毛文龙诛杀而导致皮岛失守,却又过苛了。皮岛之瓦解,尚可喜等人之降清,实在是在袁崇焕被捕后又发生太多事情才导致的,不宜一味推到袁崇焕身上。何况如果袁不是几个月后就被捕,给他时间对皮岛善加安抚,说不定不会发生叛变事件呢。

崇祯二年三月,清兵绕道入关,袁崇焕千里营救,几经血战,最终崇祯将袁逮捕入狱,后凌迟处死。

清兵绕道入关,此为论述袁崇焕防区失守之一大要害,当略论之。

其一,因为文人担任的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性职务,职权也含糊不清,根据和皇帝的关系,跟朝臣的关系,和地方的关系,实际职权各个不同。就辽东经略来说,孙承宗以内阁大学士身份督师辽东,是帝师,深受皇帝器重,又曾在内阁任职,后勤保证自然优先支援,地方管辖也不敢异议;王化贞担任广宁巡抚的时候,熊庭弼的辽东经略并挂兵部尚书衔,职位应当在其之上,但王化贞是阉党一派,又得兵部尚书支持,所以把握重兵,更有实权;袁崇焕任辽东巡抚的时候,王之臣为辽东经略,他们的分工则是袁关外,王关内;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虽然挂兵部尚书衔,但实权不如孙承宗,控制力集中于在山海关、宁远一代,其对蓟辽或者其他地区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所有军事行为的控制,尚是疑问。

其二,有证据表示袁崇焕是获得过情报的,也提醒过蓟辽总理,不过如果是袁的防区,总难辞其咎。但袁能否确认自己的情报准确无误,在得到情报后能否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防御或者阻击,个人看法是应该继续存疑,谨慎结论,建立在其上的推理要更加谨慎。

其三,清兵在入关前一共五次绕道进犯,每次都是如入无人之地。后几次明军也得到过情况,也做过相当的准备,也曾经层层布防,但实际效果一点都不好。如果明军后几次在得到情报,组织了大军防御和阻击都无法阻止清兵进犯,也无法抵抗清兵的攻势,那么对清兵绕道进犯的无计可施似乎可以理解为明军整体的无能为力,而不是仅仅为袁督师失职了。整个明军都无法阻止鞑子的脚步了,你却将鞑子第一次入关归咎到袁崇焕头上,这,着实有些说不通吧,或许在明理上讲,袁崇焕却是有罪过,但在人理上看,其实袁崇焕也是无奈。

袁崇焕之处死,《明史》评价为“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倒也未必。袁崇焕死后十来年,辽东战场上清兵虽然取得了多次的胜利,但始终也没有突破最后防线。直到北京城被攻破,山海关也控制明方手中。保持山海关防线的完整,却也不是没有袁就不行的。

袁崇焕绝非完美,却是当时明帝国难得敢战之将。如果其能在孙承宗手下多历练几年,说不定能够磨炼成为真正的帅才。如果崇祯皇帝不将其处死,应该能在辽东战场上为明帝国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寄希望于其收复辽东,又或者打击农民军,似乎期望过高。

究袁崇焕一生,忠于明国,虽然军事天份不足,却以胆略补其不足,宁锦之功,无论怎么嘉奖也不过分。其自负和独断也犯下过错误,但因此得到凌迟下场,实在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明帝国的不幸。崇祯用人,多疑、刻薄、固执、性急,遂换五十位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又逼死一人,实在无驾驭人才的能力。

深究君王与大臣的关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妙。他们之间也是一场博弈,只是这场博弈往往被喷上忠诚和贤明之类的油彩。尽管崇祯已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他在平台召见时仍然做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中国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就是,主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臣子披上,而臣子此时除了感恩戴德,就是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主子流尽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

仅仅过了几天,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之后,这位和蔼可亲的人君一下子变得声色俱厉: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宫,依然是在前两次召见的平台前,暴怒的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拿下。

接下来,崇祯下旨,将袁崇焕“依律磔之”,其妻子和袁崇焕的兄弟一起,流放两千里以外。那场“大快人心”的凌迟就这样不可阻挡地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地数刀数的声音和周围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承受临死前的煎熬时,注定了大明帝国只有毁灭才是最终的结局。

二十世纪初期,为了推翻满清统治,社会精英大造舆论,将袁崇焕抬举到过高地位,只怕九泉之下,只怕督师自己也未必认同。而今已无此等偏见,当将其回归真实之历史地位了,但那些为了秀优越,为了满足自己自身虚荣和表现欲望,去故意乃至刻意抹黑袁崇焕的人,确实是做的有些过了。

小龙认为,对袁崇焕的讨论应该在功过方面,袁崇焕有功,也有过。但是如今很多人却能够给袁督师头上戴上一定汉奸的帽子,而且几乎完全抹杀督师的功绩,恐怕就算督师不在意这些,那些为了抗击满清入关而战死的汉家英魂也不会得到安息吧。

至于乾隆皇帝给督师平反,然后很多人就以此来臆想,是不是乾隆为了抹黑明朝来故意抬高袁崇焕形象?

中国,向来不缺阴谋家,民间也是如此,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一个极度复杂,极度黑暗,极度骇人的中国政治面貌,但有时候,事情可能很简单。

首先,乾隆帝在的那一会儿,满汉关系算是进入和谐期了,国家也蛮繁荣的,他实在是没必要这时候去故意推高袁崇焕而再去抹黑明朝。

而且,乾隆不是在为一个人平反,相反,乾隆平反了一大堆人,他可能是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历史读者,去为那些被弄得下场凄惨并且污浊于史书的人澄清功勋。众所周知,作为皇帝,他的阅读权限是全天下最高的,他应该能够看到我们这些屁民看不到的资料文献,甚至可以直接一道圣旨找当世人的后人来询问情况。如今的共和国还有内参的,只有到一定等级才能看到,这些内参上面往往有我等小屁民木有资格知道的事情。

先看看乾隆为哪些人平反了:

一,。死于萨尔浒战役及努尔哈赤攻占辽地区中的明朝官员。这一战中,明总兵马林、贺世贤先后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张铨当俘虏后拒降被杀。乾隆有《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文,藏沈阳故G博物院。乾隆称杜松、刘等人是明朝的“良将”,我朝王业肇基之时,他们逆天抗颜,似不可取,“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效命,未尝不为嘉悯”。熊廷弼和袁崇焕也在这一序列之中。

二,死于清入关后为捍卫南明政权而献身的明朝官员。著名人物有史可法、余应柱、钱肃乐、张名振、刘宗周、张煌言、黄道周、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其中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三人事迹尤为感人。乾隆很敬佩史可法、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人的大无畏气概,称:“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给予如此之高度评价,连他们的后代都是不敢想象的。

三,乾隆提到应该褒奖的明朝官员还有:守城战死与被俘处死之人;不甘国破在家自杀之人;抛弃妻子田园为明朝复国流离颠沛之人;至死不肯到清朝当官之人。在乾隆看来,牺牲战场者算是“舍生取义”,能保持臣节者可称“疾风劲草”,他表示要抛弃前嫌,遵照封建正统观予以表彰。他说:“凡明季尽节诸臣,即能为国抒忠,优奖实同一视。”乾隆命令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等官根据《明史》、《通鉴辑览》等书所载史实,查核人数,考其事迹,按照原官给予谥号。

四,乾隆又下令将明初死于“靖难之役”的官员列入褒奖范围之内。

还有一点,那是乾隆给自家满族谦卑平反的,那就是当年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众所周知,多尔衮死后没多久,顺治皇帝福临就开始对他进行大清算,并且挖坟鞭尸,然后给他安上一大堆罪名。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也就是说顺治是乾隆的祖爷爷,乾隆替多尔衮平反了,也就是在等同于驳斥了自己祖爷爷的旨意。这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面,是很难想像的。不过很多阴谋论者把他给多尔衮平反认为是对满洲内部的安抚,给明朝官员平反是为了抹黑明朝。

额,若是这么看,乾隆活得也真够累得,和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有的一拼了,这里是伏笔,这里是暗喻,这里是暗讽,其实,有时候可以把历史看简单一点,乾隆可能就是一个历史愤青,和我们现在很多网友一样。

只不过,人家是皇帝,我们是屁民,他能给人平反,我们只能在网络上扯皮,这样看历史,也觉得轻松一点不是?

话毕,《葬清》的后记也完成,本书的正文部分,正式结束,接下来是小龙的完本感言了。

完本感言

翻了下《葬清》的第一章发布时间,是一月二十八号,而今完本时间是八月三十号,这本书,小龙写了七个月时间,共115万字。

半年多的时间里,小龙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自己敲打键盘的声音,当码字是自己的一种坚持和一种习惯。

写《葬清》前,小龙是个粉嫩的网文新人,当初拼着一口气,咬着牙,说出了即使再扑街也不会太监的话语。其实,那些经常喊着“我绝不会太监,绝不会让大家失望的”的作者,往往最容易太监,不过小龙做到了。

《葬清》这本书,绝不可能完美,甚至连优秀都不能算得上,只能算是还能看看,权当无聊时的消遣吧。因为这是小龙的首部作品,在构思和格局上本身就存在缺陷,前几天有个读者大大加我扣扣,和我聊了下剧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