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夜千羽--中国古代的异闻奇事-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晏通躲在一边,打算看看这狐狸到底想要干什么,这一看,便将狐狸寻找骷髅,变作美女,在路上惑人的经过,尽收眼底。

军人听晏通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如梦方醒。急忙躬身下拜:要不是晏通出手相救,不久的将来,说不定自己就被那狐狸榨干真元,疲弱而死,也成为这乱葬岗上的一具枯骨了!

寒暄几句之后,军人朝晏通一抱拳,晏通则双手合十,口宣佛号,二人就此别过。

冷月如霜,照着那些堆累的白骨,反射出森冷的光辉。

远处的城市,各家的灯火次第熄灭,那些红绡帐底,鸳鸯锦下,翻云覆雨,轻怜蜜爱之际,有多少温存的人儿,是头顶骷髅的妖狐幻化,有谁能说得清呢!

只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适逢在林间练功的僧晏通。

就如同,不是每个误入兰若寺的书生,都能遭遇他生命中的燕赤霞!

出《集异记》

原文:

晋州长宁县有沙门晏通修头陀法,将夜,则必就丛林乱冢寓宿焉。虽风雨露雪,其操不易;虽魑魅魍魉,其心不摇。月夜,栖于道边积骸之左,忽有妖狐踉跄而至。初不虞晏通在树影也,乃取髑髅安于其首,遂摇动之,倘振落者,即不再顾,因别选焉。不四五,遂得其一,岌然而缀。乃褰撷木叶草花,障蔽形体,随其顾盼,即成衣服。须臾,化作妇人,绰约而去。乃于道右,以伺行人。俄有促马南来者,妖狐遥闻,则恸哭于路。过者驻骑问之,遂对曰:“我歌人也,随夫入奏。今晓夫为盗杀,掠去其财。伶俜孤远,思愿北归,无由致。脱能收采,当誓微躯,以执婢役。”过者易定军人也,即下马熟视,悦其都冶,词意叮咛,便以后乘挈行焉。晏通遽出谓曰:“此妖狐也,君何容易?”因举锡杖叩狐脑,髑髅应手即坠,遂复形而窜焉。(出《集异记》。明抄本作出《纂异记》)

61狐学

唐朝有个叫崔昌的人,家里世代书香,从高祖开始,便以读书向学,参加科考,跻身宦途为务。

到崔昌这一辈,祖上传下来的风尚,仍然庚延未绝。

在群从子侄当中,崔昌好学深思,口齿便给,文笔粲然,堪称后学中的翘楚,家里的长辈,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崔昌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每天必定拨出一定的时间来,研习四书五经,抑或写诗作文。

夏日里暑热难忍,心浮气躁,无法煞下心来读书,大好时光不能白白浪费,崔昌想来想去,索性携带书籍,跑到家里建在郊外的庄子上。

这里面临巍巍群山,背靠悠悠碧水,鸟鸣啾啾,风凉阵阵,坐在屋子里,端的是无比的惬意。

在这里,读书再也不是什么苦差事了,而是成为无尚的享受。

这一日,崔昌吃过早饭以后,稍微活动活动,便端坐在桌前,展开书卷,开始细读。

窗外,微风拂柳,蝉声阵阵,间或,有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相互追逐着,上下翩飞。翅膀上的金粉,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动人的光泽。崔昌却沉浸在圣贤书里,浑然不觉。

屋子后面,有一片池塘,池塘边上,是碧绿的杂草和青翠的灌木。

有一丛灌木,无风自动,轻轻摇摆,窸窸窣窣地响了一会儿之后,从浓密的枝柯之间,探出一个小脑袋来。原来,是一个眉清目秀,眼神灵动的小童。那小童睁大眼睛,朝左右看了看,瞪着树上的一对黄鹂鸟儿,嘻嘻一笑,露出一排如珠如贝的牙齿,又缩了回去。

那对鸟儿仿佛受了惊,啾的一声,振翅飞了出去。

不一会儿,小童从树后走了出来,伸了伸如莲藕一般嫩白的胳膊腿儿,径直来到崔昌的院子里。

大门是敞开的,他也不敲门,进得院门之后,站在院子当中,侧着耳朵,细听了一阵子,见没有什么异常的响动,便登上屋子的台阶,轻轻推开房门,走了进去。

崔昌背对着他,正在窗前读书。身子微微弓着,秀逸的文生巾,披拂在脑后。

小童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看他那高抬腿,轻迈步的样子,好像是害怕惊碎了这一室的宁静。走到床边之后,不待主人延请,便自顾自地坐了上去。

崔昌就算再迟钝,也知道自己身边多了一个人,他心里不由自主地犯嘀咕,手里的书却仍在一页一页地读,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小童踢腾着两只小腿儿坐了一阵子,觉得自己一个人在这儿折腾,很是无趣,索性凑了过去,伸出白白嫩嫩的小手,把崔昌放在案上的书,一页一页地卷了起来。崔昌再也沉不住气了,轻声问道:

“你是谁呀?来这里想要干什么呢?”

小童眨了眨圆溜溜的大眼睛,道:“我也喜欢读书,贸然登门,是因为仰慕您的学问啊!”

崔昌点了点头。小童一见,知道是得到了崔昌的默许,不禁眉开眼笑起来。

二人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从此以后,这小童便经常登门,向崔昌请教文义。崔昌案头的书籍,也任其取用。这小孩聪颖异常,凡是讲过的东西,一诵便记,再问起的时候,对答如流,极有条理。崔昌心里,对这小童暗暗称许,心想,假以时日,这小孩必定会成为后起之秀。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小童很是乖巧,崔昌读书的时候,他也在一旁静静地看书,从来也不出声干扰。崔昌看累了,呵欠连连之际,他才向其讨教。

这样灵透的一个小友,也给他远离尘嚣的书斋生涯,增添了许多亮色。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那小孩的慧言黠语,常能给他以不小的震动与启发。所谓的教学相长,应该就是如此吧。

几个月过去了,这一大一小,相处甚欢。小童几日不来,崔昌还觉得少点什么似的。

一天日暮,崔昌吃过晚饭,手捧瓷盏,正在喝茶。忽见那小童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并非象往常一样,孤身一人前来,而是扶着一位鸡皮鹤发的老人。那老人似乎刚在哪里吃了酒,烂醉如泥,东倒西歪,醉得连身子都支不起来了。

小童把老人托付给崔昌,说自己要出去办点事,去去就来。

那老人靠在床头,醉眼迷离,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一阵凉风从窗外吹来,身上打了个激灵,便俯下身去,开始翻江倒海地呕吐。

屋子里面到处充斥着腥臭味儿。

崔昌见那老人吐得辛苦,就想上前尽尽地主之谊,替他捶捶背,也令那老者好受些。当他捂着鼻子,走过去的时候,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在那老者呕在地上的秽物当中,竟然有人的头发和指甲!

他是谁?那小孩又是谁?这老者吃人,那小孩,难道也吃人吗?

想到此,崔昌也不禁口泛酸水,喉头上涌,差点就弯下腰去,跟着一同呕吐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才稍稍镇定了一些。

见那老者神智未清,他悄悄走入房中,从墙上拿下那把祖传的宝剑。

回到厅堂的时候,小童还没有回来,老者仍靠在床头,脖子垂在胸前,不住地呻吟。

崔昌拔出宝剑,眼前寒光一闪,那老者一声没吭,便人头落地。身体,也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崔昌手按宝剑,不住地喘着粗气,心跳得连自己都能听见。

此时,只觉得眼前一花,那倒在地上的老者,已经化成一只老狐。身首异处。

该怎么处理这只狐狸呢?他正在费着思量,恰好那小童从外面进来,见此情景,扑在老狐的尸体之上,嚎啕大哭。

崔昌站在旁边,不知道怎样才好。

过了一会儿,那小童的哭声渐渐止住,眼含血丝,回过头来,愤愤地质问道:

“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杀我家长?难道我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念你我旧日恩情,所才不能这么做!”

说罢,抱着老狐尸首,大骂出门。

从此以后,再不登门!

崔昌的书斋,又回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是,当门外清风拂柳的时候,他总要不期然的抬起头,看看,那小童是否会象往常一样笑嘻嘻地走进来。

当然没有。

人与狐的交往,即便开始很是顺遂,发展到后来,也大多没有好下场。

似乎是一条铁则。

很少有人,能够突破。

出《广异记》

62狐复仇

唐朝洛阳思恭里,住着一位姓唐的参军。

唐参军为人严整,极少同人来往,相应地,上他家拜望的人也甚为寥落。

虽然门可罗雀,唐参军却乐得清静,整日赏花、饮茶、遛鸟、看书,过得是怡然自得。

有一天,家人通传,门外有两个人,一个叫赵门福,一个叫康三,投刺(类似于现在递名片)谒见。

唐参军想,自己同这两个人向无往来,连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这两个人贸然登门,所为何事。因此,并未出门,而是叫家里的小厮,出去问明这两个人的来意。

赵门福听了小厮的话,道:

“我们此次前来,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想用些点心和饭食,充充饥肠而已。”

小厮回去将这两个人的意图禀明,唐参军沉吟了一会儿,心想,我与这两个人素昧平生,照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分明是上门打秋风的,着实令人厌憎。就叫看门的推辞说,主人不在,做下人的,不方便招待二位,烦劳二位改日登门。

没想到,这两个人听了看门人的话以后,嘿嘿一笑,一把将他推开,走进门内,径直来到厅堂。唐参军正坐在那里,手捧书卷,看得入神,听到门外有喧哗声,抬起头来,正好看见二人。

赵门福道:“唐都官明明在此,何以云不在?难道是舍不得一顿饭食不成?”

这话说得唐参军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万般无奈,只得以看门的未曾禀告来搪塞。并亲自把这两个人引入外厅,吩咐家人,马上准备餐饭,招待两位贵客。私下里,却趁他们不注意,嘱咐家里的小厮,端酒菜的时候,将宝剑藏在食盘之内:他早看出,这两人非我族类,打算趁其不备,将此二人刺于当场。

小厮连连点头,退了下去。唐参军则同这两个人寒暄起来。时间过得很快,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便端了上来,两个人闻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