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琳生产以后也满了百天,再将她们一起接来。”
“殿下果然是已经思虑妥当,是微臣多虑了。”武元衡说道,“可是……现今殿下仍没有立太子妃,世子也没有取名字,这倒是有些不妥了。只要淮西和河北的兵乱暂平,殿下随时都可以登基。立太子妃与世子的事情,殿下也该考虑一下了。”
李世民地眉头皱了起来,缓缓点头道:“其实……这些日子以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现在的太子妃,无疑就是将来的皇后。现在地世子,也很有可能就是将来的国储。此事异常的重大,事关我们李家和大唐将来的命运,所以,我一定要慎之又慎,并不急于下决断。至少,也要等到将她们都接到了长安,再细作计较。”
武元衡点了点头:“这是殿下家事,微臣也就不多言了。既然殿下已经有了安排,那便最好不过。”
李世民偏过头来,眼神灼灼的看着武元衡:“你有话对我讲,对么?”
武元衡微笑:“微臣说过了,这……只是殿下家事。”
“既是我的家事,也是国事。”李世民说道,“再说了,你我之间亲如兄弟,我的家事也不就是你的事情么?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武元衡犹豫了一下,说道:“微臣也是一己之见,浅薄之处,还请殿下千万不要怪罪。”
“说吧,直言无妨。”
武元衡说道:“殿下深爱独孤墨衣,这几乎是世人皆知地事情。独孤王妃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而且巾帼不让须眉,更兼是东女国女王,出身高贵大方。而且她通情达理对殿下千依百顺,足以堪任东宫主母并在将来母仪天下。”
李世民点了点头:“嗯,接着说。”
武元衡说道:“可是……如果让他当太子正妃或是皇后,也有两个弊端。其一,就是她身上的蛮夷血统与出身。虽然殿下与我等并不在乎,可是天下仕人百姓就是喜欢拿这种事情当作谈资,这对殿下将来执掌天下,或许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二,独孤王妃生长在以女为尊的东女国,虽然她跟随了殿下已经大为改观,但仍然表现十分的抢眼,风头太盛。这在中原仕大夫一些人地眼中,阴气太盛可是大忌。尤其是当年……武氏出了一个则天圣后以后,这样的忌惮越发地明显。所以,她的强势,也会成为她母仪天下的阻力。”
李世民眉头深锁点头赞道:“说得好。其实我的心里,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立后的事情,事关天下,是要考虑得周全一点。我不否认我对墨衣是有些偏爱……但是,立后这件事情,并不是我个人的私事,我会从大局出发考虑周全再下决断的。那么,照你这么来说,只好立吴月琳为正妃了?”
第三卷 九鼎
第308章 攘外必先安内
武元衡不急不忙的说道:“历来都是母以子贵。如果吴妃生下的是男孩,那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一来她是郭子仪的外孙女,出身也比较高贵;二来郭家和吴家,现在也成了长安一枝独秀的豪门巨阀。如果立她为后,对殿下会有极大的帮助。况且,吴妃生性温柔处事低调,为人通情达理礼贤待人,也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微臣以为,如果吴妃诞下麟儿,立她为正,比较合适。”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现在还不知道吴月琳生的是男是女,那就要看她的肚子是否争气了。话说回来,历来皇族立后、立储,都是极为敏感的麻烦的事情。子嗣之间为争得储君之位,也是明争暗夺冷枪暗剑,全没了兄弟骨肉之情。我不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在我的身边,一定要想一个周全的法子,让我的后院稳固。伯苍,我的那些皇族兄弟们,都离我很疏远,也就只有你这个兄弟在我身边出谋划策了。你不要有什么顾忌,私下里,你就当是你自己的家事一样,给我多费点心思虑着吧?”
“微臣自当效力……”武元衡谨小慎微的拱手拜了一拜,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不过……历来大臣干预皇家立储之事,都不是很合适。非但会落下不好名声,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还请殿下,体谅微臣的一些苦衷。”
李世民点了点头:“我明白的……我尽量不为难你。”武元衡这倒是说了句大实话。不管是多么受器重的臣子,如果牵扯到皇族立储争夺之中太深,的确是难有什么好结果。比如说,假如武元衡拥立长子,而将来又是次子登了基,那么他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长孙无忌当年以舅舅的身份力挺自己的长子李承乾,卷入到了李承乾与李泰、李恪之间的争夺。结果后来李治出人意料地登了基。后来长孙无忌没落得好下场,这与当年的夺嫡之争不无关系。
想到这些事情。李世民的眉头锁得更紧了。立后、立储这件事情,自己有了前世的经验,这一次一定要处理得稳妥一点。他可不想这一次虽然当了圣君,却又不能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事情,不能让它再发生在自己眼前了。虽然现在长子还不足百天,次子还不知道出生了没有,可这件大事。就必须提早做出安排和准备。这不仅仅是关乎到他的家事,更是影响大唐将来命运的重大举措。
武元衡看着太子地表情,知道他为这件事情愁上了。刚刚的好心情,也似乎消散不少。于是他转口说道:“太子殿下,这件大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想通的。不如暂且不提,我们来谈一谈另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吐蕃。”武元衡言简意赅,吐出了两个字。
“嗯,不错。”李世民也来了精神,说道。“至从去年我在大金川,联合马燧、李等人与赤松德赞决战一回后,吐蕃人至今没有音信。甚至在我大唐帝都生出剧变的时候。吐蕃也没有任何的举措。可见,经过西川地两次战役,吐蕃人是被打惨了、打痛了。现在,他们盘踞到了高原去养伤,暂时恐怕无力南下侵伐。”
“话虽如此,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仍然不能低估了吐蕃人的力量。”武元衡说道,“赤松德赞是个大枭雄。吐蕃在他的统领之下一日百里的精进,而我大唐内乱不休。此消彼涨。从整体上看,大唐现在还是无力与吐蕃整体抗衡的。最初殿下统领西川之地,家小业小容易经营。集合西川全力,倒是不难与之抗衡。可是现在,殿下要经营全天下了。大唐地家底。殿下也十分的清楚,我们现在能应付淮西、河北的叛乱就已经很吃力了。绝对无力再与吐蕃开战。假如吐蕃人这时候大举兴兵来犯……那么,结局可想而知。”“是啊……到那个时候,外忧内患一起爆发,大唐可能就要崩溃了。”李世民担忧地说道,“河北、淮西那些地方,手握中原天下近三分之二的兵马。单说这一次针对他们的平叛之战,一次性参战兵力将近五十万。现在我已经从长安调集十五万大军去抵抗,再加上伊慎、曲环、李抱真、王武俊他们投入的兵力,不少于二十万。而淮西与河北的叛军,达三十万之众。五十万人来回的厮杀,将会给大唐带来多大的灾难和损耗?我们几乎无法去计算。长此以往,大唐就算是再如何富有,也是会被打穷、打垮的。更何况,现在我们本来就是一穷二白了。要不是皇帝献出了私缗,我们也查抄了许多地贪官,国库早就要见底。可是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不能老是在干。发展大唐经济,恢复生产稳定民生,是将来几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殿下想得这么清楚,那真是大唐天下之福了。”武元衡说道,“为今之际,大唐最需要的就是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微臣建议,在太子登基之前最好是能与吐蕃和盟,联合回鹘,安抚淮西与河北。一定要让大唐有个喘息之机。”
“不错,说得很好。”李世民赞道,“其实我心里也一直在想,等三省六部组建完毕,各部各属运转正常以后,就开始筹划与吐蕃和盟一事。我两败赤松德赞,打得他丢盔卸甲几乎丧命。这个时候,我们以胜谋和,他没有理由不答应,这对我们彼此来讲,都是一个可下的台阶。我们大唐难受,他赤松德赞也就未必好过。吐蕃地四大家族,在这连续的兵变之后,对赤松德赞地信任肯定是会要产生危机的。更何况,现在他的大相尚结赞都落到了我的手上。尚结赞可是吐蕃第一豪门尚家的当家人物。赤松德赞敢不将他要回去么?再加上西川俘获数万吐蕃俘虏,有这些交易的本钱在手上,我不愁他赤松德赞不答应。而且,就算他再如何多诈不守信用,这一次也由不得他不真心诚意地与我和盟了。因为吐蕃的百姓们也是渴望安宁的生活的,他们国内的豪门仕族看到连番的兵败。肯定也会反对他再穷兵窦武的对外征伐。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两国和盟地大好时机。”
武元衡激动的一拱手:“原来殿下早就筹划于胸!殿下英明!”
“呵呵,没什么英明的。时局如此,态势如此。”李世民笑道,“明天下朝后,我们两个一起去见见我们的老朋友………尚结赞。他被软禁在鸿胪寺里好吃好喝的供着,也不知道养肥了没有。哈哈第二天地早朝,专议任命京兆尹、御史大夫和大理寺卿的事情。张、张万福和许孟容这三个人,都不是大名鼎鼎的名仕鸿儒。论名气,也顶多只有张万福有点影响力,但他的名气也是仅限于军事上。太子要一下提拔这样的三个人出来主事。引起了很大争议。朝堂之上,唇枪舌战你辩我驳,进行得异常激烈。一整天地时间下来,这三个人选总算是顺利的订了下来。从这一天起,张、张万福和许孟容这三人。注定了要成为重振大唐比较重要的三个人物。张万福因为是御史大夫位列九卿,也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阁部宰相之列,行走弘文馆。
李世民破格提拔了他们。也是有意竖立一个风范:朝廷用人,不拘一格,唯贤是举。这三人将来的成绩如何,自然影响十分的重大。
不过,李世民相信李勉,更相信自己的眼光。只要自己将来领导得法,这三人肯定能在各自的